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初年。
春天到了,又是萬物複蘇的季節。
中原大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到處都是反清複明的義軍。
當真是一副盛世景象。
其中,讓少年康熙最痛恨的是吳三桂和東北女真。
吳三桂與正藍旗,擁立永曆帝,打起反清複明的旗號。
吳三桂的封號也從大清平南大將軍,變成了大明護國公。
東北女真沒反,但隔幾日就有書信傳來,表示眾人想要入關,否則清帝就不要做打了敗仗還可以回老家的美夢。
能怎麼辦?
康熙:朕還隻是個孩子啊。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隻能找來四位輔政大臣商議。
鼇拜提出建議:不再強製剃發易服、康熙取漢人女子,最好是朱明宗室女子為後、然後馬上開一次恩科。
內鬥就會亡國,但亡國也要內鬥。
此時此刻的大清,像極了南明。
愛新覺羅宗室不同意,八旗不同意,另外三位輔政大臣也不同意。
“學大元,包稅製,讓他們形成國中之國,先擋住吳三桂的進攻。”
鼇拜搖了搖頭:“這隻會分散力量,現在不是漢末,也不是唐末,士紳不堪一擊。”
“就用我的方法,先穩住北邊,至少也要穩住北直隸!”
但眾人還是不同意,私下串聯要扳倒鼇拜。
甚至還有言論在京城中流傳,說如今是大爭之世,皇位上不應該坐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屁孩,應該從宗室選一個成年的繼位。
但鼇拜動用兵權,強勢鎮壓所有反對派,要求所有宗室對必須宣誓對康熙效忠,並且將有資格繼位的宗室全部集中居住。
小小的康熙,大大的眼睛裡滿是疑惑。
雖然鼇拜手段極端了點,但總歸是為了大清好,並且還對朕畢恭畢敬,朕未來為什麼會殺了他呢?
“太傅,您會像張居正挽救大明一樣,拯救大清嗎?”
鼇拜跪在康熙麵前:“奴才非相,也非攝,奴才隻是想保住祖宗家業!”
“太傅,軍國大事都由您做主。”
朝會上,康熙以阿鬥武侯舊事,重啟丞相製度,拜鼇拜為丞相,稱他為相父,將玉璽放在鼇拜手中。
“相父,大清就全靠您了。”
雲南之地。
李定國同意了與吳三桂聯合,表示軍事可以商量著來,但請把永曆帝交給他。
吳三桂、正藍旗不允。
李定國表示:不給就不給吧,合作抗清可以,但軍事各管各的,互相通報,自己絕不會背後捅刀子。
吳三桂同意了,並表示自己也不會背後捅刀子。
每次軍事行動,李定國都要製定兩套方案。
一套:自己在前麵進攻,吳三桂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另一套:自己在前麵進攻,吳三桂在後麵捅刀子。
李定國很心累,但凡有的選,都不會選擇和吳三桂合作。
吳三桂如果生活在現在,征信報告能打一百多頁。
這不是吳三桂的極限,這是機器紙張的極限。
但現在沒得選,永曆帝在吳三桂手上。
雖然吳三桂不是真的想要反清複明,隻是打著由頭造清朝的反,但也算半個友軍。
沿海。
吳三桂的信早已經送到。
鄭成功同意尊永曆帝為主,合作抗清,但手下人不同意。
鄭氏軍團,是個海商聯合體,鄭家是個大頭頭,相當於董事長。
永曆帝是李定國擁護的,現在又在吳三桂手中,大頭全讓他們占了,我們隻能分個小頭。
對於商人來說,少賺錢和虧錢沒有區彆。
手下人強烈要求,重新立一個皇帝,和永曆帝爭擂。
鄭成功再三表示這樣會分散抗清力量,但他們不聽。
最後選擇了折中的方案,占據南方之後,如果永曆帝給不到足夠的利益,那就必須重新立一個皇帝,和他打擂台。
上麵的話,是眾人說給鄭成功聽的。
而沒有說給鄭成功聽的,則是眾人私下謀劃的。
占據南方之後,直接更進一步、一步到位,把黃袍給鄭成功穿上。
......
清朝,乾隆末年。
北京城。
胡同裡的姑娘們都學會了一句英文。
因為有個叫馬戈爾尼帶著一群西洋蠻夷成天待在胡同裡。
每次到達雲端的時候,都會直視姑娘們的眼睛,大吼一句:“ookinyeyes,teehy?hy,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