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蘇軾樂觀。
樂觀,是一個很主觀的詞彙。
絕大多數人,都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樂觀,還是苦中作樂,亦或者沒心沒肺。
所以,這裡不探討蘇軾是否真的是一個樂觀派。
博主所要講的這則謠言是指某些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認為蘇軾是一個無藥可救的樂天派,認為他特彆的樂觀主義,乃至於有點沒心沒肺,將蘇軾的人設簡單、刻板的固定。
但是,這本書根本不是寫給國人看的。
甚至林語堂當年寫《蘇東坡傳》的時候,用的都是英文,這本書是給外國人看的。
所以他在蘇軾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取了臉譜化、標簽化,乃至於刻板化的處理。
而蘇軾曆史上是什麼性格,除了他本人,沒人知道。
但我們可以通過他的作品進行推測。
初到黃州,蘇軾曾對朋友坦露心聲:“處患難不戚戚,隻是愚人無心肝爾,與鹿豕木石何異!”
當然,有人會提及蘇軾晚年被貶嶺南,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樣。
這個說法或許有些牽強,但同樣是在嶺南,蘇軾遇到了同樣被貶的弟弟蘇轍,兄弟倆在一個路邊攤吃湯餅。
蘇轍覺得湯餅太難吃了,難以下咽,可抬頭就看到蘇軾已經把湯餅吃完了。
蘇轍看呆了,這麼難吃的東西你怎麼吃得下去的?
卻不想蘇軾隻是大笑著說了一句:“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
我愚蠢的弟弟,你難不成還打算細細的咀嚼後再咽下去嗎?
粗劣的湯餅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不會因為你的心態好,就變成美食。
隻不過蘇軾選擇了不咀嚼,生吞苦果而已。
你可以說蘇軾樂觀、積極或者用苦中作樂態度麵對生活。
但他絕不是一個沒心沒肺、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
彈幕區:
『其實從烏台案就看得出,蘇軾並不樂觀。』
『至少那個時候,他不是一個樂觀派。』
『生死之間,即便是一等一的樂觀派,也不一定能樂觀的起來。』
~~~~~~
北宋,元豐年間。
“玄衣督郵,你樂觀嗎?”
蘇軾無奈的看著王安石,我都起身了,怎麼還叫我玄衣督郵?
“樂觀,特彆樂觀。”
“我還計劃著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後,去北地養龍蝦,研究一下它的做法。”
“不知澶州、徐州可養龍蝦乎?”
蘇軾麵露追憶之色,王安石搖搖頭微微一笑,沒有打擾他。
熙寧十年,黃河在澶州曹村決口南泛,奪泗入淮,滔滔洪水衝向徐州城。
蘇軾喊了口號:“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但他不僅僅喊了口號,組織百姓、犯忌諱的請求禁軍幫忙抗洪,吃住都在城頭上。
洪水不退,蘇軾不退,日夜都在第一線。
四十五天後,洪水退。
蘇軾又親自探查,策劃了一條防洪石頭大堤,向朝廷上書詳細的講了自己的規劃,以及錢糧人力所需。
但朝廷沒有回複,蘇軾隻能修改原計劃,將石堤改為木堤,再次向朝廷上書,要錢、要人、要糧。
這次,朝廷給了,撥給蘇軾三萬貫錢,一千八百石米糧,七千二百餘人。
堤成之後,大堤的官方名字,百姓沒用過,當地百姓一直稱大堤為“蘇堤”,並沿用至今。
這座蘇堤位於江蘇徐州城南,非杭州、惠州等地方蘇堤,雖然它們同名。
由蘇軾組織人手建造的徐州蘇堤,大部分毀於天啟年間,其餘部分至清末已經完全淹沒。
如今所見之徐州蘇堤,黃茅崗至西關吳柵欄門舊址一段,係清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乾隆二十八年,徐州知府邵大業重修,並延伸至廢黃河南岸。
~~~~~~
【第二則:蘇軾用小妾換馬。
在這則謠言裡:蘇軾被貶黃州,帶著一個婢女名叫春娘,路途中遇到一個姓蔣的。
蔣某十分欣賞蘇東坡的才能,為他設宴餞行。
酒宴上,蘇東坡命春娘倒酒。
蔣某問蘇軾:“春娘要和你一起去黃州嗎?”
蘇軾答曰:“欲還母家。”
蔣某說此處路途遙遠,我用一匹白馬和您換春娘如何?
蘇軾答應了。
蔣某便作了一首詩:“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閒分付贖蛾眉。雖無金勤嘶明月,卻有佳人捧玉卮。”
蘇軾也回敬一首詩:“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歎懊恨中。隻為山行多險阻,故將紅粉換追風。”
春娘聽到二人的對話,遂作詩一首:“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賤畜,此生苟活怨誰嗔。”
然後,春娘撞樹而死。
這是蘇軾用小妾換馬故事的最早版本。
之所以說它是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馮夢龍。
這則故事出自他的小說《情史類略?卷十三?情憾類?朝雲篇》。
至於其他版本中,春娘是蘇東坡的小妾、小妾懷有身孕,是後人對故事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