【#倒看明朝曆史#】
【甲申年,朱由檢從一根白綾上複活,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建元崇禎。
同年三月,崇禎帝集結三千太監深夜猛攻紫禁城,將永昌皇帝趕出了北京。
吳三桂大軍在崇禎英勇行為的感召下,上下一心、奮勇拚殺,終於將清軍趕出山海關。】
彈幕區:
『老朱:開局一個碗。』
『崇禎:開局一根繩子。』
『所以故事是:開局一根繩,結局一個碗?』
『倒著來肯定是這樣,彆說,還挺有意思的。』
『朱元璋:所以我成亡國之君了?』
大明,應天府。
“終於到咱的大明了。”
朱元璋死死按住朱棣的肩膀:
“好好看看你的兒孫乾了些什麼好事……”
聽到三千太監反攻紫禁城,朱元璋的聲音戛然而止,愣在原地。
“是咱聽錯了,還是後人說錯了?”
“勳貴們呢?”
倒著講是反攻,那原本的曆史就是守衛。
到最後為王朝儘忠的居然是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太監?
念及此處,朱元璋心涼了半截,咱對勳貴們很差嗎?
與國同休,曆朝曆代的勳貴待遇都比不上咱給他們的。
怎麼到頭來,拱衛的大明的是一群太監?
“爹,肯定也有勳貴殉國,隻是單提三千太監比較有反差感。”
“後人為了引人注目,為了獲取流量,什麼事都敢說,這人無非用些春秋筆法而已,總比剛才的九十歲老人懷孕要可信的多……”
老朱愣在原地,朱棣應該直接跑。
但自家嶽父也是勳貴,自己稱帝之後他們還是皇親國戚,聽天幕講,自己甚至讓他們在南京擁有祭祀父皇的權利。
若是他們都沒有殉國,跑了……乃至直接降清朝,那這大明朝得爛到什麼地步?
爹的脾氣,誰不了解,自己再不出言勸兩句,勳貴們還能見到太陽嗎?
“爹,四弟說的有道理,至少開平王一脈、魏國公一脈、西寧侯一脈肯定是死在抗清的路上。”
朱標也跟著勸解道,並說出了三個勳貴家族。
一個是自己原配太子妃常家妹子的家族。
一個是老四的徐家妹子的家族。
另一個則是鎮守雲南,不是親兄弟,卻比親兄弟更親的沐英家族。
常氏,朱標是了解的。
沐英,朱標也是了解的,即便後人不孝,但滿清可沒傻到讓他們繼續世襲雲南,除了抗清,他們彆無選擇。
至於徐氏,他們更沒得選,從老四開始,大明皇帝都有徐氏血脈,他們除非是傻子,才會選擇投降滿清。
所以朱標很自信的說出三人名字,又眼神示意朱棣和自己一起,將老朱扶回座位。
“那藍玉他們呢?”
老朱任由兒子扶著自己,渾渾噩噩的問道。
“爹,天幕說我死後,藍玉被您殺了,其他勳貴也……”
老朱又問道:“老四,那靖難勳貴呢?”
朱棣無言,我還沒造反,怎麼知道靖難勳貴都有誰?
老朱被天幕驚的渾渾噩噩,宋朝有崖山數十萬軍民,元朝也不乏文臣武將為國而死。
到大明,就隻剩三千太監了,這讓老朱如何能夠接受……
大明的開國皇帝有些惆悵。
大明的末代皇帝在寫寫畫畫。
崇禎年間。
“太監可用,唉,魏忠賢殺早了。”
“嗯,吳三桂放寇入關。”
崇禎又提筆寫下吳三桂的名字。
換做從前,但凡自己覺得吳三桂有反心,早就一紙詔書,讓他自儘。
但現在,真的知道吳三桂反了,崇禎反而有些釋然。
崇禎從天幕學到了多少知識,不太好說。
但他學了一點:要團結可以團結的大多數,才有勝利的希望。
中興大明,當個世祖或者中祖,崇禎不敢想。
但把女真擋在關外,甚至剿滅,崇禎還是敢想一想的。
甚至有生之年,即便打不了紅毛蠻夷,但收拾一下倭國,崇禎偶爾還是敢想一下的。
【三個月之後,李自成兵敗西安,自降為闖王。
壬午年十月,大明第一猛人孫傳庭複活,在郟縣大敗李自成。】
“孫傳庭敗了?”
“他怎麼能……”
崇禎頓了頓,或許是朕的緣故導致他大敗吧。
人貴有自知之明,以前或許還可以自欺欺人。
但被天幕警示,崇禎也明白了自己的缺點:剛愎自用、沒有主見。
還有些自大和癡傻,被文臣騙的團團轉。
崇禎盯著字幕,喃喃自語道:
“大明第一猛人,是稱述還是反諷?”
崇禎思考之間,彈幕劃過。
『確實猛,不亞於盧象升。』
『兩個人的結局也相似,死於崇禎的不信任,死於明朝官員的內鬥,死於沒錢沒糧。』
“是朕錯了。”
“大伴,你說他們知道曆史後,還……”
崇禎有些哽咽,自己怕是人心儘失,他們還願意幫朕嗎?
但王承恩卻斬釘截鐵的說道:“會!”
“???”
崇禎望過去,見王承恩眼光有些躲閃,輕聲說道:“但說無妨,朕恕你無罪。”
“皇爺……曆史上您不信任他們,沒給什麼錢糧,甚至還有其他官員掣肘,他們都為國戰死。”
“現在您已經改變了,想必他們……”
王承恩沒有接著說下去。
聞言,崇禎一時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大明不缺忠臣,恰恰是朕這皇帝一般,很一般,才導致大明之亡。
【壬午年,投降明朝的降將洪承疇領十三萬兵馬出山海關作戰。
闖王遭到埋伏,大敗而歸。
丙子年,高迎祥複活,接過闖王之位。
四月,皇太極率領殘部退守盛京,改國號為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