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
【雞那麼臟,雞舍也臟,為什麼雞舍裡幾乎沒有蟑螂?】
~~~~~~~
評論區:
〖大哥,我往你被窩扔幾個20出頭的大姑娘,你會害怕嗎?〗
〖小時候在村裡,還見過雞和蛇打架。〗
〖古龍小說中有個情節,主角團路過一個村子,發現有些不對勁,最後才發覺這個村子裡沒有雞,雞是各種毒蟲的天敵克星,所以推斷出這個村子是五毒教的。〗
〖煉蠱需要用蜈蚣啥的,農村不養雞這種又好養、又能定期產蛋給人補充營養的東西,當然不正常!〗
〖記得有一個短篇古代故事叫《雞毛煙死蛇》,大意是把雞毛整理在一起點燃,散發出的騷臭味可以防蛇。〗
〖小時候家裡辦了一個養豬場,到了夏天院子裡雜草叢生,蛆蟲蚊蠅到處都是。我媽買了幾十隻雞鴨丟在院子裡,短短兩個月院子裡乾乾淨淨,草沒了、蟲沒了、菜也沒了。〗
〖你就說乾不乾淨吧!〗
〖豬還在就行。〗
〖幾十隻雞鴨?那這不得天天掃雞糞?〗
〖不掃,沾白麵饅頭,或者做包子餡,真香啊,使勁造啊!〗
〖首先,你覺著雞臟,那是因為它們失去了自由,隻能待在狹小的空間。你把它們放了,任其自由活動,你再瞧瞧,隨便哪隻雞都是乾乾淨淨的。〗
〖是在說雞嗎?〗
〖應該是在說雞吧?〗
〖其實大學生也是這樣。〗
〖一語多關?〗
〖建議國家嚴查,三十歲的大學生我忍了,就當她考研,四十歲的大學生就太過分了!〗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貓窩裡為什麼沒有老鼠。〗
〖好像有某個蟑螂垃圾廠,為了防止蟑螂逃跑,圍了一圈養雞場和魚塘。〗
〖要麼雞吃飽,要麼彆的生物吃飽。〗
〖這把高端局,蟑螂垃圾廠的損耗都成了養雞場省下來的成本。〗
〖除了兜不住屎以外,雞真的蠻可愛的。〗
〖你見過5隻雞吃掉上千隻蟑螂的震撼場景嗎?太酷了,直接把我幾十年的蟑螂恐懼症治好了,嚴謹點來說,不是全吃了,雞哥連吃帶玩,有些叮死了但是不吃。〗
〖有的兄弟,這個雞如果不是全國可飛那種,會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的話,雞巢裡是會有不少蟑螂的因為這雞一般業務比較忙,外賣總是吃一口剩一口,剩菜也不及時扔,這就很利於蟑螂的繁殖。〗
〖你小子是懂雞和雞窩的。〗
〖沒有蟑螂,都是瓢蟲。〗
〖原來你說的是雞啊,我還以為你說的是雞呢!〗
〖人家這不是雞,是鳳,樓鳳!〗
〖所以雞飛蛋打其實是鳳舞九天?〗
〖如果,我是說如果,這個雞是在雞窩練習兩年半的呢?〗
〖那就穿上背帶褲打籃球唄!〗
~~~~~~~~
清朝,乾隆年間。
京城。
“原來後人也管青樓的叫雞啊?”
古人也玩諧音梗。
比如姬,本是個姓氏,周朝王族是姬姓,所以嫁出去的女子通常都稱某姬。
嫁到趙國就是趙姬,嫁到秦國就是秦姬。
然而隨著禮崩樂壞,東周時期,姬逐漸從單純的王族女子的姓氏,變成貴族婦女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秦統六國、劉邦建漢,姬不僅僅是貴族婦女的代名詞,對婦女皆可用此美稱。
隨後又代指賣藝的女子,如歌姬、舞姬。
同時,姬也可代指妾,戰國時期便有用姬人稱呼妾的記載。
秦漢之際,還有姬妾、侍姬等。
而妓,女樂也,最開始隻是指代以歌舞謀生的女子。
但姬字不再尊貴,歌姬、舞姬取代了原本妓的含義。
妓字就成了賣淫為生女子的代稱,即妓女。
而雞即妓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了,但有幾種比較有意思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即諧音。
第二種則是一個文字遊戲。
話說有個青樓的妓女,半夜服務的時候經常大喊還要、還要,吵的門童睡不著,大罵道:你還要個鳥!
路過的更夫一聽,還即又,又鳥即雞。
第三種,可信度稍高一些。
妓女之老者曰鴇。鴇似雁而大,無後趾,虎紋。喜淫而無厭,諸鳥求之即就。
後來,人人把開設妓院,管理或控製妓女的女人,叫鴇兒、鴇母、老鴇。
領頭的是一種鳥,妓女自然也當是飛禽。
可大多數飛禽的含義都比較好,人們選了又選,發現雞這個詞,不僅暗合飛禽之意,還與妓同音。
之所以說這種比較可信,是因為將老鴇和妓聯係在一起、可查的最早記載出處是《丹丘先生論曲》。
作者是宋權,出生於萬曆二十六年。
天啟年間進士,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
崇禎末年,還擔任了三天遵化巡撫。
遵化,京師順天府薊州遵化縣,即如今河北縣級市遵化市,由唐山市代管。
當了三天巡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宋權上書歸順,被任命為遵化節度使。
李自成於山海關大敗,多爾袞入關,宋權降清,被任命為遵化巡撫。
後上書順治,獻治平三策,包括確立崇禎廟號、革除明朝弊政、廣招賢才。
順治九年,卒,清廷贈少保兼太子太保,諡文康。
所以,根據時間線來推斷,這種說法最可信。
因為清初的官話雖然和如今有差彆,但你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和當時精通官話的人聊天,加上些手語,也是能聊個明白的。
管理者稱老鴇,為飛禽,妓女也應該是飛禽,又因妓、雞同音,所以妓女也稱雞的說法可信度最大。
~~~
皇宮。
乾隆問道:“雞毛燒煙驅蛇,是袁子才寫的吧?”
袁子才,即袁枚,子才是他的字。
乾隆四年的進士,乾隆七年外調江浙任縣令,乾隆十四年辭官。
乾隆之所以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人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二甲第五名,卻因為散館考試不合格,被外放做知縣。
清朝進士經殿試後,除一甲三名授修撰、編修外,其餘一部分選為庶吉士,由特派的翰林官教習,三年後經考試優等,原二甲進士授編修,原三甲進士授檢討,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縣。
因翰林官相當於唐、宋的館職,庶吉士學習之地稱庶常館,故學習期滿稱散館,留充編修、檢討者稱留館。
縣令是百裡侯,但能留在庶常館或者被選入翰林院,哪個更好,還需要詳細說嗎?
如果用今天的政治生態來類比……算了,還是不比了,大家自己想象吧。
第二:此人辭官之事,父親病逝,按製可以丁憂,但他打著孝道的名義辭官守孝,即便是乾隆,也不敢輕易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