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十八年。
皇帝朱棣帶頭在天幕評論區裡分享科技、典籍、正史野史,底下臣民自然有樣學樣。
於是乎,評論區裡除了問候祖宗、教育後人的正經話,也塞滿了各種雜七雜八的內容。
有點身份的分享典籍摘抄、曆史軼事。
平民百姓沒啥可炫的,就講點市井趣聞。
更有那等實在沒得分享的,便把城裡王寡婦和村頭二狗那點事,也添油加醋地寫了上去。
久而久之,各時空對永樂朝的統一評價便是:不正經。
太不正經了!
分享科技曆史好歹算個正事,即便是野史,也有其可取之處。
可連黃文都往上搬,這算怎麼回事?
不過拋開評論區亂象,永樂朝現實中倒還算安穩。
除了“大樹販奴集團”從倭島返航,最大的動靜便是對南越、朝鮮等地的漢化事宜了。
數千名科舉路上屢戰屢敗的老書生們,此刻正背著行囊,剛新鮮出爐的官印,在官兵護衛下準備出發。
這群人裡,功名最高的也不過是個童生,好些連縣試這第一關都沒過。
那縣試可是能走走門路的啊!
連這都闖不過,可謂是既無真才實學,又無錢財打點。
無才也無財,說好聽點叫“讀書人”,說難聽點,就是群“識字的文盲”!
禮部尚書呂震心裡早打好了算盤,準備奏請朱棣,給這些人統統按個“吏”的身份打發走完事。
他捋著胡須,正暗自得意這安排給禮部增添了實力。
不料吏部尚書蹇義一聽,當場就把臉拉得老長,梗著脖子道:“大宗伯此言差矣,縣學訓導尚且是從八品的官身!”
“這些前往朝貢國宣揚王化、教化百姓的讀書人,怎能算是吏?”
“必須授官!即便授予從十品,也必須是官!”
蹇義心裡清楚,這些人員的編製一旦劃歸官員序列,就繞不開他吏部的審核與記錄,這可是實打實的權責。
呂震氣得差點跳腳,心裡暗罵這老匹夫分明是想從禮部的碗裡分肉吃,但麵上還得強壓火氣反駁:“大塚宰,我大明官製,從九品便是末流,哪來的從十品?”
“從十品,那不就是不入流的吏員嗎?”
禮部蹇義卻振振有詞:“吏員乃地方自行招募,報備即可,俸祿也由地方承擔。”
“可此次派出之人,俸祿皆由朝廷國庫支取,豈能算作吏?”
蹇義打定主意,這杯羹,吏部是分定了。
呂震恨得牙癢癢,但礙於吏部確是六部之首,權勢熏天,隻得打落牙齒和血吞,咬牙道:“好!給他們授官!”
呂震心裡卻已將蹇義祖宗十八代問候了個遍。
天官了不起啊!
陛下的左膀右臂了不起啊!
艸!
兩部剛達成“共識”,兵部尚書方賓又腆著臉湊了過來,笑眯眯地道:“大塚宰與大宗伯商議此等要事,怎能少了我兵部?”
禮、吏二部尚書同時甩去一記白眼,意思很明確:這有你兵部什麼事?
大明的軍製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兵部雖有軍隊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
五軍都督府統兵,但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
這些人去朝鮮上任,雖有官兵護送,但關你們兵部什麼事?
方賓卻不慌不忙,慢悠悠道:“驛站驛道,歸我兵部管轄吧?”
“此番前往朝鮮、南越,必然要新設驛站。這些教書先生沿途住宿、安保,哪一樣離得開我兵部調度?”
“你說,和我兵部有無關係?”
這理由雖有些牽強,但並非完全站不住腳。
但在呂震和蹇義看來,這理由太扯犢子,為了分一杯羹居然想出如此離譜的理由,也是難為大司馬了。
見呂震和蹇義麵露不虞,方賓又壓低聲音,帶著幾分威脅的意味道:“要麼讓我兵部加入,分潤些許功勞。”
“要麼……我就去戶部拉上大司徒,一起來說道說道。”
“這憑空多出數千官員的俸祿,戶部那邊‘統籌安排’起來,快慢緩急,可就有說法了。”
呂震聞言怒道:“陛下親口下令,俸祿由朝廷發放,你兵部還想拉著戶部抗旨不成?”
蹇義也皺眉道:“戶部豈會與你胡鬨?”
方賓嘿嘿一笑,反將一軍:“大塚宰、大司馬莫非忘了,如今的戶部尚書是誰?”
“是麓潛子,夏維喆!”
夏原吉,字維喆,號麓潛子。
此言一出,呂震頓時像被掐住了脖子,沉默了。
三人心中各自從腦海翻騰起從天幕知曉的未來:夏元吉明年雖會被抄家,但不久便會被仁宣二帝起複,更受重用,是三朝屹立不倒的“錢袋子”。
兵部尚書方賓,因為從評論區得知明年便是壽終之時,還落得個自縊身亡、開棺戮屍的下場,所以非要分一杯羹。
呂震雖得善終,更在方賓死後,兼領戶部、兵部,但卻在史書留下“無學術、不知大體、為人佞諛傾險、有乾濟才,而操行無取”的惡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若是夏元吉故意用財政手段刁難,朱棣怪罪下來,夏元吉或許無恙,他的前程可就難說了。
吏部尚書蹇義則麵無表情,靜等禮部尚書思考。
蹇義同樣是朱棣左膀右臂,與夏元吉並稱“蹇夏”,他不怕夏元吉搗亂。
但他急,急著回家守孝。
永樂十七年十一月,蹇義的父親蹇源斌去世,蹇義回鄉守孝。
但在此期間,朱棣並沒有任命新的吏部尚書,而是一直虛位等待蹇義歸來。
天幕出現之後,朱棣雖然沒有奪情,但派人告知他朝廷要選派士子去朝鮮進行漢化,俸祿由朝廷發放。
讓他回來和各部議一議,究竟是授官還是為吏?
又該歸哪部管轄?
最終,三人達成妥協。
這批赴朝教書先生的委任文書上,同時蓋上了禮、吏、兵三部的大印。
這行為有些出格,甚至有些胡來。
但朱棣由他們胡來,永樂時空都被稱作“不正經”了,搞出一份授官文書蓋三個部門大印的行為,都顯得有些“正經”了。
臨行前,太子朱高熾代表朱棣接見了士子,傳達了朱棣的口諭:“此去朝鮮,務必要讓其風俗文物,做到中規中矩!”
~~~~~~
那麼,朝鮮為何不反抗,甘願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