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朱棣互寫史書#】
【假如李世民和朱棣互相寫史書,他們會怎麼寫?】
天幕裡,博主一人分飾兩角,下方有文字表明他此刻扮演的角色名字。
【朱棣:二哥,你說俺的曆史怎麼寫比較合適呢?
李世民:正常寫唄,洪武三十五年,你爹傳位給你。
朱棣:哎呦,二哥,俺家這件事,你一清二楚呀。
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我這個人就是實誠!
朱棣:那朱允炆怎麼寫?
李世民:朱允炆?你是說允炆吧?他是張士誠的孫子,後來被你們家收養。
洪武三十一年,他造反了。
洪武三十五年,你平叛成功,你爹去世前傳位給你。
朱棣:二哥,你說的太對了,你說,你的曆史想怎麼寫!
李世民:什麼叫我想怎麼寫?事實是什麼樣,你就怎麼寫!
朱棣:懂了,世民,高祖嫡長子。
李世民藏不住的微笑):等會,什麼子?
朱棣:二哥,嫡長子呀,你爹不就你一個兒子?
李世民埋頭大笑):繼續,繼續。
朱棣:高祖義子李建成,發動玄武門作亂,太子世民速平之。
建成係王世充之子,為高祖所收養,賜李姓。
二哥,俺寫的咋樣!
李世民:唉……
朱棣:二哥,這是咋了,俺寫的不好?
李世民:其實我也不想這樣,他畢竟是我大哥。
朱棣:但是你們確實在爭皇位。
李世民:我倆小時候關係挺好的,要不是因為皇位,我倆是多好的兄弟呀。
朱棣:那李建成的劃掉,不寫了?
李世民:算了吧。
朱棣:那李元吉?
李世民:他可是純畜生,畜生裡的畜生!
朱棣:這兩人差距這麼大嗎?
李世民:張允炆和李元吉一比,張允炆都算個好人。
朱棣:比張允炆還壞,這還算是人嗎?
李世民:他不姓你,也不是人,他就是我爹養的一條狗。
朱棣:養狗的人總是喜歡兒子、兒子的叫著,大家都以為它是高祖兒子,其實不是!】
——————
評論區:
〖你和你同桌互改卷子。〗
〖一句話總結:李世民沒有奉天靖難,朱棣沒有殺兄弟。〗
〖互文的寫法,讓你學的明明白白。〗
〖朱棣無大侄,世民無長兄,靖難與玄武,太宗順位登。——太宗賦〗
〖起兵yes,削藩no,奉天靖難gogogo。
來是e,去是go,玄武門前doubeki。〗
〖尋人啟事:我侄子在南京工作時候辦公室著火,恰好我帶著一些朋友去找他玩,後來我侄子就失蹤了,家裡老人四年前去世了,現在我迫不得已當了家庭頂梁柱,
唉,有沒有好心人幫我找找小侄子啊?
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四叔)。〗
大唐,長安。
金階上。
“可笑,朱棣能與朕比?”
朕是太子之位,繼位大統的。
朱棣——嗬嗬,洪武三十五年,可笑。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
六月八日,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軍政大事皆由李世民決斷。
八月初八,李淵下詔傳位於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尊李淵為太上皇。
所以,李世民是真的當了太子,然後繼位的。
李淵:“……”
你說的有道理。
李淵也不和李世民爭辯,父子二人為了這件事,吵過許多次了。
至於李元吉,李淵更不想提。
小君將他丟棄,是陳善意偷偷抱回,秘密撫養。
小君:對妻子的親密稱呼。
卻因勸了他兩句,就被他一劍刺死。
大業十二年,他又將祈健留在河東,致祈健身亡。
祈健:李智雲的小名。
欺壓百姓,在大郎與二郎之間煽風點火,給二郎下毒。
樁樁件件,若非自己兒子,一個狗字都不足以形容他之惡。
——————
大明,洪武年間。
應天府。
“爹,您承諾過,不打俺的!”
見朱元璋在身後摸索,朱棣連忙閃至柱後,探出半個腦袋,喏喏道。
“咱也沒說要打你呀!”朱元璋不動聲色的將棍子放入袖中。
“咱上次讓你查查永樂年號,誰用過,你查到了嗎?”
“張重華、方臘、張遇賢。”朱棣從柱子後走出,行禮答道。
“知道就好,唉……”老朱突然歎了口氣,問道:“太宗廟號……”
朱棣趕忙近前,“爹,太宗咋了?”
“自太甲起,太宗可有一人是順位繼承、沒出過一點亂子的?”
“大一統王朝的太宗,漢太宗劉恒,因諸呂之亂繼位。”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元太宗窩闊台,即便有鐵木真的遺命,也是鬨出了亂子。”
“再到你的奉天靖難,可有一位太宗繼位沒出過亂子?”
“局部統一王朝的還有宋太宗趙光義,斧聲燭影。”
“割據勢力就更多了,孫休、司馬昱、李雄、石寇覓、張茂、苻登、拓跋嗣、劉彧、耶律德光、段思良、李德明、完顏晟。”
“還有那先為高宗,又為太宗的蕭綱、先為太宗,又為惠宗的王延鈞。”
“太宗之位,就像是被人下了巫術一樣。”
朱棣手放在下巴,細細思索。
爹說的挺有道理。
老朱見朱棣聚精會神的思考,袖袍稍一抖動,棍子就握在手中。
啪!
朱棣捂著屁股跳了起來,一臉無辜的看著老朱。
“洪武三十五年的事,您已經打過了,還打了好幾次,怎麼還不解氣?”
“哼!咱這一棍子打的是張允炆之事!”
“又不是俺說的,後人編的段子,關俺啥事?”
老朱將棍子放在桌上,“咱打不到後人。”
朱棣:……
永樂年間。
福建。
“無恥!卑鄙!不要臉!”
光頭和尚罵了兩句,收拾起行囊,準備尋個船家出海。
——————
【#同樣是異族政權,為何厭惡清朝的比厭惡元朝的多?#】
【元代文人:“大元皇帝荒淫糜爛,禍國殃民!”
元朝皇帝:“知道了,記得交稅就行。”
清代文人:“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
清朝皇帝:“諷刺朝廷是吧,拖出去斬了!什麼?已經死了?那也不行,革其職,奪其名,撲其碑,毀其祠,碎其屍,滿門抄斬!”
在元代,文人看朝廷不爽,噴朝廷兩句,哪怕有人舉報到皇帝麵前,皇帝聽到了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