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直以來工匠建造工具時,一個頗為籠統的概念。
“工具”被創造之初,目的便是為了“省力”、“便捷”,工具在一個人手中,能產生三個人、五個人、甚至十個人的作用。
這就是省力。
既能省下力氣,那生活過程中,自然也有“被浪費”的力氣。
“啪啪啪——”沈箏鼓起了掌,毫不吝嗇誇讚:“聰明,如此理解也可。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常見,但就是因為太常見了,所以大部分人都會習以為常,不會去注意。”
程愈這麼一解釋,在場不少人都陷入沉思。
好像懂了,又好像差那麼一點。
沈箏看著這一張張求知若渴的麵龐,心中一咬牙。
數學要學,化學往後也要學,乾脆物理也一並吧。
今天梁複喬老等人都在,她剛好能趁此機會,先來一場小小的物理科普,也為以後縣學的物理課打基礎。
沈箏站在人群最前,正麵對著她的,是梁複、喬老、程愈等匠人,還有方才“尾隨”她而來的縣學學子。
而在她身後的,是乾得熱火朝天的伍全等人。
他們卸土、和土、層層鋪地夯地分工明確。
但若仔細看,也能發現他們一個二個的耳朵,險些豎到天上去——真的太想聽了,但又不敢表現得太明顯,怎麼辦?
倒不是他們扭捏拿喬,而是站在對麵的,都是些什麼人?
沈大人與梁大人這兩位官員就不說了,就連縣學學子和匠人們,那都是百裡挑一的聰明蛋,他們哪好意思光明正大與人家“上同一堂課”,這不是貶低了聰明蛋們呐?
沈箏四顧一圈,在目光所及之處尋找合適的科普之物。
“力學,是一門很神奇的學科,由淺及深。”
她暫且將初階物理稱作“力學”,因為對如今的大周來說,能達到使用工具器械“省力”的目的,那這門學科便算初具成效。
“先了解力學,再去探索力,探索力的‘方向’,力的‘倍力’與力的‘流失’。就像本官方才所說,在此途中你們會發現,力學在生活當中無處不在。而經過你們的探索,一定一定,會有更多‘省力’的裝置被發明,造福百姓,推動咱們大周進步。”
一口大餅,平等地喂到了在場每一人口中。
梁複,喬老還有一眾匠人聽得心潮澎湃,就連縣學學子都被她說得一陣激動。
反觀伍全他們反應平平,麵上是顯而易見的不自信之色。
他們這些賣苦力的,能發明個啥呀?能不給沈大人拖後腿,都是頂好的了。
“其實與其相關的東西,早就被發明出來了。”沈箏看著梁複與喬老,笑道:“農事上,有耜、斧、犁、石磨等工具,軍事上,有箭、簡易弩等器械,而生活中,也有馬車、紡織機等工具。”
對呀。
眾人點點頭。這些東西,本就不是平白無故就變出來的,還不是一步一步改良而來?
就說耕地用的耜,不也是耒改良而來的嗎?
沈箏見他們麵色了然,接著道:“這些工具給咱們帶來的助力,則被稱為‘機械優勢’,目的則是帶來便捷。”
她一直沒放棄在這處地界尋找合適的科普工具,終於,一口水井被她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