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大明實行這些政策,會發生什麼?#】
【某乎有個網友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在大明實行以下改革,大明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呢?
一:明朝初年實行官紳一體納糧,並且土地不允許買賣,每一個男性在成年時都會獲得政府發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開墾。
二:皇帝的兒子隻能獲得一塊相當於今天一個鎮大小的封地,且他們的後代無論出生多少孩子都不會獲得爵位和朝廷的資助,他們隻能依靠這個城鎮,並且需要向朝廷交稅,女兒則許配給功臣家庭。
三:明朝中後期借助大量湧入中國的白銀,發行銀幣,銀幣的幣值不由貨幣本身含銀量決定,而由國家信譽決定。
四:明朝實行糧食官方專賣,每年向農民收到的糧食實體由官方向城鎮脫產群體出售。
五:明朝實行大量基礎建設,支付給農民的工資是銀幣,同時鼓勵經商,實行知識產權保護和嚴格保護被雇傭人的利益。】
~~~~~~
【高讚回答是這樣評價題主的政策:
當然是當場暴斃,每一條都是精準地找死。
官紳一體納糧,這第一條就讓人無語,誰告訴你明朝官紳不納糧了?
官紳擁有的田產的土地稅從來都是理論上必須按規定繳納的,實際操作可以避稅,法律上從來沒承認過。
明朝官紳擁有的免稅特權是不服徭役,不用繳代役銀,這種權利連煮鹽的鹽戶都有。
“自洪武始,凡生員之家,俱除本身外,戶內優免二丁差役;嘉靖二十四年,又令免糧二石。”
合法的特權就這麼點而已,剩下的逃稅漏稅,都是靠著縉紳在地方上把持基層的勢力實現的。
取消優免這事,崇禎就乾過。
“士首四民,素諳忠義,年來獨寬優免,皇恩則既沃矣,士獨無所自效於危時乎?通查海內生員,大州縣五六百名,即小縣亦二三百名,計一年所入可得三十萬兩,足當一省賦役,今自崇禎三年為始,儘扣充餉,亦不後其君者之當然耳。”
結果就是,那些靠把持基層官府來逃稅的大豪紳,根本不差那兩個丁、兩石米的免稅額度。
這三十萬兩加稅,剝的都是沒權沒勢的窮秀才。
以至於後來李自成、張獻忠開科舉的時候,“劣衿或羶逐之”,一堆窮秀才去投奔。
第二:土地不允許買賣。
那允許老百姓借錢嗎?
能不能保證農民遇到困難,需要借錢的時候,官府都能及時提供低息貸款?
看看王安石青苗法的結果,最好不要有這種幻想。
如果允許農民借錢,他們償還能力薄弱,不拿土地抵押,誰肯借?
這種政策要是被當成擺設,私下照常交易土地,還好一些。
否則的話,那就是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有錢人誰也不肯借錢給農民。
因為借錢的話農民很可能還不上,不許拿土地抵押,那就沒利潤了。
所以,他們寧可眼看著農民餓死、暴亂,收買官府鎮壓他們,也絕對不會借錢。
第三:每一個男性在成年時都會獲得政府發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開墾。
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請問明朝疆域內哪來那麼多的地?
而且你如果說朝廷鼓勵開荒,開荒歸自己所有,或者就是給百姓一片荒地,讓他們自己開墾,都還能理解。
朝廷開墾好土地,然後分給百姓?
即便真有這麼多土地,你猜這些土地能能到百姓手上?
假設朝廷開墾土地,再假設政策一直實行,繼續假設大明一統全球,生孩子什麼都不給的時候,華夏人口都一直在遞增。
兒子成年就分土地,你猜他們每家每戶會生多少個孩子出來,之後的土地從哪兒來?
你是串爆,要帶領大明打上月球?
第四:皇室宗親隻能獲得一個鎮的封地,後代都不獲得爵位和朝廷的資助,隻能依靠城鎮,並且需要向朝廷交稅。
請問:皇帝的兒子扔到地方上,打算怎麼監管?
他們私下兼並土地、控製商業,難道官員在皇權至上的環境下治得了他們?
明朝宗室製度最大的害不是俸祿,俸祿朝廷可以拖欠不給,最大的禍害是就藩。
事實上明朝中期開始,除了領頭的幾位藩王,大多數宗室俸祿都被朝廷拖欠,以至於鬨出皇室宗親進京討薪的醜聞。
除非否定皇帝高人一等,否則沒人能監督皇帝的親戚。
就算是在否定有人天生血統高貴的時代,你見過頂尖當權者的親戚被有效監督嗎?
第五:發行銀幣,銀幣價值不由貨幣本身含銀量決定,而由國家信譽決定。
首先說信譽,大明前期還行,中後期,大明朝廷的信譽?你在開什麼玩笑?
其次,這個建議就有問題。
你如果說發行的貨幣,以國家信譽作為保障,就像紙幣一樣,以國家信譽擔保是沒問題的。
但你說貨幣,尤其非紙幣,乃是銀幣,它的價值不由它本身決定,而是由國家信譽決定,你初中上課的時候都在睡覺?
如果你以我國的貨幣舉例子,那我已經真的建議你回爐重造,再去讀幾年書。
第六:實行糧食官方專賣,從農民手裡收到的糧食由官方向城鎮脫產群體出售。
這麼胡搞的結果,稍有點常識就能想到,肯定是官差四處搜刮,低價強買農民存糧。
如果家裡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老人,可以問問他們,說不定他們還親眼見過。
第七:明朝實行大量基礎建設,支付給農民的工資是銀幣。
首先,基礎建設指哪些?該怎麼實行?
你該不會套的是我國的大規模基建計劃吧?
其次,沒有足夠的白銀積累就想用白銀貨幣,會怎麼樣?
初中學過,會通貨緊縮。
不管朝廷給銀幣規定什麼價值,老百姓心裡都會給它定義一個實際價值。
畢竟是銀的,不至於像大明寶鈔那麼離譜,但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第八:鼓勵經商,實行知識產權保護,嚴格保護被雇傭人的利益。
鼓勵經商,那水力作坊和農田灌溉、漕運爭水的時候,支持誰?
為了保護商人,把地主、農民、官員、軍隊都得罪?
工商業用地給什麼價格?
被征地的地主和農民反抗的時候,朝廷鎮壓誰?
工商業投資回報率不如買地收租和放高利貸,敢強行壓低地租和利率為工商業籌款嗎?
保護雇工利益?那雇工要求增加工資的時候,是保護雇工還是鼓勵經商?
城市糧價下跌,賣糧的地主和農民不乾,城市糧價漲了,工商業主和雇工不乾。
統治這個14世紀的國家,在沒有工業化的年代,難道要舍棄地主和農民,靠工商業主和雇工?
在技術上取得成果的人要獎勵,那麼研究儒經研究出成果的人要不要獎勵呢,如果不獎勵,難道要讓工匠地位超過儒生?
再說了,前麵都把宗室派到地方上去了,搞工商業的人不投獻給他們怎麼生存,難道麵對宗室的勒索要依法打官司嗎?
這套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既打擊地主,又打擊農民,還要特意打擊儒生,口號上支持工商業主和工人,實際操作還是打擊。】
~~~~~~
評論區:
〖笑死我了,銀幣幣值不由含銀量決定。〗
〖我看到第三條就沒繃住,明朝早就財產稅了,題主想回到租庸調製。〗
〖感覺這些條款,連不少現代國家都難做到。〗
〖靠天吃飯的年代,靠製度就能解決饑荒問題嗎?〗
〖王莽見了都得給提問者磕一個。〗
〖有一說一,王莽雖然失敗了,但也成功了,他救了大漢,提前釋放掉了矛盾,不然再過幾十年變成壽終正寢,可就沒東漢了。〗
〖一個穿越者開腦洞危害頂得上舊社會十個官僚。〗
〖總結一下題主的政策:《對萬民宣戰詔書》〗
〖四處出擊,拳拳到肉,左右開弓,無人生還。〗
〖壞人苦思冥想,不如蠢人靈機一動。〗
〖感覺這人甚至都沒看過張居正改革的細則。〗
〖穿越到《鄉村愛情》,連象牙山都治理不好象。〗
〖不至於當場暴斃,還是能有半年國祚的,畢竟政令從朝廷下發到地方村鎮,中間怎麼也需要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