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甚至帶著幾分惡趣味,親自為趙括擬定封號為“代”,爵定為“公”。
雖列國早已紛紛僭越稱王,但既請天子出麵,麵子上總需恭敬些,表麵功夫得做足。
至於受封後趙括自稱“代公”還是“代王”,秦國便不管了。
消息傳回邯鄲,趙王勃然大怒。
國土淪喪已屬奇恥。
力不能及,奪不回來,忍痛認了也罷。
但如今暴秦竟還要逼他割讓國土,予本國敗將趙括,助其立國?
地割予秦國,尚可對列祖列宗辯解是力戰不敵,不得已而為之。
若割予叛臣趙括,愧對先人,徒惹天下嗤笑!
祖宗基業,豈容如此兒戲!
列祖列宗怕要氣得從陵墓中坐起來!
而且趙國隻是侯爵,他趙括一個廢物、叛徒、降將,他的代國居然是公爵!!!
這特麼的還有天理嗎?
還有王法嗎?
嬸嬸可忍,叔叔不可忍。
趙王堅決不允!
得知趙王反應,嬴稷不怒反喜。
因為這正中了麾下謀臣的預判。
當初提出此策時,嬴稷還很擔憂。
若趙括受封後立刻自降身份,率眾歸附趙國。
秦國等同於將這四十萬人白白送還,豈非竹籃打水一場空?
謀臣們謀臣卻笑他多慮,理由有三。
其一:趙括之忠,未必如鐵。
其二:新立之國,意味無數嶄新爵位、官職、上升通道,巨大利益當前,那四十萬降卒豈願放棄觸手可及的榮華,回趙國再做普通兵卒?
其三:即便趙括忠心耿耿,四十萬人皆為國士,以趙國王室一貫的“優良”傳統,也必會自毀長城,逼反他們。
如今趙王反應,恰印證此論。
嬴稷立刻派人將趙王“寧予暴秦,不予家賊”的態度,大肆宣揚。
尤其重點在趙國內部與降卒營中散播,將“阻礙降卒歸家”的罪責全數推到趙王頭上。
“非我嬴稷不欲放諸位生路,實乃汝王不願汝等歸家團圓,逼汝等赴死!”
降卒嘩然,趙國民意洶湧。
四十萬降卒背後是四十萬個家庭。
這股洶湧的民意,趙廷難以承受。
最終,趙王被迫妥協。
但他私下仍遣使密會趙括,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雖你貴為代王,然終是趙人,待我國緩過氣來,你我兄弟之國當攜手共雪長平之恥。”
嬴稷對此早有防備,他要求趙括及四十萬降卒共同對天幕立下誓言。
他並未不切實際地要求他們發誓永不攻秦。
血海深仇非一誓可解,何況天幕好像也不管誓言。
即便天幕管束誓言,他們恐怕拚儘最後一口氣,也要死在攻秦的路上。
他所要求的誓言極為刁鑽。
命趙括立誓:“永不自降身份,向趙國稱臣。”
命四十萬降卒立誓:“永生效忠代王趙括一人。”
誓詞簡單而惡毒:“有違此誓,子孫後代皆如司馬氏一族,身死族滅!”
自天幕現世,透露後世社會製度梗概後。
諸子百家思潮湧動,各國思想家竟推演出一個驚人結論:
當此末世,舊製將崩未崩,新製未立。
貴族、皇權、官僚、士紳的利益網尚未如後世那般盤根錯節。
若科技能跟進,反而是最有可能實驗並接近後世製度的時代!
~
各國皆是在不斷變法圖強中存續至今,對變革並不陌生,甚至樂於嘗試。
當然,前提是不革到自己頭上,把自己革沒了。
各國對這群蜂擁而起、提出各種激進或保守方案的思想家們頭痛不已。
殺又殺不得,殺之怕擔惡名。
攆又攆不走。
今日你偷偷送幾十個去鄰國,明日鄰國又悄悄送回百來個。
大家心照不宣,皆行此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嬴稷看準此點,順勢提議:將這些麻煩的思想家統統送往新立之代國。
美其名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跨越數千年的製度豈能直接套用?
總需一塊“試驗田”先行驗證,豈可貿然行於華夏全境?
對此,代王趙括初時嚴詞拒絕。
這群人物一來,代國內部必先吵翻天,莫說複仇攻秦,能不自亂陣腳便是萬幸。
思想家們同樣抵觸。
誰不知這“代國”隻是你秦王無奈之下的權宜之計?
待你秦國緩過勁來,東出滅趙之時,順手便將代國碾碎。
你們秦人素不喜我輩學說,屆時刀兵無眼,“誤殺”我等,再假惺惺哭奠一番,我們豈非枉死?
然秦國意在離間趙、代,而山東六國也欲甩掉這些燙手山芋,迫切將此等麻煩人物送出。
於是多方博弈下,一個前所未有的奇景——史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兼“永久特彆行政區”在天幕見證下誕生。
周天子攜戰國七雄共同立誓:隻要代國僅保有維持國內穩定的武裝,永不對外擴張,並接受各國監督,七國便承認其永久中立地位,永不犯境。
為安思想家之心,各國又追加誓言:無論將來天下由誰一統,代地將永遠作為特彆行政區存在,隻要不違逆統一王朝的大政方針,可自行其是。
如此,六國除趙國外)欣然甩脫包袱,思想家們喜獲理想試驗田,可謂皆大歡喜。
唯二鬱悶者,大抵隻有趙王與趙括。
趙王鬱悶,是因既失疆土,又失數十萬青壯勞力。
雖人還在,卻已非趙民。
幸而趙括承諾:不將這四十萬士卒的家眷遷往代國。
且保證此後降卒若得二子,必擇一子送歸趙國本家族內撫養,承繼趙人身份。
若非有此承諾,趙王絕無可能同意割地。
趙括鬱悶,則是心知自己這“代王”,實則與東周那位窩囊的周天子無異,甚至更為尷尬。
未來,他必周旋於四十萬基本盤與那群理想主義的思想家之間,左右調和,疲於奔命。
他需穩住軍心,因那是他立身之本。
他也需保護思想家安全,各國雖厭其論,卻不願見他們死於非命。
因為,各國皆存“摸著代國過河”之心。
若思想家在代國搞出良政,各國便可借鑒修改,拿來己用。
若搞出惡政,各國亦可對內宣稱:看,後世良法並非皆合時宜,幸而未在全國推行!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