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三年,江南民間發生了一件不起眼的詐騙案。
有個遊方和尚,行走在鄉間,不念經、不做法事、也不驅邪治病。
隻做一件事,幫人取名。
十文錢,就可以幫人取名、改名,選一個文縐縐的名字。
“李狗子,王二蛋,賤名好養活。”
“你這個和尚,哪怕給我念兩句佛經,說一句佛祖保佑,我也舍得給你些齋飯。”
“那爺爺給你取個花和尚的法號,你會給我十文錢嗎?”
剛開始進展並不順利,十文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但十文錢取個名字,實在不劃算。
就像如今,有人對你說:給我十塊錢,我幫你取個網名。
你隻會認為這個人要麼窮瘋了,要麼把你當傻子。
但沒過幾天,不知從何處傳出一個流言,縣衙每天征勞役,都是按照名字選的。
名字越簡單,越好寫,越容易被征。
縣衙的師爺們每天要寫上千字,為圖寫字輕鬆,李二、王三、張四之輩最易被選中。
於是鄉民蜂擁改名。
偌大一個江南,難道隻有遊方和尚能取名?
當然不是!
但他勝在便宜。
不然找誰,難道去找讀書人?
開玩笑,十文錢都不一定能找個算命先生取名,更彆說讀書人。
遊方和尚也沒坐地起價,還是隻收十文錢。
但他隻待了三天,幫兩百餘人取了名。
忽而聲稱與江南緣法已儘,要繼續遊曆天下,從此蹤影皆無。
馮緹默就是其中一名受害者。
名字改了,勞役也沒躲過。
馮緹默正懊悔間,身旁好友輕笑,“咱們大清朝,其實也有這樣的法律。”
說話這人是個眉目清秀的青年,身著補丁布衣,卻透著一股書卷氣。
服勞役之時,馮緹默與此人相識。
這人名叫周黍易,母親是王家少爺的奶娘,陪少爺讀過幾年族學。
長大了些,因為男生女相、長相秀氣,連累母親和他一起,被主母攆出家門。
“啊???那我怎麼……”
周黍易忽而湊近,壓低聲線,“賑災那年,粥裡有沙土,米是陳米、壞米。”
“可縣老爺說摻沙土、用壞米,是怕好吃懶做之人來搶賑災糧,隻有災民不會介意壞米做的粥,也不會介意裡麵有沙土。”
“屁!都是狗屁!難道朝廷給的賑災糧都是壞米?”
“不是!朝廷給的都是好米,足額足量!可這米還沒出庫房,就要少一成,沿途官員還要層層盤剝。”
“到了災地,官商勾結,僅剩的好米也被換成壞米,壞米給災民,好米換個布袋,又運回京城售賣!”
“還有那不要臉的縣官,災民想喝粥得能背出《弟子規》。”
“能背出來的才是順民,不會背的就是刁民!”
“刁民就是亂民,亂民就不是災民,不配喝粥!”
“狗官!貪官!”
周黍易聲音漸厲,馮緹默連忙環顧四周,低聲勸道:“周大哥,大逆不道的話可不能說啊。”
周黍易卻似豁了出去,“更大逆不道的我都敢說!我要造反!”
馮緹默大驚,連忙捂住他的嘴,“周大哥,我還想多活兩年呢。”
“我準備去勳陽府,你要去嗎?”周黍易按住馮緹默的手,眼底泛起寒光。
馮緹默脊背發涼,“周大哥,你真要造反啊?”
周黍易點頭如錘:“朝廷不編戶齊民,不發土地,他們便隻能做流寇,但若有人牽頭……”
勳陽府,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特彆行政區。
不過和今天的特彆行政區相反,勳陽府是流民天堂。
明朝成化年間,此地有數十萬流民。
三個人湊在一起都有一個點子王,更何況數十萬流民湊在一起。
數十萬流民,橫跨數省。
東起河南漯河、湖北簰州灣、湖南嶽陽一線,西到甘肅與陝西交界處。
南起湖南嶽陽至重慶雲陽一線,北到陝西洛南至河南漯河一線。
明朝是公文辦公製度。
百裡侯也好、千裡侯也罷,無故不得出轄區。
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成都的武侯區和錦江區,二者以錦江為界。
民間可以自由往來,但官員不能跨過錦江,越界違反大明律。
那假如賊人在武侯犯事,逃到錦江怎麼辦呢?
武侯縣官給衙役牌票,再給錦江縣官一封公文。
有個賊人在我轄區犯事,逃到你的轄區,我讓衙役拿著牌票前來捉來,請你協助。
聽起來就和現在警察異地抓捕的流程差不多。
但這是數十萬流民,橫跨數省。
而且水路複雜,陸路崎嶇,四周環山,偏偏還地處要塞,不能不管。
可是誰牽頭處理?怎麼處理?
所以在成化十二年,明廷為了解決百萬流民的問題,設立勳陽府,並派遣巡撫,特事特辦。
首任巡撫叫原傑,他以左副督禦史身份兼任此職,因此官署也叫督察院。
統轄湖廣、河南、陝西、四川邊區六十餘州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加強對流民的軍事管製,還讓湖廣行都司進駐鄖陽。
行都司是明代在邊疆、要地設立的地方最高軍事管理機構。
可以簡單理解為今天的省軍區。
原傑到任,剿撫並重。
給流民附籍,讓他們成為編戶之民。
初到的流民,沒有資產以及平時頑劣的,將他們驅回故鄉。
而那些附籍的流民,則劃給臨近各縣,給土地,並輕額定田稅。
計劃是好的,執行是好的,但擋不住天災人禍。
明朝後期,那地方又成了流民天堂。
到了清朝,大清在遼東的政策就是殺光無穀之人。
從努爾哈赤到宣統,一脈相承,從未改變。
但是,清朝官員是曆朝曆代最愛養寇自重的。
同時,清朝不信任漢官,沒有朝廷的命令撫慰流民,給流民編戶齊民,發土地,屬於招攬民心、意圖謀反。
順治初年,此地就有百萬流民盤踞,到了乾隆時期,此地盤踞流民不下於三百萬。
分地,分誰的,分你漢人士紳的還是分我大清八旗的?
就隻能殺。
但清朝軍隊,沒有朝廷命令,不能越境。
還是以武侯區和錦江區為例,武侯區的反賊跳進錦江,遊到錦江區,你就不能追了。
當然,你也可以懷揣著一顆忠君之心,一路追殺。
但你猜,清朝皇帝是相信你有忠君之心呢?還是會覺得你有不軌之心呢?
乾隆晚年,雖然清朝的軍隊戰鬥力已經不太行了,但殺流民還是能輕鬆辦到的。
不過滿蒙八旗、漢八旗、綠營,都不願意去殺流民,除非他們占據了縣城。
因為殺流民沒油水。
流民占據縣城,可以收一份當地士紳孝敬。
不給孝敬,就不進攻。
攻破縣城還可以不封刀、搶一波。
但這群流民沒攻占縣城,盤踞的地方窮的隻剩人了,一條褲子幾人穿。
搶他們,還不如在縣城收保費,起碼沒危險。
所以,馮緹默一聽勳陽府的名字,就知道周黍易是下定決心造反。
因為那裡,有白蓮教。
據民間流言,白蓮教的總壇就在勳陽府的大山裡。
“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馮緹默想起從小到大受的苦。
父親餓死,母親生病,沒錢治,借高利,沒治好。
母親死了,自己欠一身債,到現在都還沒還清。
窮成這樣,媳婦是肯定沒有的。
全身上下隻有這條命值錢。
而這條命,也不過一二兩銀子。
馮緹默有個同鄉,被王地主的兒子打死,家人鬨上縣衙,結果就賠了二兩銀子。
同鄉家人認了,二兩就二兩。
但這二兩銀子拿到手隻有五百文。
縣衙的師爺、衙役,難道幫你免費要錢?
師爺拿一兩,衙役分五百文。
至於縣太爺,王家另有孝敬。
否則打死人,怎麼可能賠二兩銀子就解決了。
一條人命,才值五百文!
改名那日,遊方和尚念經般的低語仍在耳畔:名可改,命可改,但改不了世道。
馮緹默一咬牙,“博個公侯萬代!老子也要當人上人。”
馮緹默和周黍易,都以為自己是受了天幕視頻影響,才會生出造反之心。
殊不知即便沒有天幕,在原本的曆史上,數年後,他們會成為白蓮教徒。
嘉慶元年,在湖北當陽起兵反清,攻破縣城。
二人還被當地文人記在筆記裡,說二人牲畜不如、殺人如麻,因為他們攻破縣城之後,將沒來得及逃跑的士紳、地主、官員統統斬首,掛在城牆上。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