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春秋,戰國可說之事,便多了不少。
首當其衝,便是那慘烈無比的長平之戰。
數十萬趙軍降卒,若按原本曆史軌跡,等待他們的唯有一個結局——被坑殺。
然則天幕驟現,一切都變得不同。
趙括和趙軍降了。
白起與秦王陷入了兩難之境。
殺不得,放不得,更收編不得。
殺不得,是因一則惡毒謠言已如野火般傳遍列國。
說那倭寇畜生不如,在應天府屠了三十萬人。
可秦人與白起,竟要在長平坑殺四十萬!
雖明知是有人蓄意攪混水,混淆視聽,但這頂“堪比倭寇”的汙名帽子太過駭人。
無論是秦王贏稷還是武安君白起,誰都擔不起這千古罵名,屠城的命令無人敢下。
放不得,是因這數十萬趙卒一旦歸國,稍加整頓,配以兵甲糧秣,便是一支經曆過血火淬煉的虎狼之師。
隻需重振士氣,頃刻便能卷土重來。
若放虎歸山,則此戰前功儘棄,血白流,仗白打。
收編不得,根源在一個“窮”字。
大秦,實在養不起這憑空多出的四十萬張吃飯的嘴。
且不言讓降兵歸心之難。
便是僅將其視為奴隸,每日隻供一碗清可見底、數得清米粒的薄粥吊命,大秦也無力承擔。
為支撐此戰,秦王嬴稷已親赴鄉野征兵,征募年齡一降再降。
甚至威逼利誘國內老氏族,幾乎將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強令他們掏出囤積備災的私糧。
戰後撫恤、軍功賞賜尚壓得大秦喘不過氣,又何來餘糧供養四十萬敵國青壯?
大秦,早已是強弩之末。
或有人言,何不以此四十萬降卒為質,向趙國索要巨額贖金?
然則,戰爭進行到這一步,趙國亦近油儘燈枯,府庫也早已掏空。
割地,或可忍痛答應。
金銀珠寶,或能竭力搜刮。
但糧食,是真真一滴也擠不出了!
你秦國缺糧,我趙國便豐裕麼?
更何況,若這四十萬人安然返回,對趙國而言非但不是助力,反是四十萬亟待消耗糧草的負擔。
若真如曆史那般,四十萬人被坑殺,反而能激得趙國上下同仇敵愾。
百姓雖苦,猶能寄望於複仇血恥,或可咬牙忍受。
但如今秦人不殺,這數十萬人全須全尾地回來,趙國朝廷豈能處罰敗軍之卒?
非但不能罰,反而需好生供養。
甚至需時常給予優待,以彌補他們本會死於坑殺而可能產生的怨氣。
若待之不善,日後誰還肯為趙王賣命?
若待之不善,往後誰還肯為趙國死戰?
若贏稷能狠下心腸,明發詔令執意屠殺,白起大概率會奉命執行。
然而在原本曆史中,嬴稷便未曾親自下令,隻作模糊暗示,讓白起自行領會並背此惡名。
如今天幕高懸,他更絕無可能親自落下這口實,更不敢親手沾此因果。
雖已知曉隻要不辱罵天幕,那天幕便如高高在上的神隻,似乎並不乾預人間俗務。
但嬴稷不敢賭!
若是戰場搏殺,或對方是看不見天幕的蠻夷,殺了便殺了。
可眼前這四十萬人,皆能看見天幕,是天幕認可的華夏子民。
且他們並非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而是相信了秦軍勸降時“保其性命”的承諾,方才放下武器。
天幕播放的視頻中,對後世軍隊“優待俘虜”、“信守承諾”的理念多有推崇。
嬴稷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已知天幕推崇後世軍隊理念,嬴稷豈敢冒險去賭天幕是否會因這背信棄義的屠殺而降下神罰!
萬一天幕震怒,一記天雷劈下……
於是,嬴稷又如曆史重演般,試圖將這份“默契”傳遞給白起。
暗示他自行領會,主動背鍋。
然而白起此次並未接茬,反而顧左右而言他,提了兩件看似毫不相乾之事。
其一,趙王已將太子柱在趙國為質的兒子異人及其妻趙姬送歸秦國,且趙姬已身懷六甲,預計來年正月生產。
其二,此間戰事已了,他身心俱疲,意欲解甲歸田,待那位即將出生的“公子政”降世,他願去做他的啟蒙師傅。
嬴稷聞言,眼角微不可察地抽動了一下。
他感覺白起話中有話,似在譏諷自己,卻又抓不住實在錯處。
他壓下心頭不快,未與白起計較。
一來,自己此番作為,確實不算光彩。
二來,眼下最緊要的,是解決那四十萬人的去留。
四十萬降卒的安置問題火燒眉毛,必須立刻解決。
與群臣緊急商議後,一個堪稱荒誕卻又無奈的計劃出爐。
“快去西周公國,請大周天子!”
~~~~~~
需知,所謂“西周”、“東周”乃後人劃分。
但在周朝東周時期,治下確實有東周、西周二國並立。
戰國時期,周王室已經無比衰微。
有詞曰:苦儘甘來。
但上天並沒有眷顧周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前441年,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
長子姬去疾繼位,即周哀王。
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弑兄篡位,即周思王。
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又弑兄篡位,即周考王。
姬嵬弑兄篡位之後,憂前事重現,即位後,劃王畿河南之地,封其弟揭於王城,建周國。
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為西周公國。
公元前367年,周威王去世,周朝宗室分裂。
周威王少子根在趙國、韓國支持下於鞏國故地自立,是為東周公國。
周王畿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
東周雖疆域狹小,但執掌周王室祭祀。
所以周天子,最開始住在東周國。
秦武王嬴蕩欲入東周國舉鼎,遭當時的周天子姬延周赧王)嚴詞拒絕。
秦相樗裡疾一怒之下將其逐出王宮,強遷至西周國寓居。
如今這位周天子姬延雖空有天子名號,形同平民,受儘諸侯驅使,但終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嬴稷請他來,目的明確:為趙括行封爵之禮,賜其封地。
封地取自秦軍已攻占的趙城,以及即將迫使趙國割讓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