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年間。
朱棣瞟向父親朱元璋,思索了一下措辭,小心謹慎的帶著一絲好奇和求證問道:“爹,這後世和尚真就這麼不堪?”
朱元璋正端起茶碗,聞言眼皮都沒抬,哼了一聲:“不堪?你猜猜咱當年為啥跑去當和尚?”
朱棣一愣,下意識回道:“不是村裡長輩心善,看您孤苦,才送您去廟裡討口飯吃嗎?”
朱元璋放下茶碗,發出清脆的響聲,“那好心人為啥不送咱去當道士?嗯?”
朱棣被這突如其來的反問噎了一下,腦子轉得飛快,試探著說:“呃……許是……咱鳳陽老家那地界,隻有和尚廟,沒見著道士觀?”
話音未落,隻見朱元璋那隻布滿老繭的大手,已經習慣性地、極其自然地向身後探去,仿佛在摸索什麼熟悉的物件。
朱棣頭皮一麻,多年挨揍養成的條件反射讓他瞬間挺直腰板,臉上堆起十二分的乖巧,聲音裡透著一股子諂媚。
“爹!爹!您英明!是兒子愚鈍,您給兒子講講這其中的門道?”
朱元璋這才收回手,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用最樸素的道理開講:“咱問你,要是有個道士敲你家門討飯,你覺著他得乾啥?”
朱棣想了想:“他總得給俺家看看風水、驅驅邪祟,再不濟也得畫張平安符意思意思吧?不然憑啥白給他飯吃?”
“那要是個和尚敲門討飯呢?”朱元璋緊接著問。
朱棣脫口而出:“有口多餘的,隨手施舍點就……”
話沒說完,朱棣自己猛地頓住了,眼睛一亮,“哦!兒子明白了!”
“明白啥了?”朱元璋斜睨著他。
“這和尚討飯,門檻低啊!”
朱棣一拍大腿,“剃個光頭,哪怕穿著破麻袋片子,跟人說聲阿彌陀佛,就有人給口吃的。”
“可當道士,沒點仙風道骨的樣子,不會比劃兩下子,背不出幾句道經,遇上個懂行的,立馬就露餡兒,根本蒙混不過去。”
“和尚就簡單多了,一句‘阿彌陀佛’,再追問就是‘佛曰不可說’、‘機緣未到’,玄之又玄,誰也挑不出大毛病!”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還不算太笨。
朱棣心思活絡,立刻聯想到正事:“爹,那要不要借著天幕這由頭,改改佛道兩家的稅收章程?讓他們多交點?”
“理由呢?”朱元璋眼皮一翻。
朱棣指著天幕,理直氣壯:“這不是現成的理由?後世的寺廟都藏汙納垢成這樣了,要防患於未然啊!”
朱元璋一聽,差點被氣笑,指著朱棣鼻子罵道:“放屁!拿幾百年後那幫禿驢造的孽,來定咱大明和尚、道士的罪?老四,你能要點臉皮嗎?”
老朱越說越來氣,直接翻舊賬。
“哦~對了!咱忘了,你這逆子壓根就不要臉,連洪武三十五年傳位給你這種勾當都乾得出來!還要啥臉?”
朱棣:……
得,這事是徹底過不去了是吧?
俺不要臉?您老人家就要臉了?
後世人寫的那幾百字話本傳奇,您不也當真了?
那話本裡編得有鼻子有眼,說有個元末奇人,是您同鄉,幫著安葬了爺爺奶奶,跟著您一起當和尚,又一起投了軍,還當了您和娘的大媒人!
結果呢?
為了掩護您撤退,穿上您的衣服被亂刀砍死。
他媳婦給大哥當奶娘,為了掩護娘親撤退,也被亂兵砍死。
就剩個傻兒子,結果上街給大哥買餅,還被倭國使臣當街打死,死的時候懷裡還死死護著那餅,說什麼“這是朱標大哥愛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