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年,召開忽裡勒台,商討並組建軍隊準備遠征中原。
永樂三年,遠征路上,帖木兒染上瘧疾。
臨死前,安排長孫皮兒·馬黑麻作為繼承人。
但是帖木兒的另一個孫子巴哈勒認為,大家都是孫子,憑什麼你當繼承人?遂起兵自立為汗。
皮兒·馬黑麻率軍攻打,沒打過,後被部下所殺。
而這時,帖木兒的第四子沙哈魯。
請注意,是第四子。
沙哈魯覺得兒子都還活著,哪有傳位給孫子的道理?
何況,這個孫子還不是帖木兒認定的皮兒·馬黑麻,是另一個孫子起兵搶來的,這不合規矩!
當然,沙哈魯沒有打奉天靖難的旗號。
不過大概意思差不多,反正就是說巴哈勒得位不正,自己無奈起兵。
兩者打的厲害,沙哈魯派使者帶著禮物前往大明,想要尋求朱棣的支持和幫助。
《明史》記錄朱棣的回信如下:“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各遂其生。
朕統禦天下,一視同仁,無間遐邇,屢嘗遣使諭爾。
爾能虔修職貢,撫輯人民,安於西徼,朕甚嘉之。
比聞爾與從子哈裡構兵相仇,朕為惻然。
一家之親,恩愛相厚,足製外侮。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是一家人,彆打了,叔叔怎麼能搶侄兒的位置呢?一家人要相親相愛。
當然,最後是沙哈魯贏了。
朱棣也按照慣例,承認了沙哈魯的地位,並進行賜封。
而後沙哈魯將國都遷到哈烈,即今天阿富汗赫拉特,大明稱其為哈烈國。
而因為音驛的問題,哈烈的翻譯在《明史》中也有三種,另外兩種為黑魯、黑婁。
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指今天阿富汗的赫拉特。
哈烈,在撒馬兒罕西南三千裡,去嘉峪關一萬二千餘裡,西域大國。
撒馬爾罕,即今天撒馬爾罕州首府,也就是古籍中記載的康居。
因為西域國度眾多,互相征伐。
今天屬於這個國家,明天可能屬於那個國家。
所以同一個位置,在不同時期的稱呼也是不同的。
漢朝時的稱呼有:罽賓國、凜賓國、劫賓國、羯賓國。
三國南北朝時,又稱:悉萬斤。
隋唐稱:康國或薩秣建。
隋朝也稱漕國,唐朝複用罽賓。
蒙古崛起,攻占當地之後,以前代國名,改用蒙古語稱呼:尋思乾。
丘處機稱:邪米思乾。
也稱:撒馬爾罕。
明初直接采用音譯,稱撒馬爾罕。
宮殿內,隻有記時水滴不斷滴落之聲。
突然,啪的一聲響起。
眾人循聲望去,原來是朱棣輕輕拍了自己腦袋一下。
“越想越偏,這都想到哪兒去了。”朱棣喃喃自語道。
朕本是想什麼事來著?
朱棣晃悠著腦袋,朕想起來了,朕是在想後人會如何編排自己給沙哈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