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叔叔,雲南的小朋友寄來的銀飾手鏈,我能戴一天嗎?”阿依古麗攥著玻璃展櫃裡的銀手鏈,眼裡滿是期待。那是雲南“小小守護者”寄來的禮物,手鏈上刻著傣族圖騰,還附了張紙條:“這是奶奶教我做的,希望我們像手鏈一樣,把文化緊緊連在一起。”
吳賢打開展櫃,小心地取出手鏈,幫阿依古麗戴上:“記得晚上放回展櫃,還要給雲南的小朋友寫回信,告訴她你很喜歡。”阿依古麗用力點頭,蹦蹦跳跳地跑去給小夥伴們看,手鏈上的銀鈴隨著腳步叮當作響,像一串清脆的文化密碼。
這段時間,“小小守護者”之間的書信和禮物往來越來越頻繁。新疆的孩子寄來艾德萊斯綢做的小荷包,陝西的孩子寄來兵馬俑紋樣的剪紙,內蒙古的孩子寄來羊毛氈做的小駱駝……博物館專門開辟了“守護者交換站”展區,擺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禮物,每一件都附帶著孩子們的手寫紙條,記錄著不同地域的文化故事。
有一天,交換站裡來了位特殊的訪客——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手裡拿著一個舊布包,裡麵裝著幾塊碎瓷片。“我是當年跟著考古隊來羅布泊的,這些瓷片是從九層妖樓附近撿的,”老人撫摸著瓷片,眼裡滿是回憶,“那時候條件苦,沒能力保護這些寶貝,現在看到孩子們這麼用心,我也想為文物保護出份力。”
吳賢接過瓷片,發現上麵有精美的青花圖案,像是明代的瓷器。他趕緊請文物專家來鑒定,果然是明代的青花瓷碎片,可能是當年絲綢之路商隊留下的。“這些瓷片太珍貴了!”吳賢激動地說,“我們會把它們放進博物館,還會請您給孩子們講講當年的故事。”
老人欣然同意。周末的“小小守護者培訓班”上,老人給孩子們講起了幾十年前的考古經曆:“那時候沒有先進設備,我們靠手挖、靠眼辨,在戈壁灘上走了幾十天,才找到九層妖樓的蹤跡。現在你們有這麼好的條件,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些文物,把它們的故事傳下去。”孩子們聽得入了迷,紛紛圍著老人提問,有的還拿出筆記本,認真地記錄。
老人的來訪,讓吳賢有了新的想法——在博物館開設“老故事講堂”,邀請當年的考古工作者、當地的老牧民、非遺傳承人,給孩子們講文物背後的曆史和文化故事。這個想法很快就落實了,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老人來講堂分享,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感受到了老一輩人對文物和文化的熱愛。
就在“老故事講堂”辦得有聲有色時,九層妖樓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公園的入口處,建起了一座用青灰色磚石砌成的大門,上麵刻著“九層妖樓考古遺址公園”幾個大字,旁邊還有一幅巨大的絲綢之路浮雕,展現了古代商隊穿梭戈壁的場景。公園內部,修好了通往妖樓的步行道,路邊設置了觀景台和解說牌,遊客可以在觀景台上遠眺妖樓,通過解說牌了解妖樓的曆史和文化。
公園試運營那天,來了很多遊客。有帶著孩子來的家庭,有專門來拍照的攝影愛好者,還有研究西域曆史的學者。在“小小守護者”的帶領下,遊客們參觀了博物館,聽了文物故事,還體驗了簡單的西域手工藝品製作。一位來自上海的遊客說:“以前隻在書上看到過九層妖樓,現在親眼看到,還能了解這麼多背後的故事,太有意義了!”
試運營的成功,讓吳賢和李建國更有信心了。他們開始籌劃公園的正式開園儀式,還想邀請全國各地的“小小守護者”來參加,舉辦一場“全國小小守護者文化節”,讓孩子們在格爾木彙聚,交流文化,分享故事。
消息傳出去後,全國各地的“小小守護者”都積極響應,有的孩子還主動報名,想在文化節上表演節目——新疆的孩子想跳民族舞,陝西的孩子想唱秦腔,雲南的孩子想展示傣族孔雀舞……吳賢和孩子們一起,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文化節的節目。
正式開園那天,格爾木陽光明媚,九層妖樓考古遺址公園人聲鼎沸。開園儀式上,李建國發表了講話:“九層妖樓不僅是一座文物遺址,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辦開園儀式和文化節,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西域文化,參與文物保護,讓這份珍貴的曆史遺產永遠傳承下去。”
隨後的文化節上,孩子們的表演精彩紛呈。新疆孩子的舞蹈熱情奔放,陝西孩子的秦腔高亢激昂,雲南孩子的孔雀舞靈動優美……最後,所有“小小守護者”一起上台,合唱了一首《文物守護者之歌》,歌聲悠揚,回蕩在戈壁灘上空,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文化節結束後,很多遊客都留下來,繼續參觀公園和博物館。有個家庭專門從北京趕來,父母帶著孩子,跟著“小小守護者”一起體驗了刺繡和地毯編織。“孩子以前對曆史不感興趣,這次來格爾木,不僅喜歡上了文物,還立誌要當一名文物保護者,”孩子的媽媽笑著說,“以後我們會經常帶他來,讓他多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遺址公園的正式開放,九層妖樓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參觀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服務遊客,保護站招募了更多的誌願者,其中有很多是大學生和退休老人。誌願者們經過培訓後,有的在博物館當講解員,有的在公園引導遊客,有的還加入了“生態保護小組”,定期在公園周圍植樹、清理垃圾。
有一次,一位誌願者在清理垃圾時,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小鳥,翅膀被風沙刮傷了,無法飛翔。誌願者趕緊把小鳥帶回保護站,吳賢和孩子們一起,給小鳥包紮傷口,喂它食物和水。在大家的精心照顧下,小鳥很快就恢複了健康。孩子們還特意在公園的樹上,為小鳥搭建了一個小窩,希望它能在這裡安家。
這件事讓吳賢意識到,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是相輔相成的。他和李建國商量後,在公園開展了“文物+生態”保護教育活動,向遊客和孩子們宣傳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還組織大家參與植樹、喂鳥、清理垃圾等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公園周圍的植被越來越茂盛,偶爾還能看到野兔、黃羊等動物在戈壁灘上奔跑。
這天,吳賢正在公園的觀景台上,給遊客講解九層妖樓的曆史,突然看到遠處的戈壁灘上,來了一支車隊,上麵寫著“中國考古隊”的字樣。原來,這支考古隊是來羅布泊進行其他遺址勘探的,特意來九層妖樓參觀交流。
考古隊的隊長看到九層妖樓的保護情況,忍不住稱讚:“你們做得太好了!不僅保護了文物,還傳承了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了西域曆史。我們以後要多向你們學習,把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結合起來。”
吳賢笑著說:“我們也有很多需要向你們學習的地方,希望以後能多交流合作,共同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
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和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一起,交流了考古經驗和文物保護技術,還一起對九層妖樓的周邊區域進行了勘探,發現了幾處可能存在的古代遺址。“這些遺址可能是當年絲綢之路的驛站或商隊停留點,”考古隊的隊長說,“以後我們會專門來勘探,說不定能有新的發現。”
考古隊的來訪,讓吳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他開始計劃和其他考古機構、博物館開展合作,共同研究西域曆史和文化,還想組織“小小守護者”去其他考古遺址參觀學習,讓孩子們了解更多地域的文物和文化。
有一天,吳賢收到了一封來自國外的郵件,是之前合作舉辦“西域文明展”的英國博物館發來的。郵件裡說,他們想和保護站合作,開展“跨越國界的文化守護”項目,邀請中國和英國的“小小守護者”,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分享各自國家的文物故事和文化傳承經驗,還計劃在未來組織兩國孩子互訪。
吳賢非常高興,立刻回複郵件,同意了合作提議。很快,“跨越國界的文化守護”項目就啟動了。中國的孩子通過視頻,給英國的孩子講九層妖樓的故事、展示西域手工藝品;英國的孩子則給中國的孩子講英國城堡的曆史、展示英國傳統的手工編織。兩國孩子還一起做了一個“文化拚圖”活動,每個人畫一幅自己國家的文化符號,拚在一起,組成一幅完整的“世界文化地圖”。
項目開展得非常順利,兩國孩子不僅成了好朋友,還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個英國孩子在視頻裡說:“以前我覺得中國很遠,現在通過你們,我知道了中國有這麼多有趣的文物和文化,以後我一定要去中國,親眼看看九層妖樓!”
中國的孩子也紛紛表示,以後想去英國看看,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吳賢看著孩子們熱情交流的樣子,心裡滿是欣慰。他知道,文化沒有國界,通過這樣的交流,不僅能讓孩子們開闊眼界,還能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理解和友誼。
隨著時間的推移,九層妖樓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支持。國家文物局多次表揚保護站的工作,還把“小小守護者”項目作為全國文物保護的典範,在全國推廣。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保護站和遺址公園的投入,改善了基礎設施,增加了文化活動的舉辦頻次。
這天,吳賢和爺爺、李建國一起,站在遺址公園的最高處,俯瞰著九層妖樓和周圍的戈壁灘。夕陽的餘暉灑在妖樓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遠處的紅柳和沙棘長勢喜人,偶爾有小鳥飛過,給這片寂靜的戈壁灘增添了幾分生機。
“爺爺,您當年想過九層妖樓會變成現在這樣嗎?”吳賢輕聲問。
吳老狗搖搖頭,眼裡滿是感慨:“當年我隻是想守住它,不讓它被破壞。現在看到這麼多人來保護它、了解它,還有孩子們這麼有熱情,我比誰都高興。”
李建國看著遠方,笑著說:“未來還會更好。我們計劃在遺址公園旁邊建一個西域文化研究中心,邀請國內外的專家來研究西域曆史和文化;還想把‘小小守護者’項目推廣到更多國家,讓更多孩子參與到文化守護中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賢點點頭,心裡充滿了期待。他知道,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路沒有儘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繼續完善九層妖樓的數字檔案,要培養更多的“小小守護者”,要和更多的國內外機構開展合作,要讓西域文化的魅力,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但他也相信,隻要有這份堅守和熱愛,隻要有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人們,這條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就像戈壁灘上的胡楊,雖然環境艱苦,卻能頑強地生長,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守護著這片土地,也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夕陽漸漸落下,夜幕開始籠罩戈壁灘。遺址公園的燈光亮了起來,像一串溫暖的珍珠,點綴在寂靜的戈壁灘上。遠處的九層妖樓,靜靜地矗立著,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這一切,也等待著更多故事的發生。而吳賢和他的夥伴們,也將繼續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書寫更多關於守護、關於傳承、關於文化的美好故事,讓中華文明的光芒,永遠照耀著世界。
西域文化研究中心奠基那天,戈壁灘上飄著細碎的雪花,卻擋不住現場的熱鬨。國家文物局的代表、各地博物館的專家、周邊的牧民、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小守護者”代表,都趕來見證這個時刻。吳賢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手裡拿著一把金色的鐵鍬,和李建國、吳老狗一起,為研究中心埋下了第一塊基石。
“這座研究中心,不僅是研究西域文化的基地,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國家文物局的代表在奠基儀式上說,“我們希望通過這裡,讓更多人了解西域曆史,讓西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阿依古麗和其他“小小守護者”代表,也拿著小鐵鍬,在基石旁邊培了土。她看著眼前的奠基石,上麵刻著“西域文化研究中心”幾個大字,心裡滿是激動:“吳叔叔,以後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裡聽更多專家講西域的故事,還能和全國各地的小朋友一起研究文物呀?”
吳賢點點頭,摸了摸她的頭:“當然可以!以後這裡會有很多珍貴的文獻和文物資料,還有很多厲害的專家,我們可以跟著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索西域文化的秘密。”
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主體完工了。建築風格融合了西域傳統和現代元素,外牆用了當地的紅柳枝和青灰色磚石,屋頂則是模仿九層妖樓的造型,既美觀又有文化特色。內部設有文獻研究室、文物修複室、學術報告廳、還有專門為“小小守護者”準備的學習室,裡麵擺滿了書籍、模型和手工藝品製作工具。
研究中心落成那天,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研究西域曆史和文化的專家學者。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絲綢之路與西域文明”“九層妖樓的曆史價值”“西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吳老狗作為特邀嘉賓,還在研討會上分享了自己守護九層妖樓二十年的經曆,以及對西域文化的理解,贏得了專家們的陣陣掌聲。
研討會結束後,研究中心正式對外開放。每天都有很多學者和學生來這裡查閱資料、開展研究;“小小守護者”們也經常來這裡學習,有時候還會跟著專家一起,參與簡單的文物資料整理工作。有一次,阿依古麗在整理一份漢代西域商隊的文獻時,發現裡麵提到的一個驛站,和九層妖樓附近的一處遺址很像。她趕緊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研究中心的專家,專家們經過考證,確認那處遺址就是文獻中提到的驛站,這一發現為研究漢代絲綢之路的路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阿依古麗這次立了大功!”專家們高興地說,“這說明隻要用心觀察,用心學習,每個人都能為文物研究做貢獻。”阿依古麗聽了,心裡美滋滋的,更加堅定了要當文物保護專家的決心。
隨著研究中心的投入使用,九層妖樓的文物研究和文化傳承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研究中心的專家們,通過對之前勘察發現的竹簡、絲綢文獻的整理和解讀,還原了很多漢代西域的曆史場景——比如西域各國與中原的貿易往來、西域都護府的管理模式、西域人民的生活習俗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西域曆史研究的空白,還被編寫成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書籍,讓更多人能了解西域曆史。
有一天,研究中心的專家找到吳賢,興奮地說:“我們在整理一份唐代的西域文獻時,發現裡麵提到九層妖樓裡藏著一件‘西域寶鏡’,據說能映照出過去的景象,可能和之前發現的鎮邪鏡、鎮妖鏡是一套的!我們計劃下個月,再對九層妖樓的六層和七層進行一次細致的勘察,說不定能找到這件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