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米大規模陳兵西線,擺出一副要“飲馬萊茵河”的架勢,坦克集群的鋼鐵洪流讓整個老歐家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各國慌了神,火急火燎地向大洋彼岸的阿美求援。
此時的阿美,尚未如後世般在某些方麵顯得過於抽象。
即便偶有出格之舉,其基本的戰略判斷力依然在線。
就好比後世那位以抽象著稱的黃毛,言行看似跳脫,但也深知紅線何在。
更何況,此刻坐鎮白色房子的是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暫且不論其具體戰績如何,老艾同學是正經的軍人出身,懂軍事,也懂戰略。
他與智囊團稍加研判,便嗅出了其中的不尋常。
他們注意到,阿蘇家那並不算強大的四支主力艦隊,此刻全擠在倭國附近的海域遊弋。
若其戰略重心真在老歐家,這些海上力量理應配合行動,出現在大西洋或地中海方向,而不是在東方看熱鬨。
“聲東擊西!”
老艾和他的幕僚們得出了結論。
他們認為,這是阿蘇在故意虛張聲勢,企圖將阿美的海空力量吸引到老歐家,從而為阿華針對那個關鍵島嶼的行動創造窗口。
“不能去!”阿美內部的主流意見很明確。
全球戰略重心固然在向“中間東部”傾斜,但東方這片棋盤,也絕不能輕易放棄。
然而,老歐家的求援聲一浪高過一浪。
老歐家那群盟友急眼了,放出狠話:“你要是不來,我們就自己拉起一支聯軍跟他乾一仗!”
更讓阿美頭疼的是,西小阿德也跳出來嚷嚷,主張趁此機會一舉統一,連阿英、阿法都隱隱表示讚同。
阿美高層當時就驚了:我特麼還隻是“半步地球主宰”,還沒真正一統江湖呢!
你們這幫混蛋這樣搞,是生怕三戰打不起來嗎?
迫於盟友壓力,同時也為了穩住老歐家基本盤。
阿美最終還是象征性地向歐洲增派了部隊,但主力艦隊卻按兵不動,緊緊盯著東方。
~~~~~
視線轉回倭島。
內部,有倭人鼓噪著要引入阿蘇、阿華駐軍,搞三角平衡,以求自保。
外部,阿蘇的艦隊在家門口遊蕩,毫不掩飾其對不凍港的渴望。
如今阿美在東方的軍事負責人,是太平洋司令部指揮官費利克斯·斯特姆普。
他接到“五個角的大樓房”的命令,謹慎地調動第七艦隊主力回防倭島本土,隻在那個關鍵島嶼周邊留下幾艘艦艇,如同伸出觸角,試探阿蘇的真實意圖。
果然不出阿美智囊所料。
阿蘇的艦隊一見阿美主力有所動作,立刻偃旗息鼓,掉頭北上,宣稱是去阿華家進行友好訪問了。
緊接著,阿蘇與阿華按照早已商定的計劃,開始了渡海行動,並同時發布公告。
公告是晚上發出的,第二天,行動便基本宣告成功。
如此效率,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但細究起來,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不可低估華夏兒女對國家統一的執念。
當“打回去”的希望因天幕揭示的未來而變得渺茫時,夷洲內部軍心士氣早已瓦解。
許多士兵私下裡早已繡好赤旗,隻等王師登岸。
其次,夷洲高層通過天幕評論區,尤其是某些後世“自由派”夷洲人對姓孫的、姓蔣的等人的激烈抨擊和清算言論,提取到了關鍵信息。
未來的夷洲沒有他們的位置,他們不僅會被徹底清除出曆史舞台,甚至可能被趕到更小的島嶼上苟延殘喘。
“這還打個屁!”這是許多高層官員的心聲。
“除非阿美願意為了我們打第三次大戰,否則投降是唯一出路。”
他們盤算著,比自己罪孽深重的人都在那裡麵好好活著,將來還能被特赦。
自己好歹還有些抗倭功勞可以倚仗,投降之後,性命無憂。
於是,公告一出,我方的船隻剛靠岸,各處的赤旗便如雨後春筍般升起。
有心人甚至連夜組織學生、工人、農民在城門口列隊歡迎,場麵一度讓登島部隊有些錯愕。
一些士紳也想加入歡迎隊伍,卻被當地軍隊委婉勸回。
人家信的是赤色,最看重的是工農和學生,你們去了,萬一引起誤會,反倒不美。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