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麗的畫被掛在了博物館的“小小守護者”展區,旁邊還貼著其他孩子的作品——有畫九層妖樓日出的,有畫老藝人織地毯的,還有用彩泥捏出的青銅密符模型。每天來參觀的遊客看到這些稚嫩卻充滿誠意的作品,都會忍不住駐足,有的還會拿出手機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漸漸地,“九層妖樓有群小小守護者”的故事在網上傳開,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博物館,希望孩子能從小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這天,吳賢正在給一群孩子講解絲綢之路古地圖,突然看到人群裡有個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寄沙棘果的那個小姑娘,她身邊還跟著一個比她小幾歲的男孩,手裡拿著一本《九層妖樓:西域曆史的守護者》,封麵上已經被翻得有些卷邊。
“你怎麼來了?”吳賢驚喜地走過去。
小姑娘笑著舉起手裡的書:“我帶著弟弟來的!我跟他說這裡有很多文物和故事,他非要來看看。而且我這次還帶了奶奶新曬的沙棘果,想放在博物館裡,和上次那顆作伴。”
吳賢接過裝著沙棘果的小布包,心裡暖暖的。他帶著姐弟倆來到“小小守護者”展區,指著阿依古麗的畫說:“你們看,這是附近村子裡的阿依古麗畫的,她現在每天都來文化書屋看書,還跟著馬奶奶學刺繡呢。”
小男孩睜大眼睛,指著畫裡的九層妖樓:“姐姐,我以後也要畫妖樓,還要學那個會唱歌的爺爺唱民歌!”
小姑娘點點頭:“好啊,我們以後一起當文物守護者!”
看著姐弟倆的樣子,吳賢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在傳承基地開設“小小守護者培訓班”,每周六邀請孩子們來這裡,跟著老藝人學簡單的手藝,聽爺爺和李建國講文物故事,讓更多孩子從小接觸和喜歡上傳統文化。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李建國和爺爺後,兩人都很支持。李建國還特意聯係了當地的學校,希望學校能推薦有興趣的孩子來參加。消息一傳開,報名的孩子絡繹不絕,第一批就來了二十多個。
培訓班開課那天,馬奶奶教孩子們織簡單的地毯紋樣,牧民老人教孩子們唱西域兒歌,吳老狗則坐在院子裡,給孩子們講他當年在九層妖樓裡的經曆。孩子們聽得入了迷,有的還拿出筆記本,認真地記著筆記。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問:“吳爺爺,您當年遇到守樓妖的時候,不怕嗎?”
吳老狗笑著說:“怕啊,但我想到那些文物還等著人守護,就不害怕了。你們現在好好學習,以後也能像叔叔阿姨一樣,守護好這些寶貝。”
孩子們的熱情很高,每次培訓班開課,都早早地來到傳承基地。有的孩子還會把自己做的小手藝帶回家,送給爸爸媽媽,告訴他們要保護文物、傳承文化。有個孩子的媽媽特意找到吳賢,感激地說:“我家孩子以前總愛玩手機,自從參加了培訓班,每天都要跟我們講文物故事,還會主動看曆史書,變化太大了!”
就在“小小守護者培訓班”辦得有聲有色時,博物館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之前掃描的九層妖樓七層圖騰牆3d模型,入選了“全國文物數字化保護優秀案例”,國家文物局還邀請他們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分享文物數字化保護的經驗。
去北京的那天,吳賢和李建國帶著3d模型的演示設備,還有孩子們畫的九層妖樓作品。在表彰大會上,吳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工作者介紹了九層妖樓圖騰牆的數字化保護過程,還展示了孩子們的作品。當大屏幕上出現孩子們稚嫩的畫作時,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一位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握著吳賢的手說:“你們做得太好了!文物保護不僅要靠科技,還要靠一代代人的傳承。讓孩子從小參與進來,就是最好的傳承方式。”
吳賢點點頭:“我們也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文物保護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責任。”
從北京回來後,吳賢更加堅定了“科技+傳承”的文物保護思路。他聯係了省科技廳,申請了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專項經費,計劃用更先進的技術,對九層妖樓的其他樓層進行掃描,建立完整的數字檔案。同時,他還想把孩子們的文物故事和小手藝,做成動畫短片,放在網上播放,讓更多人看到。
省科技廳很快批準了他們的申請,還派來了專業的技術團隊,協助他們進行掃描工作。這次掃描不僅包括妖樓的內部結構和文物,還對妖樓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監測,建立了“文物+生態”雙保護的數據庫。技術團隊的負責人說:“羅布泊的生態很脆弱,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相輔相成,隻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
吳賢很認同這個觀點,他和李建國商量後,在保護站成立了“生態保護小組”,組織誌願者和孩子們定期在妖樓周圍植樹、清理垃圾,還向附近的牧民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牧民們很支持,紛紛加入進來,有的還騎著馬,在牧場周圍巡邏,防止有人破壞植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一次,一群遊客在妖樓附近亂扔垃圾,牧民阿力看到後,趕緊上前製止:“這裡的草和樹都很難長,垃圾會汙染土地,還會影響文物。你們要是喜歡這裡,就請好好保護它。”
遊客們不好意思地撿起垃圾,還主動加入了清理垃圾的隊伍。阿力笑著說:“這就對了,咱們一起保護好這裡,讓以後的人也能看到這麼美的風景和珍貴的文物。”
隨著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工作的推進,九層妖樓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好,曾經光禿禿的戈壁灘上,長出了一片片紅柳和沙棘,偶爾還能看到幾隻候鳥在這裡停留。孩子們在培訓班活動時,還會順便給小樹澆水,看著小樹一天天長大,心裡滿是成就感。
這天,吳賢正在整理九層妖樓的數字檔案,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之前那位英國教授打來的。教授興奮地說:“吳,我們博物館想和你們合作,舉辦一場‘西域文明展’,把你們的文物數字模型和孩子們的作品都展出來,讓更多英國人了解中國的西域文化!”
吳賢激動地說:“太好了!我們很樂意合作!”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西域文明展”在英國倫敦的一家博物館開幕了。展覽不僅展示了九層妖樓圖騰牆的3d模型、絲綢之路古地圖的複製品,還有孩子們畫的九層妖樓作品和傳承基地製作的文創產品。開幕當天,展廳裡擠滿了觀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了解中國的西域文化,紛紛表示震撼。
英國教授在開幕式上說:“這次展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西域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中國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努力。文化沒有國界,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促進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讓更多人關注和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遠在格爾木的吳賢,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開幕式。當他看到屏幕上孩子們的作品被觀眾稱讚時,心裡滿是自豪。他知道,這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被世界看見。
展覽結束後,很多英國的學校和文化機構都聯係保護站,希望能開展合作,比如組織學生線上交流,或者邀請“小小守護者”們分享文物故事。吳賢和李建國商量後,決定開展“中英小小守護者”線上交流活動,讓兩國的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曆史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第一次線上交流活動,中國的孩子們給英國的孩子講九層妖樓的故事,展示自己做的小手藝;英國的孩子則給中國的孩子講英國的城堡曆史,展示自己畫的城堡畫作。雖然語言不同,但孩子們的熱情相同,通過翻譯和手勢,彼此交流得很開心。一個英國的小女孩說:“我以後想去中國,看看九層妖樓,和你們一起保護文物!”
中國的孩子也說:“我們也想去英國,看看你們的城堡!”
線上交流活動的成功,讓吳賢看到了文化傳承的無限可能。他開始計劃,等疫情結束後,組織“小小守護者”們去北京、西安等地的博物館參觀,讓他們見識更多的文物,開闊眼界;同時,也邀請國外的孩子來格爾木,親身感受九層妖樓的魅力和西域文化的獨特。
這天,吳賢正在給“小小守護者培訓班”的孩子們上課,阿依古麗突然舉起手:“吳叔叔,我們什麼時候能去北京看故宮啊?我想看看那裡的文物,還想把我們的九層妖樓故事講給故宮的小朋友聽。”
吳賢笑著說:“很快就會有機會的!等你們學好知識,練好手藝,我們就一起去北京,還要去更多地方,把西域文化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孩子們興奮地歡呼起來,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看著孩子們的笑臉,吳賢想起了爺爺說過的話:“文物是曆史的見證,文化是民族的根魂。”他知道,隻要這根魂還在,隻要一代代人還在為傳承文化努力,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就會永遠鮮活,永遠充滿力量。
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傳承基地的院子裡,孩子們在院子裡奔跑打鬨,馬奶奶坐在屋簷下,手裡織著地毯,牧民老人哼著西域兒歌,吳老狗則坐在一旁,給孩子們講著古老的故事。這畫麵溫馨而美好,像一幅流動的西域風情畫。
吳賢站在院子裡,看著眼前的一切,心裡充滿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路還很長,但隻要有這份堅守和熱愛,隻要有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人們,這條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戈壁灘上的風輕輕吹過,帶著沙棘的清香,也帶著文化傳承的希望。遠處的九層妖樓靜靜地矗立著,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這一切,也等待著更多故事的發生。而吳賢和他的夥伴們,也將繼續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書寫更多關於守護、關於傳承、關於希望的故事。
“吳叔叔,故宮的紅牆真的像故事裡說的那麼紅嗎?”出發去北京的前一晚,阿依古麗攥著剛收拾好的小背包,趴在博物館的展櫃前,眼睛亮晶晶地盯著玻璃裡的故宮文創明信片。吳賢蹲下來,幫她理了理額前的碎發:“比故事裡還紅呢,等我們到了,還能看到太和殿的琉璃瓦,在太陽底下會發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次“小小守護者北京行”,一共選了12個孩子,最大的14歲,最小的就是9歲的阿依古麗。出發那天,格爾木機場擠滿了送彆的人,馬奶奶把親手織的西域花紋圍巾塞給每個孩子:“到了北京冷,記得圍上,彆凍著。”牧民老人則把錄好的民歌u盤交給吳賢:“要是孩子們想家鄉了,就聽聽這個。”
飛機降落在北京時,天剛蒙蒙亮。當孩子們看到遠處故宮的輪廓時,都忍不住趴在車窗上驚呼。“那就是故宮嗎?好大啊!”“比九層妖樓還高!”吳賢笑著說:“故宮裡藏著更多的文物和故事,接下來的幾天,咱們就一起去探索。”
在故宮的第一天,他們跟著講解員參觀了太和殿、乾清宮,看到了皇帝的龍椅、古代的鐘表,還有精美的瓷器。阿依古麗站在一幅西域風情的古畫前,久久不肯離開:“吳叔叔,你看這畫上的駱駝,和我們戈壁灘上的一樣!”吳賢點點頭:“這說明很久以前,西域和中原就有很多交流了,這些畫就是最好的證據。”
下午,他們還和故宮的“小小講解員”們一起交流。故宮的孩子們給他們講故宮的曆史故事,格爾木的孩子們則拿出自己做的刺繡小手帕、地毯紋樣畫,分享九層妖樓的傳說。一個故宮的小男孩拿著阿依古麗繡的駱駝手帕,羨慕地說:“這個真好看,我也想學刺繡,以後也能做這麼漂亮的東西。”阿依古麗開心地說:“等你去格爾木,我讓馬奶奶教你!”
在北京的幾天裡,他們還去了國家博物館,看到了三星堆的青銅麵具、漢代的兵馬俑;去了頤和園,聽講解員講古代皇家園林的故事;還去了北京的胡同,體驗了老北京的生活,吃了炸醬麵、驢打滾。孩子們把每天的見聞都記在筆記本上,有的還畫了下來,準備回去後分享給村裡的小夥伴。
離開北京的前一天,孩子們特意去了天安門廣場,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阿依古麗舉起右手,學著大人的樣子敬了個禮,眼裡滿是認真:“吳叔叔,我以後要保護好我們的文物,還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文化,就像五星紅旗一樣,永遠鮮豔。”
回到格爾木後,孩子們成了“小明星”,村裡的小夥伴們都圍著他們,聽他們講北京的故事,看他們拍的照片、畫的畫。阿依古麗還在學校裡組織了一場“北京行分享會”,把故宮的文物故事、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都講給同學們聽,還教大家做簡單的刺繡。
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對文物和傳統文化感興趣,“小小守護者培訓班”的人數從最初的20多個,增加到了50多個。吳賢和老藝人們不得不分成兩個班,一個班教刺繡、地毯編織,一個班教西域民歌、傳統故事,每天傳承基地都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
這天,吳賢收到了故宮博物院的來信,信裡說,他們想和九層妖樓保護站合作,舉辦一場“西域與中原文明對話”特展,把九層妖樓的文物數字模型、孩子們的作品,和故宮的西域相關文物一起展出,讓更多人了解古代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
吳賢拿著信,激動地跑去找李建國和爺爺:“故宮要和我們合作辦展!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李建國接過信,仔細讀著,笑著說:“這說明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認可,也說明西域文化越來越受重視了。”吳老狗更是激動得手都在抖:“我這輩子能看到西域的文物和故宮的文物一起展出,值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特展。吳賢帶著孩子們,重新整理了之前的作品,還特意創作了一批新的手工藝品——有用西域刺繡做的故宮角樓掛件,有結合地毯紋樣和故宮琉璃瓦圖案的筆記本,每一件都充滿了西域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創意。
特展開幕那天,故宮的展廳裡擠滿了觀眾。九層妖樓圖騰牆的3d模型前,圍滿了人,大家戴著vr眼鏡,仿佛身臨其境般地“走進”妖樓;孩子們的作品展區,更是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孩子,有的孩子還拿著畫筆,跟著格爾木的孩子們學畫西域紋樣。
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在開幕式上說:“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特展,不僅展示了珍貴的文物,更展示了一代代人對文化傳承的堅守。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遺產。”
吳賢帶著阿依古麗和其他幾個孩子,在展廳裡當起了“小小講解員”。阿依古麗站在自己繡的駱駝手帕前,自信地對觀眾說:“這是我跟著馬奶奶學繡的,駱駝是我們戈壁灘的好朋友,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好幫手。以前,駱駝帶著西域的葡萄、地毯,走到中原;中原的絲綢、瓷器,也跟著駱駝來到西域。”觀眾們聽得入了迷,紛紛為她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