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光緒年間。
養心殿南五十米。
“清史稿?兩朝都過了,居然還沒有修出來?”
光緒想不通,修史對前朝蓋棺定論,是曆朝曆代應有之意,怎麼都到後人的新朝了,還沒修出來?
拍了下額頭,光緒暗罵自己一聲傻子。
原來是理念不同。
封建王朝的史書好修,無非天命輪轉。
但後人不信這個,他們講平等、講階級、講民族。
認為曆史是由百姓創造的。
這怎麼修?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漢人,乃至天地會反賊、白蓮教匪、長毛亂賊。
光緒不由想到清初的李定國與鄭成功等人,還想到了各地的大屠殺。
大清肯定是華夏的正統王朝,這個肯定是要承認的。
但這個正統王朝恰好又是異族,加上上麵這些事,如何評價大清肯定是個大問題。
怪不得還隻是《清史稿》,這能修出來了才有鬼了。
~~~~~~
【春秋筆法關鍵在“隱”,隱去細節,並做到整體不影響對事件的大致描述,但是隱去的細節暗示了作者的真正態度。
於是形成了這種效果不懂的人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認為作者隻是在單純敘述這件事。
懂的人可以通過丟失的細節發現作者的真正態度。
說白了就是一種高級的暗示。
假如我們是史官,要寫清史,用春秋筆法來描述東南互保這件事。
原事件慈禧和清政府向多國宣戰,詔全國督撫進京勤王,東南各省達成協議不幫助清廷。
一:清廷亂命,東南不奉詔。
事發因清廷亂做決策,但是東南各省仍然承認尊重清廷,認為這是詔命,隻是不奉行。矛頭指向慈禧,因為誰都知道是慈禧實際決策,說清廷不說慈禧是為尊者諱。
二:清廷命,東南不奉詔。
減少了清廷的責任,將責任轉移給東南各省,因為隻說清廷命,而非亂命,東南各省不奉的是正常詔命。
三:清廷亂,東南不奉詔。
隻說清廷現在很狼狽,沒有提到清廷的決策,事實上變相為清廷開罪。
並且把東南各省推到風口浪尖,中央大亂,東南坐懷不亂,有不忠之罪。
但還是強調東南各省仍然尊重清廷,認為這是詔命。
四:清廷亂,東南不奉。
去掉了“詔”字,突出此時東南各省已經不把清政府放在眼裡。
五:清亂,東南不奉。
不說清廷而說清,突出不僅僅是北京的清政府亂,全國都陷入恐慌之中,強調清政府的無能和大局的不可收拾。
六:清亂,東南互保。
不說不奉,而說互保,強調東南各省並非是為了反對清廷,而是為了保全自身轄區穩定,實際上比較認可東南各省的做法。】
~~~~~~
評論區:
〖其實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看你站在哪隊,為哪個利益集團說話。〗
〖讓門外漢看不出來態度,比其他拿新聞標題舉例子那個隱晦多了,情緒上不刺激,搞得好像很客觀,其實走私貨。〗
〖厲害厲害,微言大義,一下就看懂了。〗
〖春秋筆法在今天被異化了,原本是作者因為某些原因,選擇既不被當權者一票否決,又能把真實曆史線索傳遞給後世。如今,春秋筆法成了,篡改曆史,黑的說成白的。〗
~~~~~~
清朝,光緒年間。
站在養心殿前,看著不遠處的隆宗門,那裡有一排小木屋,正在烈火中燃燒。
從世宗憲皇帝始,那裡便是天下讀書人終其一生想要進入的地方。
如今,卻……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