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的事,孫羿當然一無所知。
首先,華誼還沒有正式發動,其次他也不知道派對上有照片流出去了。
還以為在美國這邊,根本沒什麼人認識他。
當然,也確實不認識,但架不住有個東西叫互聯網。
而劉藝菲這邊呢,雖然她大體也知道自己因為參與了《功夫之王》,跟華誼這邊還有點說法。
但是劉媽媽當時為了保護她,也並沒有跟她說清楚,就連這次她來美國,也是因為要跟華誼談判,而沒跟著過來。
再加上她經紀方麵的事,基本上就是媽媽讓乾啥她乾啥,所以也沒多想。
兩人就像沒心沒肺的小情侶一樣,悠然的過起了在校進修的同居生活。
每天早上,劉藝菲早早起來,給孫羿做早餐,然後兩人一起吃完後,同時出門。
孫羿這邊交流會的時間比較晚,所以一般都是他先把劉藝菲送到電影學院,然後再自己去交流會現場。
現在孫羿想低調也不行了,互相交流的時候,大家根本不放過他,每次都要他參與討論,搞的他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
每天都恨不得早點結束,好去接女朋友下課。
中午休息的時候,兩人還能一起找個地方吃頓甜蜜的午餐,他們做了個計劃,從商業街的第一家店開始,不論什麼東西,一家一家的吃過去,看看能不能吃完。
晚上的時候,就到了孫羿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買菜做飯。
前世的手藝,孫羿是沒落下的,雖然都是一些家常菜,但還是吃的劉藝菲讚不絕口。
一到晚上飯點,她就像小豬進槽一樣,乖乖地坐在飯桌前等著自家哥哥的投喂。
飯後,兩人一般都是散散步,溜達一會,然後回到彆墅。
孫羿開始帶著劉藝菲分析角色人物,同時刷各種電影,懸疑的,科幻的,一邊對照電影中演員的表現,一邊讓她跟著模仿,一點一點的帶著她磨煉演技。
儘管有些紙上談兵的嫌疑,但是架不住她基礎低啊,所以幾天下來,取得的進步也是肉眼可見的,成果非常喜人。
對於孫羿的新電影來說,她也差不多達到了要求,畢竟這是一部純粹的商業電影,對演技的要求也不是那麼的高深。
接下來。
這邊劉藝菲還在上著她的表演課,孫羿那邊的交流會則是開始了外出參觀。
就是親自參觀好萊塢電影的整個拍攝流程。
這次交流會可能因為有韋恩斯坦影業的全程讚助,真是一點也沒來虛的,就是全流程參觀,一周時間。
從前期的選擇劇本,立項籌備,到中期的搭建場景,實際拍攝,還有最後的電影後期。
儘管沒有深入,也沒有實際上手的機會,而且每項參觀的時間也不長,但管中窺豹,好萊塢的電影模式還是帶給了孫羿相當大的震撼。
前世都說國產電影垃圾,不行,五毛特效,比不過好萊塢大片,但是具體因為什麼比不過,從來沒有人去分析過這些原因。
就算有提起,往往都是電影工業化比不過,特效技術比不過,簡單這麼一說,就完事了。
可事實呢,原因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就孫羿本次的參觀所見。
真的不是他想漲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
客觀上講,差距實在太大了,這不是一個所謂工業化和技術比不過的事,從製度,到流程,到理念,都落後了一大截。
首先說製度,國內一直都是“導演中心製”,不是說這種製度不好,相反,這種製度下,很容易催發出大師來,就像第五代導演那些年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
但這種製度也有局限性,就是時代在發展,一旦導演跟不上時代了,那麼電影行業必然就蹦了。
而好萊塢這邊,是“製片人中心製”,這樣的製度是一種科學上的統籌,把項目的核心控製權集中在製片人手中,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全麵貫穿營銷策略和團隊協作原則,通過嚴謹的調研、科學的製片流程,最大化的實現影片的價值,尤其適合商業電影。
這樣的製度也不是沒有壞處,因為製片人會為了項目的整體性,無情的滅殺導演的“靈光一現”,使電影在藝術,在靈魂上有所欠缺。
兩種製度各有優劣,但是華夏電影既然已經開啟商業化的腳步,那相比較之下,“製片人中心製”明顯更適合一些。
儘管孫羿也是一名導演,但是他明顯對好萊塢的模式更推崇,不是每個人都是他這樣的重生者。
好萊塢的電影體係中,從導演,攝影,美術製作特效是一個完整的能形成閉環的,集工業化與專業性於一身的集成製作體係。
而華夏這邊呢,他深有體會,是以導演為中心,散發性的,是導演牽頭,分彆跟攝影,美術、特效挨個去溝通,這樣一來雖然能最大化的貫穿導演的意誌。
但是導演也是人,難免有他犯錯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是極大的考驗導演的個人能力,結果就是牛逼的就是真牛逼,垃圾的就真垃圾。
說白了,好萊塢這邊是控製了一個下限,華夏這邊是自由發揮,上上下下看情況。
製度說完了,再說拍攝流程。
具體的步驟其實兩部都大差不差,都是籌備,拍攝,後期,最後上映。
但是步驟的精細度很不一樣。
比如說前期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