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村,河岸。
碼頭寬闊,河岸無垠。
碼頭入口處,是兩麵寫有“同安碼頭”的牌樓,牌樓四柱三門,由應衛闕要求建設的,兩根二人合抱的主柱頭上,還雕有“通江達海,萬商雲集”字樣。
再往裡去,碼頭宛如臥龍橫成河畔,寬闊的月台自水麵拔地而起,石階又從月台底部延綿至水下。
月台旁,是一層樓高的飛簷望樓,可供碼頭之人觀測來往船隻。
碼頭西側是船舶區,可供數艘大船同時停靠,而東側,是存放貨物的貨區與倉庫,一座座倉庫猶如沉睡巨獸一般,俯在壩上棲息。
一行人專注打量著四周,讚歎聲不絕於耳,沈箏更是要一邊應付巴樂湛,一邊仔細看著碼頭陳設。
不論是牌樓還是月台樣式,都遠超了同安碼頭應有的標準,在修建圖紙上也從未體現過。
“這一看便是衛闕搞得。”餘時章負手走在沈箏身側,“他們漕運司之人平日還好,一遇見碼頭就跟失心了似的,樣樣都要做得最好,甚至到頭還有些迷信。”
沈箏讚揚點頭,“這是好事兒,給咱們縣長臉了。往後誰來碼頭停船,不得讚上咱們一聲?”
餘時章撇了撇嘴,“說銀子的家夥事兒,當然好咯。”
沈箏麵色稍頓,“這大好日子,咱就先甭提錢了......”
眾人有說有笑,到了碼頭棧橋處。
棧橋隻有河道的十之一成長,卻有供兩架馬車的齊驅的寬度,橋麵自河岸而起,拱形過後,逐漸沒入河流當中。
棧橋通體磚木結構,石基隱入地底、水底,看起來牢固非常。
很顯然,這一棧橋也遠超了同安碼頭應有的標準。
見他們到來,衛闕滿臉笑意,迎了過來,“伯爺,沈大人,諸位大人,你們可算來了,祭台已經擺好,一刻後,便可以開始祭祀。”
得了望遠鏡的衛闕,活像飲了大補湯一般,麵上疲色一掃而光,隻剩滿麵紅光。
隻見他身後棧橋上,早已擺好了係了紅布綢的祭祀桌,桌上還是老幾樣,不過瓜果牲畜都是新鮮的。
一看見那祭祀桌,沈箏便被勾起了回憶。
這桌子......
這紅布綢......
老演員了。
棧橋前,有餘時章代表的官員一列,有匆忙趕回的莫輕晚等商人一列,還有裡正們為首的百姓一列,更有聞訊而來的泉陽、永祿縣百姓與商戶。
隨著祭祀時辰將近,碼頭上人越來越多,布坊勞工們也被允了小半日假,可以過來觀看祭祀。
日頭逐漸升起,吳裡正手拿銅鑼,猛地一敲。
“吉時到!”
沈箏站在棧橋前,看著身旁一同祭祀的衛闕,不禁抽了抽嘴角。
又是一聲鑼響,“請縣令沈大人、漕運司衛大人,上橋祭祀!”
二人對視一眼,齊步走向棧橋。
棧橋建在河岸與水麵上,卻極為穩當,伴著河水拍岸聲,沈箏隱約聽衛闕說:“本官待會兒.....有賀禮送給沈大人。”
隨著腳步愈發向前,沈箏感覺奔流的河水愈來愈近,到最後,已是整個人“置身水麵”。
雖腳踏實地,但眼睛看到的,卻是流淌翻湧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