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排名第五的回答:
南明說白了就是一係列軍閥擁立皇帝、文官拚命扯後腿的政權,其中的絕大多數人既無才也無德,少數有德的一般跟史可法一樣無才,而馬士英這種能辦一點事的在南明統治階級中已經算相當有才了。
其他的絕大多數,基本是錢謙益、黃宗羲這種鮮廉寡恥的東林一複社貴物,或左良玉、江北四鎮除高傑)這種擁兵自重的軍閥,大家想的都是能偏安偏安,不能偏安趕緊剃頭把弘光賣個好價錢。
所以就這一係列政權,它被問到的不應該是為什麼隻存活了十八年,而是它居然還能存活十八年?
而它之所以能存活十八年之久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農民起義軍的加入極大增強了這個政權的正義性和合法性,最起碼它不再是那個令老百姓除了唾棄還是唾棄的玩意了。】
評論區:
〖李定國,可惜、可歎。〗
〖明末那群人,我不喜歡崇禎,也不喜歡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甚至連鄭成功我都談不上多喜歡,唯獨忠愛李定國,就像我喜歡諸葛武侯與薑維一樣。〗
〖農民起義在華夏有天然的正義性,李定國因為活不下去造明朝的反,又因為異族入侵,漢家江山將要傾覆,放下仇恨,抵擋滿清。〗
......
【排名第六的回答:
南明的問題在1958版的曆史教科書上分析的很清楚。
人關清軍的全部不足十萬人,要征服擁有五六千萬人口的明朝是不可能的,除非它的政權能受到漢族地主階的支持。
清政權有意強調了階級矛盾,並采取了一係列收買、拉攏地主階級的政策。
這樣就使得大部分的地主官僚死心蹋地願為新政權服務,也就削弱了漢族人民抗清的力量。
但是清朝的征服中國還是經過了長期的慘酷的鬥爭,中國人民對清軍進行了有力的反抗。
當時南明的抗清陣營是由三種力量所構成的。
一.愛國的地主官僚將領。女真貴族要在中國統治階級中占支配地位,並不是明朝統治集團所願的,他們中有一部份人想利用清軍來消滅農民軍,然後給予相當酬報而保持明朝的統治。
福王政權中的若乾重要人物如史可法)就是這樣。
當他發現清朝的目的在統治全中國時,他們就和人民結合,發動人民起來抗清,如錢肅樂、張煌言、黃宗羲等人就是如此。
也有的接受了農民軍聯合抗清的建議,如何騰蛟就是其例。
但由於南明的領導集團是十分腐化,並且對農民軍猜忌,不能很好的擔起抗清鬥爭的領導責任,沒有形成意誌統一的領導核心。
二、農民,主要的是李自成、張獻忠的部下兵將,他們對國家民族是有無限的忠誠,放棄了階仇恨,願意在南明政權統一領導下從事抗戰。
但由於南明政權對他們的猜忌,也由於內部出現了少數叛徒,他們的抗清鬥爭失敗了,但可以說南明抗清十多年中,農民軍實是抗清軍的主力。
不消說,在地主官僚領導的抗清部隊中,士兵也大都是農民,農民實是抗清的主力軍。
三、抗清的另一力量是與資本主義萌芽相聯係的市民階級與海外貿易商人。
在經濟力量和文化修養上來講他們都遠超過農民。
我們知道民族的形成就是與這一階層密切聯係的。
雖然在明末以全國規模來說這一階層還是十分弱小的,但在東南地區卻比較強大,正由於他們更有文化,更有覺悟,因此在市民力量較強的東南地區,也是抗清最激烈的地區。
最後在東南沿海地區堅持抗戰的鄭成功,正是以海外貿易的經濟收入為其物質基礎的。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能夠領導抗清鬥爭的隻有南明統治集團。但這一集團不僅腐化無能,也是內部處於分裂狀態中。農民軍沒有能夠克服分散性的弱點,而市民階層又太弱小,所以抗清鬥爭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
評論區:
〖還得是上古時代的教科書啊,客觀、嚴謹、通透。〗
......
【點讚排名第七的回答:
嶽飛得一趙構而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李定國欲得一趙構尚不可得。
南宋有一秦檜而權傾朝野,而南明秦檜太多至於黨爭亡國。】
......
大明,洪武年間。
“後人教科書的分析,你們都抄下來了嗎?”
朱元璋看向抄錄的數十人,沉聲問道。
天幕可不會因為某人沒看清楚內容就為你暫停。
享有這項權利的隻有使用手機的十七,客觀意義來說,他是某種意義上的神明,可惜他並不知道。
所以,抄錄天幕的人就有十多人,視頻內容按照次序一人記兩句。
評論內容亦是如此,少的評論一人記一條,多的評論一人記一段。
即便是後人調侃言語也要記下,因為不確定到底有沒有什麼用。
至少記下來,能夠理解後人的用語、代稱之類,免得後人用俚語的時候看不懂。
至於記漏了、記忘了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全是太學院的學生。
誰記得全乎,朱元璋不一定記得。
但誰記不住,老朱記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