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年代。
建國初,光南詔故地報上來的民族類彆,就密密麻麻列了上百個。
上頭一看這名單,腦殼都大了。
這得捋到什麼時候去?
於是開會決定:普查!
同宗同源的該合並合並,必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個。
國人嘛,向來喜歡“鍵政”。
尤其後來網絡發達,下至非洲犄角旮旯軍閥混戰,上至宇宙星空聯合艦隊大戰三體外星人,沒他們不能嘮的。
你讓他們真上,他們可能慫。
但若隻是動嘴皮子討論時政,那真是“王中王火腿腸,一節更比六節強”,什麼稀奇古怪的點子都能給你整出來。
左的、右的、極端的、保守的、封建的、開放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沒幾個能落地的。
火熱的年代如今隻統計出了38個民族,還在繼續統計。
但是因為各朝在天幕分享民族政策,加之後人的眾多歪點子。
一件事在火熱的年代悄然開始:更換戶口簿,同時配發身份證。
那個年代,其實並沒有普及身份證,身份證還是個稀罕物。
能隨身攜帶,出門能證明身份的隻有戶口簿和介紹信。
而且戶口簿主要針對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戶籍是掛在集體上的。
不過那時候戶口還能自由遷移。
要到兩年後的五八年,才開始城市用紅本、農村用綠本。
當時戶口簿上的內容與如今相差不大。
隻不過當時的戶口簿是油印的,除了固定欄目,其他信息都是手寫。
這次更換,直接就把“民族”那一欄提前印上了“華夏”。
有了阿蘇提供的技術支持,最原始的身份證也能配發了。
新發的身份證和現在的差不多,隻不過乾脆把“民族”這一欄取消了。
少數民族政策也在悄悄變動。
最直觀的是:有自己語言、文字的民族,政策照舊;但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彆硬給人家生造一套文字出來了。
尤其是有些民族,明明說的就是漢語,卻偏偏因口音差異被劃成另一種語言。
這種事,立即叫停!
就好比一個廣東人和一個四川人用家鄉話聊天,大概率雞同鴨講,但他們說的都是漢語方言,沒毛病吧?
像這種人為刻意搞出“新語言”、“新文字”的操作,立馬刹車。
華夏大地上的民族,除了極個彆,剩下的不是漢人,就是與漢人融合多年、基本可算作漢人的群體,結果卻被劃成了其他民族。
比如某幾個民族……你懂的。
甚至有個地方的百姓,要不是有高層和他們同出一脈,差點就被“優化”出漢族了。
而那些極個彆的,大多也隻是漢家血脈占比少罷了,比如……嗯,懂的都懂,就不多說了。
還有幾個,祖上確實和漢家沒關係,自身又封閉、不與外族通婚,那確實談不上漢。
這樣做,並不是要歧視少數民族。
你們的風俗,朝廷該尊重尊重,隻要不違法,不會強迫你們移風易俗。
當然,即便如此,也有人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