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三寶壟機場時,午後的陽光透過舷窗,在停機坪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遠處的爪哇海波光粼粼,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撲麵而來,林野背著裝有防水型青銅羅盤和文物檢測儀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印度尼西亞國家考古研究所的阿古斯所長舉著“中印尼鄭和遺跡合作組”的牌子,正朝著他們揮手。阿古斯所長穿著一件印有“鄭和下西洋”圖案的t恤,皮膚黝黑,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語說:“歡迎你們!三保壟港的‘鄭和錨地’遺址上周又有新發現,清理出了一塊帶有鐵鉚釘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殘體,但最近潮汐頻繁,海水倒灌進遺址區,木板都泡在水裡,再不想辦法,恐怕就要腐朽了。”
蘇曉快步迎上去,遞上一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明代板塊畫冊:“阿古斯所長,我們帶來了中國明代造船遺址和船舶文物的數據,還有防水型的檢測設備,專門應對潮濕環境。那塊木板的鐵鉚釘還完好嗎?能不能通過鉚釘判斷船舶的年代?”
阿古斯所長接過畫冊,翻到明代船舶鉚釘的頁麵,眼睛一下子亮了:“太像了!遺址裡的鐵鉚釘和畫冊上的一模一樣,都是明代船舶常用的‘方頭鉚釘’。三保壟港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停靠港,當地還流傳著鄭和船隊在這裡補給、維修船舶的傳說,要是能確定這塊木板是鄭和船隊的,就能把傳說變成史實了!咱們先去遺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帶你們去吃當地的‘巴東牛肉’,咱們邊吃邊聊遺址的情況。”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車,車窗外的三寶壟街景緩緩展開——道路兩旁的芒果樹和椰子樹鬱鬱蔥蔥,彩色的木屋錯落有致,偶爾能看到寫著“鄭和廟”的招牌,廟前的廣場上還立著鄭和的雕像。阿古斯所長指著遠處的海麵說:“那片藍色的海域就是‘鄭和錨地’遺址,明代的時候,鄭和船隊的船舶就停泊在那裡,考古發現那裡的海床下麵埋著很多明代的瓷器、鐵器,還有可能存在完整的船舶殘體。”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羅盤的指針微微顫動,指向海麵方向:“我們的防水羅盤能在水下檢測文物信號,哪怕是泡在水裡的木板也能準確判斷其材質和年代。明天去遺址,咱們先檢測那塊泡在水裡的木板,看看能不能確定它是鄭和船隊的船舶殘體,再找找周圍有沒有其他文物。”
第二天清晨,車隊朝著“鄭和錨地”遺址出發。汽車行駛在沿海公路上,一側是茂密的熱帶叢林,一側是蔚藍的爪哇海,風景格外優美。抵達遺址時,幾名印尼考古隊員正穿著防水服,在齊腰深的海水中清理淤泥,一塊黑色的木板露在水麵上,上麵的鐵鉚釘依稀可見。
“小心腳下的淤泥,很深,”阿古斯所長遞給林野和蘇曉兩套防水服,“那塊木板就在前麵,已經泡了快一個月了,我們嘗試過抽水,但海水很快又會漫進來,根本抽不完。”
林野和蘇曉穿上防水服,走進海水中,慢慢靠近木板。林野拿出防水型青銅羅盤,將探頭貼近木板表麵,屏幕上很快顯示出數據:木材為明代常用的“鐵力木”,距今約600年,與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完全一致;鐵鉚釘的成分是“熟鐵”,也是明代船舶鉚釘的典型材質。
“是明代的鐵力木!”林野興奮地喊道,“而且年代正好是鄭和下西洋時期,鐵鉚釘也是明代船舶專用的,這塊木板大概率就是鄭和船隊的船舶殘體!咱們得趕緊把木板從水裡撈出來,做脫水加固處理,再晚就來不及了。”
蘇曉則用防水型3d掃描儀掃描木板:“你們看木板上的榫卯結構,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代船舶構件完全一致。掃描完成後,咱們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以後木板出現損壞,也能在數據庫裡保留完整的結構數據。”
阿古斯所長看著檢測數據,激動地說:“太好了!這是三保壟港發現的第一件能確定為鄭和船隊的文物,太有意義了!咱們現在就組織人手,把木板撈出來,送到工作站做保護處理。”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帶領印尼考古隊員對木板進行了係統的保護。他們先將木板從海水中撈出,用去離子水衝洗掉表麵的鹽分和淤泥;再將木板浸泡在脫水劑中,慢慢去除木材中的水分;最後用環氧樹脂對木板進行加固,防止其開裂、腐朽。
在保護木板的同時,林野和蘇曉還在“鄭和錨地”遺址展開了水下信號采集。當防水羅盤靠近海床時,信號中檢測出了大量明代瓷器的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鎮的青花瓷,還有少量的龍泉青瓷,與鄭和船隊攜帶的瓷器類型完全一致。
“這裡的海床下麵埋著很多明代青花瓷!”蘇曉興奮地說,“從信號強度來看,數量不少,說不定有完整的瓷器。咱們可以申請水下考古設備,對海床進行勘探,說不定能發現更多鄭和船隊的文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阿古斯所長立刻聯係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申請水下考古設備。第四天下午,水下考古機器人運到了遺址,機器人帶著攝像頭和探測儀,潛入海床下麵,很快就傳回了清晰的畫麵——海床下麵不僅有大量的青花瓷殘片,還有一把完整的明代“腰刀”,刀身雖然生鏽,但刀柄上的“永樂年製”字樣還能看清。
“是永樂年間的腰刀!”林野看著屏幕上的畫麵,激動地說,“永樂年間正是鄭和下西洋的時期,這把腰刀很可能是鄭和船隊士兵使用的,進一步證明這裡是鄭和船隊的錨地。”
在三保壟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蘇曉不僅完成了明代船舶殘體的保護和“鄭和錨地”的信號采集,還幫助印尼考古隊員建立了水下文物檢測係統,培訓了四名隊員使用防水型檢測設備。離開遺址前,阿古斯所長帶著他們參觀了當地的鄭和廟,廟內保存著一塊明代的石碑,上麵刻著“鄭和船隊在此停泊”的字樣。
“這塊石碑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是三保壟港與鄭和下西洋關聯的重要證據,”阿古斯所長指著石碑說,“現在有了你們發現的船舶殘體和腰刀,再加上這塊石碑,就能完整還原鄭和船隊在三保壟港的曆史了。”
離開三保壟港後,林野和蘇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港,考察了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馬六甲錨地”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銅錢,證明馬六甲港也是鄭和船隊的重要停靠港。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蘇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中印尼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三保壟港的明代船舶殘體數據、腰刀照片、青花瓷成分分析報告整合到數據庫中,製作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遺跡”專題頁麵,用中、印尼、英三種語言展示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加入了“水下文物保護”子板塊,詳細介紹防水型檢測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水下文物的保護技術,為東南亞地區的水下考古提供參考。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中印尼兩國文化部門的高度評價。印尼國家考古研究所還專門舉辦了“鄭和下西洋文物展”,展出了數據庫中的3d船舶殘體模型和明代腰刀照片,吸引了大量觀眾,很多當地民眾還自發組織了“重走鄭和航線”的活動,傳承鄭和精神。
一天下午,林野和蘇曉正在整理“中印尼鄭和遺跡交流”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裡拿著一份來自文萊的合作邀請:“文萊國家博物館希望和咱們合作,采集文萊河沿岸的考古遺址數據,那裡流傳著鄭和船隊曾在那裡停留的傳說,最近還發現了疑似明代的瓷器殘片,但遺址位於熱帶雨林中,植被茂密,考古難度很大,他們希望你們能幫忙用信號檢測技術找到更多文物。”
蘇曉翻出爺爺的筆記本,裡麵有一頁提到“文萊河畔,鄭和停留,瓷器為證”,她興奮地說:“爺爺早就提到過文萊河沿岸的遺址!要是能在那裡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進一步完善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證明鄭和船隊確實到過文萊。”
林野看著文萊的合作邀請,點點頭:“熱帶雨林中的遺址確實難勘探,植被茂密,看不到地下的文物,但咱們的青銅羅盤能穿透植被,檢測到地下的文物信號,正好能派上用場。而且文萊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采集那裡的數據,能讓數據庫的明代海上絲綢之路板塊更完整。”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意向,下個月會派你們去文萊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文萊河沿岸的遺址。不過熱帶雨林裡蚊蟲多,還有可能遇到毒蛇,你們要提前準備好防蚊藥和防蛇裝備,注意安全。”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蘇曉收拾行李時,把三保壟港的明代船舶殘體照片、馬六甲港的青花瓷數據小心地放進背包,還帶上了便攜式的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蚊、防蛇裝備——準備應對熱帶雨林的複雜環境。蘇曉看著這些裝備,笑著說:“從海洋到熱帶雨林,咱們的考古範圍越來越廣了。爺爺們當年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覺得特彆不可思議。”
林野握住蘇曉的手,目光堅定:“鄭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它不僅傳播了中華文明,還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咱們去文萊,不僅是采集數據,更是要傳承鄭和‘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續寫新時代的交流篇章。”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蘇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和防護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文萊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南海漸漸變成文萊灣,遠處的文萊熱帶雨林像一塊巨大的綠毯,覆蓋在大地上。林野看著手裡的文萊河遺址資料,心裡滿是期待——那裡有鄭和船隊停留的傳說,有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潛在證據,也有熱帶雨林考古的新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飛機漸漸靠近文萊國際機場,遠處的文萊河像一條綠色的綢帶,纏繞在熱帶雨林中。林野和蘇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文萊河沿岸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文萊國際機場時,清晨的陽光透過熱帶雨林的縫隙,在停機坪上灑下細碎的光斑。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草木氣息,遠處的文萊河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蛇裝備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看到文萊國家博物館的哈桑館長舉著“中汶鄭和遺跡考古組”的牌子迎上來。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傳統服飾“紗籠”,笑容溫和,用帶著馬來語口音的英語說:“歡迎你們來文萊!文萊河沿岸的‘淡布隆遺址’上周有新發現,村民在清理雨林時撿到了幾塊帶花紋的瓷片,疑似明代的青花瓷,但遺址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連路都沒有,咱們得雇當地的向導帶路,還要小心毒蛇和蚊蟲。”
蘇曉跟著哈桑館長走向汽車,順手翻出爺爺的筆記本:“哈桑館長,我爺爺在筆記裡提到文萊河有‘鄭和停留處,瓷片為證’,那些瓷片的花紋是不是和中國明代的青花瓷一致?咱們這次能找到更多證據嗎?”
哈桑館長從背包裡掏出一個密封袋,裡麵裝著幾塊青花瓷殘片:“你們看這瓷片上的‘纏枝蓮紋’,和我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明代永樂青花瓷很像,但我不敢確定,就等著你們來鑒定。文萊民間一直流傳著鄭和船隊在這裡停留、與當地蘇丹會麵的傳說,要是能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把傳說變成史實了。”
坐上去淡布隆遺址的汽車,車窗外的文萊風光漸漸展開——道路兩旁的熱帶雨林鬱鬱蔥蔥,高大的榕樹垂下長長的氣根,偶爾能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文萊人在路邊的木屋前勞作。哈桑館長指著遠處的文萊河說:“古代的商船就是沿著文萊河進入內陸,淡布隆遺址位於文萊河的支流旁,很可能是當年商船停靠、補給的地方,考古發現那裡的土壤層中藏著很多古代的器物碎片。”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輕輕放在膝蓋上,指針隨著汽車的行駛微微晃動:“我們的羅盤能穿透茂密的植被,檢測到地下的文物信號,哪怕是深埋在土壤中的瓷片也能捕捉到。到了遺址,咱們先讓向導清理出一條小路,再用羅盤大範圍檢測,找到文物集中的區域。”
抵達淡布隆遺址附近的村莊時,當地向導阿明已經在村口等候。他穿著迷彩服,手裡拿著一把砍刀,皮膚黝黑,笑容憨厚:“遺址在雨林深處,走路要一個小時,裡麵有很多毒蛇和螞蟥,你們一定要跟緊我,不要隨便觸碰植物。”
跟著阿明走進熱帶雨林,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腳下的落葉厚厚的一層,踩上去軟軟的,偶爾能聽到不知名的鳥兒在林間鳴叫。走了半個多小時,阿明突然停下腳步,指著前方一片相對開闊的區域說:“就是這裡!村民就是在這附近撿到的瓷片。”
林野和蘇曉立刻拿出青銅羅盤,在開闊區域開始大範圍檢測。當羅盤靠近一棵大榕樹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中國明代青花瓷的信號有50的相似度,還檢測出了高嶺土成分。
“這裡的地下有明代青花瓷!”林野興奮地說,“信號很強,說明文物數量不少,咱們在這周圍劃定一個20米x20米的檢測區,仔細排查,說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瓷器。”
阿明立刻用砍刀清理檢測區的雜草和灌木,蘇曉則拿出小鏟子,小心地清理表層的落葉和土壤。不到十分鐘,一塊帶有纏枝蓮紋的青花瓷殘片就顯露出來。“這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瓷!”蘇曉激動地喊道,“你們看這青花的發色,是典型的‘蘇麻離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永樂青花瓷完全一致,肯定是鄭和船隊帶來的。”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蘇曉在淡布隆遺址展開了係統的信號檢測和清理工作。他們用青銅羅盤在檢測區裡發現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殘片,還有幾塊明代的銅錢殘片,其中一塊銅錢上還能看到“永樂通寶”的字樣。
“這是永樂通寶!”林野拿著銅錢殘片對哈桑館長說,“永樂通寶是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貨幣,鄭和船隊經常用它與沿途各國進行貿易,淡布隆遺址發現永樂通寶,進一步證明這裡是鄭和船隊的停靠地。”
哈桑館長看著青花瓷殘片和銅錢殘片,感慨地說:“太好了!這些文物就是中汶友好交流的見證,以後咱們可以在遺址附近建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這些文物,還有你們數據庫裡的3d模型,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曆史。”
就在清理工作順利進行時,第四天上午,蘇曉在清理土壤時突然發現一條綠色的毒蛇,正盤踞在一塊瓷片旁邊。“小心!有蛇!”蘇曉立刻往後退,阿明反應迅速,抄起身邊的木棍,輕輕將蛇挑到旁邊的草叢中。
“這是‘竹葉青’,有毒,”阿明說,“雨林裡這種蛇很多,大家一定要小心,看到蛇不要驚動它,我來處理。”林野立刻讓大家暫停工作,檢查周圍的環境,確保沒有其他毒蛇後,才繼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