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小妙招#】
【小滿將至,高溫天越來越多。
晚上睡覺很熱,但又怕風扇吹,也怕空調吹,還不能睡涼席,怎麼辦?
這時候,就可以學古人。
買個大冬瓜,不要削皮,將外表白白的一層毛洗掉,睡覺的時候抱著。】
......
評論區:
〖我買的冬瓜不行,抱著睡了一夜,早上發現冬瓜破了一個洞,還挺深。〗
〖禁止跨種族愛情!〗
〖肯定涼快,彆人抱著妹紙,你抱個冬瓜,心都涼透了!〗
〖158的冬瓜,有需要降溫的嗎?〗
〖換一批!〗
〖古人我要有空調,你以為我願意抱冬瓜給媳婦扔一邊!〗
〖床上一根冬瓜,彆人知道會怎麼看我?〗
〖我抱著錢包睡覺,熱了看看空空的錢包,馬上不熱了,連心都是涼的。〗
〖你確定這是古人的方法,不是某個種冬瓜的商人想出來的?〗
“白瓜?”
“水芝?”
“蔬秬?”
“白冬瓜?”
“地芝?”
“濮瓜?”
“蔬苽?”
“東瓜?”
“枕瓜?”
不同朝代的人,對冬瓜的稱呼不同。
?白瓜出自《廣雅》,因成熟後表皮覆蓋白霜而得名。
水芝、地芝?,出自《神農本草經》,因其生長環境喜水且營養價值高,被稱為“水芝”水生珍寶)和“地芝”陸地珍寶)。??
枕瓜?,因外形橢圓似枕頭而得名,此名多見於明清文獻。
《廣誌》記載冬瓜彆名“蔬秬”,《群芳譜》稱“蔬苽”。??
?濮瓜?是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中記載的彆稱。??
“味甘、性寒,消熱、利水、消腫,但這是食用啊,抱著冬瓜也能解暑嗎?”
漢朝,長安。
太醫院的人表示自己不知道抱著就能解暑。
劉盈雙眼茫然,也不知道。
消暑不都是用冰的嗎?
劉盈倒不是那種“何不食肉糜”的人,他也受過苦,但確實沒見過民間誰家用冬瓜消暑。
“興許是後世某個朝代不經意間發現的吧。”
“總不能科技發達的後人也要托古之名宣傳吧?”
劉盈搖搖頭,這種可能性太低了。
要說後人為了宣傳美食,托古揚名,很有可能。
畢竟乾隆、慈禧在後人口中遊玩、逃難,動不動就品嘗了誰家的美食。
但後世醫學發達、科技發達,區區一個避暑的方法,沒必要托古吧?
“行不行的,找個冬瓜一試便知!”
“太醫令,如今正月,沒有冬瓜。”
劉盈自退位從醫開始,便成了太醫令,不過隻是榮譽太醫令。
畢竟自己醫術一般,約等於一竅不通,不能外行指導內行。
但地位低了也不行,不好指揮。
劉恒請示劉邦之後,封劉盈為榮譽太醫令。
漢武帝之前,漢隨秦製,以十月為歲首。
秦漢之交,季節冷一些,這時節長安是沒有冬瓜的。
“那便記下來,明年再試。”
大唐,貞觀年間。
萬州。
“冬瓜還能解暑?不都是用竹夾膝的嗎?”
老程家也算是富庶之家,炎炎夏日也是有冰塊用的。
但程處默幾乎沒有享受過。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程處默還不知事時享受過。
稍微懂點事,成為長安有名的紈絝之後。
三天兩頭,就被程咬金吊在樹上打。
還想用冰消暑?
有個竹夾膝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
程咬金沒讓他守著火爐睡覺,都是看在是自己親生兒子的份上大發慈悲了。
天幕像是能聽到程處默的聲音一般,接著就放起了竹夾膝的視頻。
【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竹幾、竹夾膝,是古代消暑用具。
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製,長約1米,形成圓柱型,中空,整體都是鏤空編製的,四周有竹編網眼。
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風從一端孔洞吹進來,再從另一端流出,有很好的降溫效果。
懷抱睡覺,以此消暑度夏,還可以在中間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
最早出現在唐代,被稱“竹夾膝”。北宋時開始被稱為“竹夫人”。
蘇軾有兩首詩提到竹夫人。
“聞道床頭惟竹幾,夫人應不解卿卿。”
“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
青奴之名則來自黃庭堅,他認為竹夫人是涼寢竹器,用於憩臂休膝,非夫人之職,因而把它叫做青奴。】
......
評論區:
〖這不是裝小豬崽的嗎?〗
〖大一點的才是裝豬崽的,這麼細長的可裝不下。〗
〖哈哈,弄個大號竹夫人,整個人鑽進去睡,更涼快。〗
〖鑽進去,再到河裡泡泡是嗎?〗
〖確實涼快,徹底涼快了。〗
〖什麼意思?〗
〖大一點的,就是浸豬籠用的!〗
〖關鍵這玩意居然賣一百多,搶錢啊!〗
〖你搜豬籠,就特彆便宜了。〗
〖這麼貴,我直接開空調,不好嗎?〗
“抱這個真有用?”
“還不如做個竹席,躺上去更涼快。”
竹席的出現時代很早,在戰國的許多墓中都曾出土。
“再涼快也沒有冰涼快。”
“哈哈,彆想了,冰哪是咱們能用上的。”
取冰塊並不複雜,之所以說不複雜,是因為和後麵保存冰塊相比,確實簡單。
冬天河水結冰了,去取就成。
而保存冰塊,就需要用到冰窖。
《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
其中淩陰便是冰窖。
曹操也曾建了一個冰井台用以儲藏冰塊。
冰井台可不是一個台子,它與銅雀台、金虎台並稱曹操三台。
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間。
西周時期,主管采冰、藏冰的機構叫“冰政”、負責人叫“淩人”。
除了皇室、貴族、大戶,還有商人藏冰,稱之為“冰商”。
唐朝時候,長安的冰價就曾被一度被炒到等同金璧。
所以夏日的冰塊,一直到近幾十年,老百姓才算用得起。
“後人有沒有夏日製冰之法?”
“也許有吧,可惜天幕不是你我想看什麼,就放什麼的,且等吧。”
這是唐朝之前的古人想法。
硝石製冰,出現在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