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如今已經回長安城了,他也找不到商議的人。
可李世民的傳召他肯定不能不去,無奈隻能硬著頭皮踏上了回長安城的馬車。
連夜趕往長安城。
想著趁早到長安城,先去東宮找太子殿下商議一番才是。
計劃很明顯被打空了。
聽聞李承乾回長安城了,李世民連夜把他召來了甘露殿。
“父皇,不知找兒臣有何事?”李承乾的眼神清澈。
確實不知道李世民叫自己是為了什麼事。
自己還有一大堆事沒處理呢。
李世民深深注視了李承乾一眼,良久才疑惑的開口問道:“近日龍城的傳聞,你未曾聽聞?”
是疑問,也是在確定。
想看看李承乾是否知情。
李承乾這才反應過來,恍然大悟一般:“父皇,您說的是傳聞大唐出兵倭國是為了金山銀礦的事吧?”
嗯?
李世民微微蹙眉的看著李承乾。
既然他知道,可為什麼如此淡定?
內心不明白李承乾到底是怎麼想的,便繼續試探的問道:“你不覺得這傳聞有些蹊蹺嗎?”
“蹊蹺?”李承乾不明白的眨眨眼,撇嘴道:“父皇,這傳聞正是兒臣讓裴寂傳的,有何蹊蹺之處?”
好家夥。
終於找到罪魁禍首了。
張阿難在一旁聽著,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這種事也隻有太子殿下能乾的出來了。
而李世民這是瞬間黑臉,自己擔憂了一日,竟然是這個逆子在搗鬼。
“太子,你可知這傳聞對大唐的影響?”
“影響?”李承乾想了想,最終搖頭道:“兒臣不知,但兒臣知道高句麗使臣包藏禍心,這傳聞也是故意傳給高句麗使臣的。”
說到高句麗半島,他便來勁了。
“高句麗狼子野心,一直認為大唐對他們並無威脅,高句麗半島也是以高句麗馬首是瞻。”
“在大唐周邊並不安全,北方東突厥雖然已滅,可東北方向還有高句麗虎視眈眈。高句麗、百濟、韃靼、韋室對大唐的威脅至關重要。”
“兒臣以為,為了後世安寧,一代人就該解決了這些麻煩,無須三代人受戰亂之苦。”
聞言李世民眼神變得嚴肅起來。
這些他身為大唐皇帝豈能不知。
可說的簡單,做卻非常的難。
李世民也想到了李承乾為什麼這麼做,詢問道:“你的意思是,大唐出兵倭國,利用金山銀礦的消息,吸引高句麗去援助倭國,便能夠與大唐開戰,是嗎?”
“沒錯。”李承乾非常有自信的回應道。
“胡鬨。”
不料李世民一拍龍案。
砰~
嚇了李承乾一大跳。
李世民指著李承乾道:“高句麗出兵,豈不是百濟甚至聯合韃靼也會出兵?屆時大唐要麵對倭國、高句麗、百濟、韃靼四方兵力,你真認為打仗是兒戲嗎?”
越說越氣,他都覺得李承乾這主意簡直是愚蠢至極。
“好,就算朕同意了,那你有沒有想過大唐對東北用兵,薛延陀、吐穀渾和吐蕃會對大唐用兵?”
“屆時三方包圍大唐,你認為大唐能夠打贏這場仗嗎?”
大唐兵多將廣沒錯。
可也要解決後顧之憂才能輕易用兵,打一個倭國倒沒什麼,反正李世民也想看看海軍的實力。
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李承乾這招,真的讓高句麗聯合了韃靼、百濟等國的實力去支援倭國,北方的薛延陀和吐穀渾定會坐不住。
李承乾聞言,看了眼旁邊的輿圖。
這一張便是他送給李世民的天下輿圖,基本上把所知的國度都標記的非常清楚。
確實李世民說的並沒錯,大唐隻有六十萬大軍。
要攻打高句麗,最起碼要動用三十萬到四十萬的兵力,剩下的二十萬到三十萬,需要駐守大唐。
如今內有五姓七望,外有狼群環伺。
大唐的處境不能說很好,特彆是薛延陀,東突厥被滅後,薛延陀這兩年勢力越發膨脹了。
暗中積蓄力量,發展了不少的部落,眼看著要成為第二個東突厥了。
可這一次,李承乾沒有退縮。
而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父皇,雖然比較冒險,但兒臣覺得亦可一試。”李承乾指著輿圖上高句麗的位置:“前隋三攻高句麗幾乎是大敗而歸,還被高句麗利用隋朝士卒做成了京觀,這對大唐來說是一種恥辱,雖然大唐不是隋朝,但大唐繼承了隋的正統,那麼就要時時刻刻洗涮恥辱。”
“高句麗靠著他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城牆高聳抵禦外敵,如今大唐有雷霆炮,兒臣覺得和高句麗開戰,隻需要二十萬兵馬,即可橫推向平壤一舉殲滅高句麗全境。”
“而高句麗半島,拿下百濟,新羅便不可能成為威脅,到時和倭國相隔較近,運送金礦銀礦也是方便。”
沒想到李承乾都已經想到運送金礦銀礦了。
說的頭頭是道,李世民差點都信了。
但身為皇帝,他不可能去冒險。
“不可能,大唐如今一點風險都不能冒,高句麗之仇朕自然會報,可不是現在。”
李承乾很無奈。
天賜良機啊。
“既然父皇都如此肯定了,可兒臣話已經放出去了,要麼就停止攻打倭國,要麼就與高句麗和韃靼、百濟等國開戰,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收肯定是收不回來了。”
這話要把李世民氣死。
不過說的也是事實。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怎麼收得回來。
突然李世民眼前一亮,看見了龍案之上的大唐周報,他直接道:“那就讓大唐周報發一篇關於倭國的文章,說倭國襲擊大唐使團,大唐才出兵攻之。”
雖然不能解決全部的影響,但消除大部分影響也是可以的。
李承乾看了眼大唐周報,在看看李世民的表情。
知道這件事自己再杠下去也沒有結果,隻能答應了。
喜歡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請大家收藏:()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