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什刹海後,一行人又驅車前往南鑼鼓巷附近的三處四合院。
這三處院子的情況截然不同,讓蘇渺他們有了更直觀的對比。
第一處位於小雨胡同,是個三進的四合院,這麼大的房源十分難得,但現狀令人唏噓。
院門上的彩繪早已斑駁脫落,門板也歪斜著,推開發出刺耳的"吱呀"聲。
院子裡擠著十二戶人家,各家都在天井裡搭了簡易廚房,電線像蜘蛛網一樣在頭頂交錯。
帶他們看房的街道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這院子產權複雜,一半是住戶的一半歸國有。住戶多,要買就得負責全部騰退工作。
雖然三進院子總價隻要六萬,但光安置費可能就得再花三四萬。”
第二處是個小院,沒有在筆記本上,是街道辦的關大姐突然想到臨時帶他們過來的,和前一處隻相隔百來米。
還沒進院子裡就聽見裡麵傳來搓麻將的嘩啦聲和孩子的哭鬨聲。
關大姐推門進去喊道:“老李!我帶人來看看院子。”
這門一開,隻見院子裡搭滿了各種臨時建築,晾衣繩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衣物,牆角堆著蜂窩煤和大白菜。
“不好意思啊,住的人多,有點亂。”房主楊大姐穿著圍裙從廚房裡出來,手裡還拿著鍋鏟。
這是個一進半的院子,所謂“半進”是指後院隻有一間破土房,被改造成了儲藏室。
正房和東西廂房都被分割成了小間,分彆租給了幾戶外地打工者。
楊大姐在圍裙上擦了擦手,說:“這院子是我前幾年從房管所買下來的,當時總共花了一萬二,現在想兩萬五出手。
您彆看現在亂,把這些臨建一拆,地方可大著呢,隻住一家的話那可是很寬敞的。”
蘇渺跟著她走進正房,隻見牆壁上糊著舊報紙,屋頂的椽子上掛著蜘蛛網,一股潮濕的黴味撲麵而來。
楊大姐指著屋頂:“您瞧這梁,都是好鬆木,沒蟲蛀。就是得重新翻修,水電都得重做。”
後院的破土房更是搖搖欲墜,牆角已經開裂,房頂上的瓦片缺了一大塊。
唐子逸蹲下身敲了敲地麵:“地基有點下沉,得加固。”
蘇元正皺著眉問:“二萬五是便宜,但整修下來得多少錢?”
葉嘉音快速估算:“至少得一萬多,還得花半年時間。而且這院子被分割得太碎,結構損傷嚴重。”
李大姐連忙說:“價格好商量,您要是誠心買,兩萬二也行!”
但眾人看著眼前的“爛攤子”,都明白這不是簡單的“撿漏”,而是個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的“填坑”工程。
下一處則在圓恩寺胡同,是個保存完好的兩進四合院。
朱漆大門上的銅釘閃閃發亮,院內的抄手遊廊一塵不染。
房主是位歸國華僑,特意請了專業人士來修繕,連窗欞上的冰裂紋都複原得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