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劉辯在長安登基,改年號為建安的消息傳至洛陽,司徒崔烈在半路被人截殺,屍骨無存以及段羽加封涼王的消息在洛陽傳開。
整個洛陽為之震動。
太皇太後董氏在斷絕了和談的希望之後,下令宗室州牧入洛勤王。
一時之間升職如同雪片一樣風向了天下除去涼州之外的十二州。
除此之外,新安縣函穀關封閉,大量兵馬輜重開始調往新安縣函穀關。
然而,有兵,就要有糧。
但很顯然,洛陽朝廷如今羸弱甚至不如劉宏在位之時。
一場黃巾之亂,耗儘了劉宏積攢了多年的家底。
若不是後來段羽在涼州發展,並且給劉宏送去了大量的稅賦,洛陽根本沒有錢糧來回複。
甚至都沒有給官員發放俸祿的錢糧。
隻不過,這些通過段羽從涼州送來的錢糧,終究也消耗在了段羽的身上。
終究應了那句話,哪裡來的,就從哪裡去。
函穀關之戰,洛陽朝廷二十多萬兵馬早就已經將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一些錢糧全都消耗掉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太皇太後董氏這才沒有辦法向能征集糧草的世家大族借糧。
也才有了蹇碩的侄子登門弘農楊氏羞辱楊彪。
沒有兵馬,需要調兵。
沒有糧草,自然也需要調糧。
可距離洛陽最近的兗州還有豫州因為黃巾之亂,導致荒廢的土地太多,而且今年又逢災年,收成不多根本沒有餘糧可以繳納稅賦。
再加上青州黃巾在兗州橫行,百姓流離失所。
而青州更不用說了。
雖然青州不是黃巾之亂初始之地,但卻是被黃巾之亂波及的最為嚴重的一個州。
徐州,揚州,荊州等地距離洛陽又太遠,短時間之內遠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除了兗州,豫州,徐州,揚州,荊州等地,還有一個便是冀州。
雖然冀州作為黃巾之亂的大本營,但是由於段羽的提前介入,以及冀州作為中原第一產糧大州,反而冀州收到的影響是最小的。
幾十萬人遷徙,聽起來很多,但冀州的總人口在冊的有將近七百多萬,這還沒有算上世家大族匿藏的人口。
如果算起來的話,一個冀州近千萬的人口,被段羽遷徙了不足百萬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再加上袁紹在入住冀州之後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勵精圖治,加之冀州風調雨順,反而冀州今年贏得了大豐收。
魏郡鄴縣。
刺史府議政廳。
此時袁紹麵前的案幾上正放著一封朝廷的文書。
內容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兩個字,征糧。
太皇太後董氏給袁紹加封了冀州牧,前將軍,開府,但卻要求袁紹在冀州征糧百萬石。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冀州在冊人口六百五十萬,經過去年黃巾之亂後,在冊人口隻剩下了五百萬。
經過了袁紹一年半的治理,再加上削減賦稅等等舉措,使得人口恢複到了五百五十萬。
崔寔也就是崔烈的哥哥在《政論》稱“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當中記載,士族豪強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土地。
而真正擁有土地的百姓每人的人均土地隻有三畝。
按照了一家三口來計算,一家在冀州耕種的土地大概有十畝。
這還是冀州多平原,如果換做幽州,或者並州,這個數字顯然不足。
冀州多平原,且糧食產量高。
一畝平均產量一石半石。
十畝就是十五石。
十畝也就是一戶人家的土地。
五百五十萬人口,換算成一戶三口,一共就是一百八十三萬戶。
冀州去年一年的總產量,大概在兩千七百萬左右。
乍一聽好像是很多,對於百萬來講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