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姬發急火攻心,嘔血不止,幾乎以為大限將至。
他深知自己若此時撒手人寰,這三個素有野心的弟弟必成禍患。
為保江山穩固,他心一橫,下詔將三人處死。
諷刺的是,吐完那口淤血,他竟感覺胸中塊壘儘去,身子骨反而一日好過一日。
但他並不後悔。
雷霆手段,方顯菩薩心腸。
旋即,他從眾弟中另選了三名賢能者,前往監督殷商遺民。
消息傳到朝歌,武庚嚇得魂飛魄散。
三監之亂,另一個主角可不就是他麼!
雖說天幕提及的史書多半是周人的春秋筆法,將煽動叛亂的主謀之名扣給了他。
但商周世仇,姬發要殺他,需要理由嗎?
何況現在還有了來自未來的正當理由。
武庚連夜整頓部眾,準備拚死一戰。
豈料,周天子使者到來,並未帶來刀兵,而是帶來一頓疾言厲色的斥責,曆數他未來的罪狀。
旋即,使者話鋒一轉,傳達了武王旨意:不以未來之過罪當下之人。
隻要武庚肯上書認罪,承認被裹挾,承諾永世臣服,便可既往不咎。
管叔、蔡叔、霍叔:那我們怎麼被砍了頭?
姬發:你們是自家人,清理門戶,能一樣嗎?
武庚雖暫時鬆了口氣,確信武王眼下不會動他,但這根刺終究是埋下了。
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斬草除根沒煩惱!
武王難道不想弄死武庚和殷商王室嗎?
非是不想,實是不能。
周族以小博大,一波功成。
雖得了天下,但外邊有無數方國還打著殷商旗號作亂,內部也隻是剛剛穩定。
若把殷商遺民逼反,周族內部再有人趁勢借機作亂。
兩周八百年?
嗬,有八十年就謝天謝地了。
武庚深知周族所想。
今日不殺,難保明日不殺。
待周族實力雄厚,能徹底壓服四方之時,第一個開刀祭旗的,恐怕就是自己。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另謀生路。
與殷商宗親及不願屈居周人之下的舊臣幾經商議,武庚想到了天幕評論區一則趣談。
有後人言,那遠在海外新大陸的印第安人,乃是殷商遺民,因時常念叨“殷地安否?”而得名。
“後人曾說,此時,兩塊大陸之間是連著的。”
“既然後人如此說,我等何不順應天命,去那新大陸,做真正的印第安人?”
這個理由很扯淡,但總歸是個理由。
武庚遂向武王上書,懇請準許殷商遺民遠徙海外。
武王聞言,表現得分外“震驚”與“不舍”,言辭懇切地再三挽留。
但武庚去意已決,再三苦求。
最終,武王“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並“仁至義儘”地為他們準備了大量糧食、越冬衣物、紙張、少量鐵器。
並派遣一支精銳周軍,“護送”他們前往極北之地約今西伯利亞)。
抵達預定地點後,周軍才會將物資交付武庚,並就地駐紮一年。
以確保他們真正向北進入苦寒之地,而非轉身殺回。
同時,雙方約定,此後皆用天幕所示之後世文字與後世雅言,以免數代之後,遺忘了根本,忘了根在華夏。
有趣的是,這套文字與語言,如今也是西周官方欽定的通用文字和雅言。
姬發和周公推行得異常順利,無人反對。
但某些王朝,推行簡化字和官話時,總有人抬出“周公製禮作樂”來反對,說後世的文字是異端,毫無華夏之韻美。
若周公得知後世有人借他的名頭反對這些,不知會作何感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此時的周公,正忙於教育未來的周王——姬誦。
他在教姬誦如何識彆陰謀論。
“譬如那三監之亂。”
“在好事者口中,故事便會變成:王上早知武庚不服,亦知三人有異心,故特意將他們安置一處。”
“待王上駕崩,予一人便派人暗中煽風點火,誘其造反,而後一舉平定。”
“如此,既全了王上仁德之名,又根除了內部隱患,一石二鳥。”
“聽起來是否合情合理,甚至更顯深謀遠慮?”
姬誦眨著懵懂的眼睛:“聽起來……好像是很厲害。”
周公輕笑搖頭:“這便是陰謀論。”
“看似環環相扣,實則多半是事後附會,將巧合與結果強加聯係。”
“為君者,需明辨之。”
隨同武庚遠徙隊伍出發的,還有幾位特殊的周人。
他們是自告奮勇加入的史官。
決心以筆為劍,忠實地記錄下這支殷商遺民遷徙的全程,為後世留下信史。
無獨有偶,懷抱同樣探索精神的,還有另一批人。
他們打算向西而行,去驗證後人口中那輝煌的希臘文明,究竟是否存在於此時?
若存在,又是何等模樣?
他們渴望將來能在天幕評論區,親自告訴後人答案,終結那“西方真偽史”之爭。
不過,這支西行隊伍暫未動身。
他們在等。
等鎬京的火器作坊,能產出火器,哪怕是最初級的火器。
畢竟這個時代,荒野猛獸橫行,沒有利器防身,理想主義便成了喂野獸的肉食。
為理想獻身是壯舉。
但無謂的犧牲則是愚蠢。
~~~
至於探尋西方的“古羅馬”的任務,則由稍晚的春秋時代的人們完成。
據天幕零碎信息,羅馬建城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即:平王東遷之時。
這時候,華夏正值百家爭鳴,思想迸發。
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對那個能與東方文明交相輝映的遙遠國度產生了濃厚興趣。
渴望驗證其真偽,探尋其文化,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真如記載,東西方的文化碰撞,或許真能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
視線來到春秋。
此時的中原,各國正忙著消化吸收來自後世的種種啟迪,暗中鼓搗科技,琢磨變法。
各國都憋著一股勁,想讓自己或自己的子孫,成為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始皇帝”。
然後去泰山……雖然此時泰山還沒臟,但總感覺心裡膈應,等尋到更合適的山,再行封禪吧。
出乎意料的是,在這種“內卷”氛圍下,周天子的日子反而好過了些。
大家暫時沒空,也不想推翻這個共主招牌,反而需要他維持天下名義上的秩序。
於是,許久不見的朝貢偶爾也恢複了些。
雖不勤快,但送來的米糧布帛,也夠周天子體麵地維持生計了。
哦,對了。
孔子還在趕往秦國的路上。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