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見略同。
楊崢跟陳彥心裡都有點這感覺。
“所以楊總其實是想為做短視頻平台準備推薦算法?”
陳彥笑著問了一句。
楊崢點了點頭:“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也越來越追求簡單直接的娛樂方式,短視頻領域,絕對大有可為。”
他頓了頓道:“而且電商、直播、短視頻,其實都是可以相互勾連的。”
“直播可以帶貨,短視頻一樣可以,效果甚至會更好。”
“所以我打算等貨多多的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後,便把直播和短視頻功能一起開放。”
他話音落下。
陳彥卻是又皺起了眉。
楊崢問道:“有問題?”
陳彥點頭道:“楊總剛剛也說了,大家追求的是簡單直接的娛樂方式。”
“所以要做短視頻平台的話,肯定也需要以娛樂向為主。”
“而直接在貨多多內鑲嵌短視頻功能,效果恐怕不會太好,天然就缺乏競爭力。”
這點楊崢當然也知道,但他有不同的想法:
“起步便帶著商業性質,從吸引用戶方麵來說,是缺乏了競爭力。”
“可從創作者方麵考慮呢?”
“在利益的驅勢下,他們會有更高的創作熱情,創作出更優質的內容。”
“平台便能以優質的內容,來吸引普通用戶。”
都說鬥音反超塊手,靠的是更強的算法。
但楊崢前世有跟人研究探討過,還得出了一點問題——流量變現。
確實有很多人,把短視頻平台當朋友圈用。
在上麵分享自己的日常。
不少內容還挺優質的。
但,量少且不持久。
而能讓創作者把發短視頻當成工作來做,整天去絞儘腦汁的想創作內容。
那肯定需要利益來驅動。
一句話,人是要吃飯的。
興趣愛好、理想,都是吃飽飯之後的事。
而在鬥音與塊手幾乎齊頭並進的時候。
很多塊手的大博主,寧可冒著從零開始的風險,也要從塊手轉投鬥音。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塊手當時流量變現的渠道,遠比鬥音少。
鬥音2016年9月才上線。
但在2017年時,就已經開放了商業限製。
允許商家和博主合作,開放短視頻帶貨。
後續還有各種幫博主和商家對接的功能。
而塊手呢?
2014年上線,可卻到2020年才開放商業限製。
此前,未經塊手平台允許,博主是不能私下收取報酬,發布商業推廣內容的。
這限製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肯定是利好的。
可以少看很多廣告。
但效果卻顯然是差的。
為愛發電這種事,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
不然楊崢一個重生者,怎麼可能不知道,廣告內容太多會影響用戶體驗?
可他還是打算把短視頻功能,內嵌在貨多多裡。
因為就算單獨做一個短視頻平台,發展到最後的結果,還是電商化。
正如鬥音。
純粹的短視頻平台,盈利會成為一個不小的問題。
但其實他這是有點“上帝視角”。
目光過於長遠,反而就忽略了眼下。
“楊總剛剛給我舉了個飯店的例子,那我也給楊總用飯店來比喻吧。”
陳彥開口說道:“一家飯店,裡麵擺了幾張免費的按摩椅,楊總覺得,除了去吃飯的客人外,其他人會去那飯店裡麵體驗免費的按摩椅嗎?”
楊崢聽的先是一愣,隨即有些恍然過來。
飯店裡的按摩椅,哪怕是免費的,也天然對其他人有一層隔閡。
除了那些社牛分子外,一般人哪有臉皮進去體驗?
同樣。
一家電商平台裡的娛樂功能,哪怕其內容很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