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屍易無限(193)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88章 屍易無限(193)(1 / 2)

吳賢握著劉館長的手,心裡滿是感慨。從最初的鑒寶直播,到端掉高仿團夥,再到如今參與文化傳承節目,這條路看似順利,實則充滿了未知與挑戰。而那個始終未曾露麵的“守藏齋”後人,就像一道影子,在關鍵時刻給予指引,讓他更加堅定了守護文脈的決心。

節目錄製結束後,電視台的製片人特意找到吳賢,遞上一份合作意向書:“吳老師,這次節目反響特彆好,台裡想跟您簽訂長期合作,打造一個係列鑒寶節目,不僅在國內播出,還會翻譯成多語種推向海外,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古董文化。”

吳賢接過意向書,指尖劃過“文化出海”幾個字,心中湧起一股熱流。他一直希望能讓中國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這份合作恰好實現了他的心願。“感謝台裡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製片人,李教授和劉館長陪著吳賢在電視台的休息室喝茶。劉館長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突然開口:“小吳,你有沒有想過成立一個‘古董鑒定公益平台’?現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譜的鑒定渠道,容易被騙,咱們可以組織專家免費為大家鑒定,還能普及鑒定知識,從根源上減少詐騙。”

“這個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聯係博物館的同事,馬老他們那些老藏家也肯定願意加入,咱們還能跟警方合作,一旦發現詐騙線索,及時移交處理。”

吳賢眼前一亮,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幫小王、幫那個買玉璧的年輕人,都是個案,要是能建立一個平台,就能幫助更多人。“我願意牽頭做這件事!咱們可以先在網上搭建一個線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鑒定申請,然後定期舉辦線下鑒定活動,邀請專家現場坐鎮。”

三人一拍即合,當場就確定了平台的初步規劃:線上平台負責收集鑒定需求、發布鑒定知識;線下活動每月舉辦一次,輪流在不同城市開展;專家團隊由博物館專家、老藏家、資深鑒寶人組成,確保鑒定的專業性和公正性。

接下來的半個月,吳賢一邊忙著籌備係列節目的後續錄製,一邊推進公益平台的建設。馬老等老藏家聽說後,紛紛主動加入,還捐贈了不少古董資料,用來豐富平台的知識庫。張警官也表示,警方會在平台上開設“反詐專欄”,分享古董詐騙案例,提高藏家的防範意識。

公益平台上線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條鑒定申請。吳賢和專家團隊加班加點,逐一審核,篩選出需要優先處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額資金、老人或學生群體的申請。其中有一個來自偏遠山區的藏家,說自己家裡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傳下來的,最近有人出價五十萬想買,他拿不準真假,怕賣虧了,也怕被騙。

吳賢特意安排了線下鑒定活動時,讓這位藏家把青花罐帶來。活動當天,藏家抱著一個舊木箱,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趕來。打開木箱,裡麵是個滿身灰塵的青花罐,罐身上畫著“纏枝蓮紋”,顏色暗沉。

馬老拿著放大鏡仔細看了半天,又讓吳賢上手鑒定。吳賢輕輕擦掉罐身上的灰塵,罐底的“大清康熙年製”款識隱約可見。他用手電筒照了照罐身內部,沒有發現現代仿品的氣泡,再看釉麵的包漿,是自然形成的“寶光”,不是人工做舊。“這是件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罐,雖然品相一般,有幾個小衝線,但也是真品,市場價大概在二十萬左右。那個出價五十萬的,很可能是想先高價穩住你,然後再用各種理由壓價,或者用假幣、欠條騙你,你可千萬彆答應。”

藏家聽了,激動得熱淚盈眶:“謝謝吳老師!我還以為能賣五十萬,差點就上當了!這罐子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我想好好留著,傳給我兒子。”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有的藏家拿著家傳的“古董”來鑒定,結果發現是現代仿品,雖然失落,但也避免了進一步的損失;有的藏家確認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來,決定作為家族的傳承。每次看到藏家們釋然的笑容,吳賢都覺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係列節目的海外版播出後,反響遠超預期。很多外國觀眾在網上留言,說通過節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古董的魅力,想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還有海外的華人藏家,聯係到公益平台,希望能為平台捐贈資金或資料,助力中國古董文化的傳播。

這天,吳賢正在公益平台的辦公室處理鑒定申請,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一位“海外華人藏家”想見他,說是來捐贈古董資料的。吳賢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到接待室。

接待室裡坐著一位穿著中山裝的老人,頭發花白,手裡拿著一個精致的木盒,眼神溫和而深邃。看到吳賢進來,老人緩緩站起身:“你就是吳賢吧?我是陳守藏的孫子,陳默。”

吳賢心裡一震,終於見到了“守藏齋”的後人!他趕緊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陳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謝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幫了我很多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默笑了笑,打開手裡的木盒,裡麵放著一疊泛黃的手稿和幾張老照片:“這些是我爺爺的鑒定手稿,記錄了他一輩子鑒定古董的經驗,還有守藏齋當年的照片,裡麵有很多鑒彆高仿品的方法,現在交給你,希望能幫到公益平台。”

吳賢小心翼翼地接過手稿,指尖觸碰著泛黃的紙頁,仿佛能感受到陳守藏先生當年對古董的熱愛與執著。“謝謝您!我們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些資料,幫助更多藏家。”

“我關注你很久了,”陳默坐在沙發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鑒寶直播、公益平台、文化節目,都是我爺爺當年想做卻沒來得及做的事。現在的年輕人,能沉下心來做文化傳承的不多了,你是個好孩子。”

吳賢有些不好意思:“我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守藏齋當年之所以關閉,就是因為民國時期的造假團夥太猖獗,我爺爺無力抗衡,隻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來,”陳默的眼神裡帶著一絲遺憾,“現在好了,有你這樣的年輕人,有警方的支持,有這麼多熱愛古董的人,造假團夥再也不能為所欲為了。”

兩人聊了很久,從陳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鑒定的技巧,再到文化傳承的未來。臨走時,陳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給吳賢:“這枚印章,是守藏齋的信物,現在傳給你。希望你能像我爺爺一樣,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吳賢雙手接過印章,感覺沉甸甸的——這不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傳承。“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辜負您和陳老先生的期望。”

陳默離開後,吳賢拿著手稿和印章,來到公益平台的展廳。展廳裡陳列著從各地征集來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邊附有鑒定要點,供藏家學習。他把陳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廳的顯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櫃裡,旁邊標注著“守藏齋信物——傳承古董之真,守護文化之根”。

接下來的日子,吳賢更加忙碌了。係列節目的第二季開始籌備,公益平台的線下活動擴展到了偏遠地區,還與多所高校合作,開設了“古董文化進校園”的課程,讓年輕人從小接觸古董文化,了解中華文脈的魅力。

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個特殊的鑒定申請——來自一所鄉村小學的老師,說學校裡有一個“老銅鐘”,是建校時捐贈的,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門,說這銅鐘是清代的,想出價十萬買走,老師拿不準真假,想請專家鑒定。

吳賢特意帶著馬老和一位青銅器專家,驅車幾百公裡,來到這所鄉村小學。銅鐘掛在學校的老槐樹下,鏽跡斑斑,鐘身上刻著模糊的文字。馬老用小刷子輕輕擦掉銅鐘上的鏽跡,鐘身上的文字逐漸清晰——“光緒二十年,鄉紳捐贈,以振學風”。

“這是清代光緒年間的銅鐘,”馬老肯定地說,“雖然不是什麼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曆史價值,記錄了這所學校的起源,是學校的‘鎮校之寶’,不能賣!”

老師鬆了口氣:“太好了!我們就覺得這銅鐘對學校意義重大,不想賣掉,現在有專家的鑒定,我們更有底氣了。以後我們要把銅鐘好好保護起來,給孩子們講它的故事,讓他們知道學校的曆史。”

吳賢看著孩子們圍在銅鐘旁,好奇地觸摸著鐘身,眼裡滿是求知的光芒,心裡突然湧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陳守藏先生的話,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係列節目的使命——文化傳承,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從老人到孩子,從城市到鄉村,代代相傳。

從鄉村小學回來後,吳賢接到了李教授的電話,說國家博物館要舉辦“中華古董文化展”,邀請公益平台和係列節目的團隊參與,共同策劃“鑒寶與傳承”的專題展區,展示曆代古董真品、鑒定工具、造假案例,還有陳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齋的曆史。

吳賢立刻投入到展區的籌備中。他帶著團隊,從公益平台的案例庫中篩選出典型的鑒定案例,從係列節目的素材中剪輯出精彩的鑒寶片段,還特意邀請陳默老先生來現場,講述守藏齋和陳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開幕那天,展廳裡人頭攢動。“鑒寶與傳承”展區前,圍滿了觀眾——有人在看陳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聽陳默老先生講故事,有人在對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區彆,還有家長帶著孩子,指著展櫃裡的古董,講解背後的曆史文化。

劉館長走到吳賢身邊,笑著說:“你看,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曆史,一種精神,能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吳賢點點頭,目光落在展區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守護與傳承的故事。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還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鑒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幫助,更多的文化需要傳播,更多的年輕人需要引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這時,吳賢的手機收到一條短信,是張警官發來的:“小吳,好消息!我們根據陳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國時期那個造假團夥的餘黨後代,他們還在偷偷製作高仿品,現在已經全部抓獲,繳獲了大量高仿古董和製作工具!”

吳賢看著短信,心裡充滿了欣慰。陳守藏先生當年的遺憾,終於在今天得以彌補。他抬起頭,看向展廳裡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滿好奇與熱愛的眼神,突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結束後,吳賢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請——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鑒寶專著,有海外博物館想邀請他去做古董文化講座,還有企業想資助公益平台,擴大服務範圍。但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投入到日常的鑒寶、平台運營和節目錄製中。

他知道,文化傳承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也許未來還會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詐騙陷阱,但隻要有堅定的信念,有專家團隊的支持,有廣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陳守藏先生這樣的先輩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這天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的老宅子。院子裡的雜草已經被清理乾淨,正屋的門被重新修繕,牆上掛著陳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齋當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裡的老槐樹下,手裡握著那枚“守藏”印章,抬頭望著滿天的星空。

恍惚間,他仿佛看到陳守藏先生站在麵前,溫和地笑著,對他說:“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無止境,好好走下去。”

吳賢握緊印章,心裡默念:“我會的,一定。”

夜色漸深,老宅子周圍一片寧靜,但吳賢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傳承之路,還在繼續。未來還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著他去發現,更多的文化責任等著他去承擔,更多的人等著他去幫助。而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每一個新的開始。

守藏齋的老槐樹下,吳賢指尖的“守藏”印章泛著微涼的觸感,遠處潘家園的燈火隱約閃爍,像散落的星子墜在人間。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塵土,正準備離開,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員打來的,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吳老師,有位藏家說手裡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說是家傳的,現在急著鑒定,還說要是真的,想捐給國家博物館,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吳賢心裡一動,元代青花存世量極少,尤其是梅瓶這類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複:“讓他明天上午帶過來,我親自鑒定,再請劉館長也過來幫忙掌眼。”

掛了電話,吳賢重新看向守藏齋的正屋,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屋內的舊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陳守藏先生當年伏案記錄鑒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覺得,這些跨越時空的古董與故事,就像一條無形的線,將先輩與今人緊緊相連,而自己,不過是這條線上的傳遞者。

第二天一早,吳賢提前來到公益平台的鑒定室,剛把工具準備好,劉館長就到了。“聽說有元代青花梅瓶?”劉館長手裡提著個紫檀木盒,裡麵裝著放大鏡、手電筒等專業鑒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館的元代青花殘片也帶來了,正好可以做對比。”

上午十點,那位藏家準時抵達。來人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穿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手裡抱著個裹得嚴嚴實實的布包,腳步有些蹣跚。“吳老師,劉館長,麻煩你們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層層打開——裡麵是個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繪著“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圖案,青花顏色濃豔,筆觸流暢,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吳賢和劉館長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劉館長先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梅瓶的釉麵:“你看這釉麵的‘火石紅’,元代青花的火石紅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勻,你這梅瓶的火石紅從瓶口延伸到瓶底,顏色深淺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吳賢則用手電筒照向瓶身內部,仔細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倉土’,胎質疏鬆,裡麵有細小的氣孔,你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沒有上釉,能看到明顯的麻倉土特征,不是現代仿品常用的高嶺土。”

老人站在一旁,緊張得手心冒汗:“這是我父親臨終前交給我的,說這瓶子是我太爺爺從一個老秀才手裡買的,讓我好好保管,千萬彆賣。我年紀大了,怕以後沒人懂它的價值,要是真的,就捐給國家博物館,讓更多人能看到。”

劉館長放下放大鏡,又拿出帶來的元代青花殘片,對比著梅瓶上的青花發色:“這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是元代從波斯進口的料,發色濃豔,有‘暈散’和‘鐵鏽斑’,你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這些特征,鐵鏽斑用放大鏡看還能看到細小的結晶,是真品無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人聽到“真品”兩個字,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太好了!我父親要是知道,肯定會高興的!”

當天下午,國家博物館就派專人來接收了這隻元代青花梅瓶,還為老人頒發了捐贈證書。消息傳開後,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來越多的藏家願意把家傳的古董送來鑒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贈藏品,支持文化傳承事業。

吳賢趁機在公益平台上發起了“家傳古董故事征集”活動,邀請藏家分享古董背後的家族故事,再從中篩選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冊,命名為《守藏故事集》。陳默老先生聽說後,主動提供了守藏齋的多件老物件和陳守藏先生的日記手稿,作為故事集的開篇內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首發儀式。陳默老先生親自到場,為讀者簽名,吳賢、李教授、劉館長也都來了。現場擠滿了讀者和藏家,有人拿著剛買的書,興奮地討論著書中的故事;有人帶著自己的家傳古董,希望能有機會被收錄進下一本故事集。

首發儀式結束後,李教授拉著吳賢來到博物館的元代青花展區,指著那隻剛捐贈的梅瓶:“你看,這就是我們做文化傳承的意義——讓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帶著溫度的故事載體,讓更多人通過它們,了解我們的曆史和文化。”

吳賢點點頭,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說明牌上,上麵除了介紹梅瓶的年代和特征,還印著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剛上線時,每天隻有幾個人谘詢,而現在,平台已經擁有了上萬名注冊用戶,線下活動覆蓋了二十多個城市,幫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詐騙,還為國家博物館和地方博物館捐贈了數十件珍貴藏品。

這天晚上,吳賢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對方的聲音很蒼老:“你是吳賢吧?我是陳守藏先生的學生,當年跟著他學過鑒定。聽說你接手了守藏齋,還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裡有幾件陳先生當年用過的鑒定工具,想交給你,希望能幫到更多人。”

吳賢又驚又喜,約定第二天見麵。第二天,老人帶來了一個舊木盒,裡麵裝著放大鏡、瓷片標本、手繪的鑒定圖譜,還有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上麵記錄著陳守藏先生當年鑒定古董的細節和心得。“這些都是陳先生的心血,”老人撫摸著木盒,眼中滿是懷念,“他當年常說,鑒定古董,不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現在看來,你做到了。”


最新小说: 重生七零:我靠係統嬌養了權少 餓殍:瓊華傳 重生蚊子,肆虐小日子! 紅樓之勝天半子 逆天神妃至上 氣域傳說之戰神再起 重生之得意人生 穿越武俠,開局獲得降龍十八掌 真千金讀心後,傅少他自我攻略了 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