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求仙地#】
【前些日子,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瑪多縣紮陵湖北岸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了一處三十七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
這一石刻相較於原先發現的七塊秦代石刻,不僅是唯一尚存原址的石刻,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該石刻鐫刻字體為典型的秦小篆。
網傳所刻內容大意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
石刻內容及其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爭論千年關於“昆侖”、“河源”的精確地望問題。
然而,這一發現引發了學界與民間的激烈爭論,主要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石刻真實可信,是秦代遺存的珍貴文物。
另一派則質疑其真實性,或認為翻譯有誤,或認為是後世王朝偽造,或認為隻是後人記錄秦始皇求仙的普通石刻。
近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認該文物為真,並通過官方媒體發布公告:
“考古人員在紮陵湖鄉發現了一處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一字,共37字。”
“文字風格屬於秦篆,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文字信息,其中‘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藥’以及‘年月日’等文字清晰可辨。
之前網絡猜測的日期有誤,根據文物局研究確認,日期為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
該刻石被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這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
評論區:
〖證明方士真的去找了,而且並留下“到此一遊”。〗
〖工作留痕的重要性。〗
〖更正後就不奇怪了,之前網傳是二十六年三月,所以才冒出一大堆反對派。〗
〖hy?〗
〖因為三月的時候,秦始皇還沒自稱皇帝。〗
〖我還是持懷疑態度,翻遍古籍,“采藥”二字,秦和西漢都沒有使用過,東漢才開始出現。〗
〖之前網上猜測你們說是假的,現在官方實錘了還說是假的?〗
〖不管你們怎麼說,我就是不信!狗頭保命)〗
〖某些人的嘴比刻石還硬。〗
~~~~~~
大秦,鹹陽。
嬴政端坐於龍椅之上,麵無表情地注視著天幕。
對於這場後世的爭論,他內心毫無波瀾。
“真也好,假也罷,與朕何乾?”他輕哼一聲,“始皇三十七年的事,朕現在如何得知?”
那些曾被派去求仙的方士們,如今早已轉職,負責探查各地風土民情。
至於石刻?在華夏境內刻石算什麼本事?
想到那些膽大包天的火藥實驗員,嬴政嘴角微揚,他們已經在長白山留下了印記。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自己也派人前往了。
倭島的富士山,隻待海船造好便可啟程。
至於歐羅巴,走到哪刻到哪,真要到了那裡,刻上幾塊也未嘗不可。
不過,始皇可不會刻讓他們什麼“秦始皇到此一遊”。
太粗俗、也太膚淺了。
始皇命史官整理了一份從上古至今的賢臣名將名單,其中既有抗擊胡人、保家衛國的將士,也有功勳卓著的百姓。
有名有姓的直接采用,沒姓有名的賜姓,沒名沒姓的以籍貫或國籍為姓,由始皇賜名。
凡遇名山大川,便以始皇的名義,冊封名單中人為當地山水之神,立碑銘記。
碑要刻兩塊:一為明碑,刻於峭壁或立於高處;二為暗碑,擇平坦之地深埋土中。
~~~~
與始皇的淡然相比,後世朝代卻為此欣喜若狂。
這場持續千年的“昆侖在哪裡”的爭論,終於有了定論。
自兩漢以來,士人就對昆侖的具體位置爭論不休。
史書記載主要集中在三點:
第一,河出昆侖。
第二,周穆王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
第三,秦始皇派人赴昆侖求仙藥。
如今,天幕展示的石刻讓所有疑問迎刃而解。
在古代,“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黃河源頭就在青海。
若周穆王與西王母相會的昆侖在青海,一切都說得通了。
當然,古人也不愚鈍。
曆朝曆代都有人根據“河出昆侖”的記載和黃河源頭的考證,推斷昆侖在青海。
但苦於沒有確鑿證據。
反對者總會狡辯:“青海確實是黃河源頭,但水是憑空出現的嗎?不還是地下湧出的?”
“萬一‘河出昆侖’指的是最初的源頭,而非地麵源頭呢?”
說到底,這場爭論本質是話語權的爭奪。
青海派有自己的道理,其他派也有自己的依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如今,雖然談不上青海派的完勝,但他們比其他派係多了一個重磅證據:
“我們這可是被後世考古證實的鐵證!”
“想反駁?請你們拿出同樣的證據來!”
麵對其他派係“後人偽造”、“為何現在才發現”、“為何沒有風化”等質疑,青海派學者隻是淡然一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狺狺狂吠罷了。”
除非後世官方自己推翻結論,否則昆侖在青海已成定論。
反對派:“去青海!找石刻!”
“若是石刻不存在,那便是後世偽造!”
青海派:“慢走不送。”
“對了,你們找到了,可千萬不要惱羞成怒,毀壞文物啊!”
反對派恨的牙癢癢,你們不僅把找不到的理由想好了,還順便把罪名都給我們安上了?
~~~~~~
大唐,貞觀三年。
太極宮內。
“二郎......”
“阿耶......”
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二人幾乎同時開口,又同時頓住。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同樣的心思。
李世民謙讓地示意父親先說。
李淵捋須沉吟:“二郎,或可以利誘之,驅使漢家子弟前往青海觀看天幕,乃至定居當地。”
李世民立即接話:"阿耶所言極是。”
“大量人口遷入,既可製衡吐穀渾殘部和羌人,又能預防吐蕃占據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