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知情人士披露,曾在薩達姆被絞刑前,一直不停地捋自己的胡須,當眾人都以為他十分恐懼時,唯獨小女兒讀懂了父親這一小動作背後的深意,痛哭起來。
他的小女兒認為,父親並不是害怕,而是在傳遞一個暗號。
薩達姆意在通過這一舉動,告訴百姓,他是被冤枉的,摸胡須是“莫須有”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自己被出賣了。】
~~~~~~
清朝,乾隆末年。
杭州,漕運碼頭。
“啊,這個合情合理啊。”
“即便是謠言,也編的合情合理,怎麼談得上智障呢?”
“導人向善、宣揚英雄的話本,不都這麼寫的嗎?”
“……”
“李三碗,你聽聽這名字,這是華夏人嗎?紅毛蠻夷也用漢字?說漢話?”
李大膽,自稱吃三碗飯剛剛飽,遂被工友戲稱李三碗。
“也不是不可能嘛,咱們大清皇帝不也是關外的蠻夷,說鳥語,打天下還不是看的三國演義。”
很犯忌諱的話,但工友們隻是確認了一下沒有外人在場,便笑道:“你也不怕我們告密。”
“嘿嘿,幫裡有規定,不得出賣兄弟,你們乾不出這樣的事。”
“告密又沒有錢拿,還容易把自己搭進去,你們不傻。”
“你說這白蓮教和天地會都闖進杭州城了,咋不占據下來?”王武岔開話題,說了個更犯忌諱的話題。
“咋?你也想學明太祖光複漢家江山?”
“這個膽子,俺沒有,但趁著杭州城亂,去滿城裡搶那群鐵杆莊稼的膽子,俺還是有的。”
江浙不滿中樞久矣,從明朝時候就不服中樞了。
天下大半糧賦,出自江浙。
到了清朝,還有鹽稅。
乾隆要打仗,士紳鹽商捐,要修園子,士紳鹽商捐,要過生日了,還是士紳鹽商捐。
中樞掠之於富,富又掠之於民。
江浙能對中樞有好感才怪了。
乾隆末年,乾隆帝既貪圖享受,又想保全史書上的好名聲。
加之,又有天幕言明,清朝天命落地距今已不足百年。
人心思動,人心思變。
士紳老爺們、商人老爺們對後世人人平等的理念不屑一顧。
但對商人可登堂入室,在中樞可有一席之地的治國理念,盼望久矣。
商人不怕官府收稅,就怕收了又收,沒個準。
城東的顧家,更是之間言明,朝廷每加一次餉,江浙就忍耐一次,猶如以地事秦,抱薪救火。
彭家更是拿出家中珍藏已久的古書。
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關外東北的蠻夷部落,靠著打漁圍獵為生,連衣服都沒有,用著獸皮包裹身軀。
而在東北部落有一種風俗,部落男子成年時開始留一根辮子,之後每獵一頭猛獸,則多蓄一根小辮,勇士發辮多不勝數。
而隻有一根發辮者,往往被視為懦夫,被逐出部落。
這則故事,講的是誰,不言而喻。
不是沒有官員試圖上書,但被白蓮教和天地會一鬨,加之士紳富商一勸。
左手拿著刀,右手拿著錢。
是個官員都該知道怎麼選。
當官是來撈錢的,不是玩命的。
你上奏又能如何?
我們先弄死你。
朝廷派兵平叛,無非給你個諡號而已。
人都死了,要諡號乾嘛?
再說了,天地會、白蓮教在外,漕幫在內,把漕運一斷,乾隆過年能不能有米吃還得看我們的臉色。
你不逼,我們僅僅是養寇自重。
你逼急了,我們也可以反清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