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屍易無限(193)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88章 屍易無限(193)(2 / 2)

吳賢接過木盒,感覺沉甸甸的。他把這些珍貴的物品帶回守藏齋,小心翼翼地陳列在正屋的展櫃裡,旁邊附上說明,供前來參觀的藏家和學生學習。守藏齋也漸漸成了公益平台的“線下體驗基地”,每周都會組織藏家、學生來這裡參觀,聽陳默老先生講守藏齋的曆史,看陳守藏先生的鑒定工具和手稿。

隨著公益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地方政府也主動聯係吳賢,希望能合作開展“古董普查”活動,對當地的民間藏品進行登記和鑒定,保護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吳賢一口答應,組建了一支由專家、誌願者組成的普查團隊,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古董普查。

普查團隊第一站去了陝西西安,那裡是十三朝古都,民間藏品種類繁多。在當地文物局的協助下,普查團隊在一個偏遠的村子裡,發現了一戶人家藏著一件“唐代三彩駱駝俑”。俑身高約一米,造型生動,駱駝背上還載著胡人樂師,釉色保存完好,是難得的珍品。

藏家是個四十多歲的農民,叫王建國,他說這是他爺爺在地裡乾活時挖出來的,一直放在家裡當擺設,不知道是珍貴的文物。“我一直以為這就是個普通的陶瓷,沒想到是唐代的!”王建國又驚又喜,“要是國家需要,我願意捐給博物館,讓更多人能看到。”

吳賢和普查團隊幫王建國辦理了捐贈手續,還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當地文物局的負責人感慨道:“很多民間藏品都像這樣,藏在普通人家,沒人知道它們的價值。你們的普查活動,真是幫了大忙了!”

普查團隊在西安待了一個月,共登記民間藏品兩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多件被鑒定為珍貴文物,不少藏家都主動提出捐贈。離開西安前,當地政府為普查團隊舉辦了表彰儀式,還邀請吳賢為當地的文物保護誌願者做培訓,分享古董鑒定和保護的知識。

接下來的一年裡,普查團隊又去了河南、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當地藏家和政府的熱烈歡迎。他們不僅為民間藏品做鑒定和登記,還舉辦古董保護知識講座,培訓當地的文物保護誌願者,建立了“民間藏品保護網絡”,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這天,吳賢正在河南洛陽開展普查活動,接到了電視台製片人的電話:“吳老師,好消息!咱們的係列節目在海外獲獎了,是‘國際文化傳播獎’,組委會邀請你去國外領獎,還希望你能做一場關於中國古董文化的演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賢又驚又喜,這是中國鑒寶類節目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意味著中國的古董文化得到了更多國際認可。他立刻答應下來,安排好普查團隊的工作後,飛往國外領獎。

領獎台上,吳賢穿著一身中式禮服,手裡拿著獎杯,看著台下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和媒體記者,心裡滿是自豪。“中國古董,是中華文明的縮影,每一件器物背後,都藏著我們的曆史、智慧和審美。”他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整個會場,“我們做鑒寶節目,做公益平台,不僅是為了鑒定古董的真偽,更是為了傳承這份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文化。”

演講結束後,不少國際博物館的負責人主動來找吳賢,希望能合作舉辦中國古董展,還有國外的藏家提出要加入公益平台,學習中國古董鑒定知識。吳賢一一答應,心裡暗暗下定決心,要讓中國古董文化走得更遠,影響更多人。

從國外回來後,吳賢更忙了。他不僅要繼續推進全國古董普查,還要籌備國際古董展,還要錄製係列節目的第三季,還要管理公益平台的日常運營。但他從不覺得累,因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是在為文化傳承鋪路。

這天,吳賢回到守藏齋,發現院子裡來了幾個年輕的學生,他們是來參觀的,手裡拿著《守藏故事集》,正認真地聽陳默老先生講陳守藏先生的故事。看到吳賢,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興奮地問:“吳老師,您能給我們講講元代青花梅瓶的故事嗎?我們在書上看到了,特彆感興趣!”

吳賢笑著點點頭,坐在老槐樹下,給學生們講起了那隻梅瓶背後的家族故事,講起了老人捐贈時的場景。學生們聽得入了迷,眼裡滿是向往。“吳老師,我們以後也想做文化傳承的工作,像您一樣,守護我們的古董和文化。”一個學生認真地說。

吳賢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心裡滿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剛接觸古董的時候,也是這樣充滿好奇和熱愛,而現在,他正在把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他拿出那枚“守藏”印章,遞給學生們傳閱:“這枚印章,代表著‘守護’和‘傳承’。希望你們以後不管做什麼,都能記住,我們的文化需要守護,需要傳承,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

學生們小心翼翼地傳看著印章,眼神裡滿是鄭重。陳默老先生看著這一幕,笑著對吳賢說:“你看,這就是傳承的力量。隻要有人願意接下這根接力棒,我們的文化就永遠不會消失。”

吳賢點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天空。夕陽正緩緩落下,將守藏齋的院子染成了溫暖的金色。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傳承之路,還有很長很長。未來,他還會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開始。但他不會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守護文化,傳承文脈,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漸濃,學生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守藏齋。吳賢和陳默老先生坐在老槐樹下,喝著茶,聊著天,聊著守藏齋的過去,聊著文化傳承的未來。遠處的潘家園依舊燈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而守藏齋的院子裡,隻有蟲鳴和茶香,寧靜而溫暖。

吳賢拿起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翻開最新的一頁,上麵空白著。他知道,這一頁,需要用新的故事來填滿——也許是下一次普查中發現的珍貴文物,也許是下一位捐贈藏家的感人故事,也許是年輕人們為文化傳承付出的努力。而他,會繼續用筆,用行動,用熱愛,書寫屬於守藏、屬於文化、屬於未來的新故事。

屬於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守藏齋的老槐樹葉在晚風裡輕輕晃動,吳賢合上《守藏故事集》時,指腹蹭過扉頁上“繼吾之誌”四個字,忽然想起陳默老先生白天說的話——下周要帶他去拜訪一位隱居在江南水鄉的老藏家,據說那位老人手裡藏著半卷宋代的《千裡江山圖》摹本,還保存著陳守藏先生早年與他往來的書信。

“江南水鄉多藏家,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古宅裡,說不定還藏著不少沒被發現的寶貝。”陳默當時坐在竹椅上,手裡摩挲著一枚清代的和田玉扳指,“那位老人姓蘇,早年跟著我爺爺學過鑒定,對古畫特彆有研究,這次去不僅能看摹本,還能討教些古畫鑒定的技巧。”

吳賢對這次江南之行充滿期待。這些年他鑒定過不少瓷器、青銅器,唯獨古畫接觸得少,尤其是宋代的畫作,存世量極少,鑒定難度也高。他特意提前翻出李教授推薦的《中國古畫鑒定指南》,把宋代山水畫的特征、顏料成分、裝裱工藝都梳理了一遍,還帶著公益平台收集的幾幅明清古畫殘片,準備請蘇老先生幫忙指點。

一周後,吳賢和陳默老先生坐上了前往江南的高鐵。車窗外的風景從北方的平原漸漸變成江南的水鄉,青瓦白牆倒映在河麵上,像一幅流動的水墨畫。“蘇老先生住在烏鎮的西柵,那裡有座百年老宅,是蘇家世代相傳的,裡麵藏著不少寶貝。”陳默望著窗外,語氣裡滿是懷念,“我小時候跟著爺爺去過一次,那時候蘇老先生還年輕,正拿著放大鏡研究一幅元代的山水畫,現在想來,那幅畫很可能是倪瓚的真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抵達烏鎮時已是傍晚,蘇老先生的孫子蘇明早已在碼頭等候。“陳爺爺,吳老師,一路辛苦了。”蘇明是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穿著休閒的棉麻襯衫,說話溫文爾雅,“爺爺已經在宅子裡備好茶了,就等著你們來。”

跟著蘇明穿過青石板鋪成的小巷,很快就到了蘇家老宅。宅子的大門上掛著一塊褪色的牌匾,寫著“墨香齋”三個字,門口兩側擺放著兩尊明代的石獅子,透著股古樸的氣息。走進院子,裡麵種著幾棵桂花樹,正是開花的季節,整個院子都彌漫著淡淡的桂花香。

蘇老先生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喝茶,看到吳賢和陳默進來,連忙起身迎接。老人已經八十多歲了,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手裡還拿著一本線裝的古畫冊。“陳老弟,好久不見,你還是這麼硬朗。”蘇老先生握著陳默的手,又看向吳賢,“這位就是吳賢吧?早就聽說你在做公益鑒寶,還建了平台,做得好啊!”

“蘇老先生過獎了,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這次來主要是想向您請教古畫鑒定的知識。”吳賢恭敬地說。

蘇老先生笑著點點頭,把手裡的古畫冊遞給吳賢:“這是我早年收集的宋代山水畫摹本,你先看看,咱們邊看邊聊。”

吳賢接過畫冊,小心翼翼地翻開。裡麵的摹本雖然不是真跡,卻臨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幅《溪山行旅圖》的摹本,山石的皴法、樹木的勾勒都深得範寬的精髓。“您看這山石的‘雨點皴’,摹本雖然模仿得很像,但筆觸還是少了範寬真跡的那種蒼勁有力,而且顏料的光澤也偏亮,沒有宋代顏料的溫潤感。”吳賢結合之前學的知識,說出自己的看法。

蘇老先生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不錯不錯!你年紀輕輕,對古畫還有這麼深的研究。宋代顏料用的是天然礦石,經過多年氧化,光澤會變得溫潤,而現代仿品用的是化學顏料,光澤會很刺眼,這是鑒彆古畫的關鍵之一。”

聊到興起,蘇老先生起身走進內屋,抱出一個木盒,裡麵正是那半卷《千裡江山圖》摹本。“這卷摹本是我祖父從一個老秀才手裡買的,據說是明代畫家文徵明臨摹的,你看看怎麼樣。”

吳賢和陳默湊近一看,隻見絹本上的青綠山水色彩鮮豔,江麵波光粼粼,山巒層疊起伏,雖然隻有半卷,卻依舊能看出《千裡江山圖》的磅礴氣勢。吳賢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顏料的顆粒:“這顏料用的是‘石青’和‘石綠’,是宋代常用的礦物顏料,而且絹本的老化痕跡很自然,沒有人工做舊的痕跡,確實是明代摹本無疑!”

蘇老先生滿意地點點頭:“你說得對,這卷摹本雖然不是真跡,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一直想找個合適的地方捐贈出去,讓更多人能看到。你們公益平台要是有合適的展覽,我願意把它捐了。”

吳賢大喜過望:“太好了!我們正在籌備‘中國古畫傳承展’,要是能有這卷摹本參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古畫文化!”

在烏鎮的幾天裡,吳賢跟著蘇老先生學習古畫鑒定,從顏料的辨彆、絹本的老化特征,到裝裱工藝的演變,每一項知識都讓他受益匪淺。蘇老先生還把陳守藏先生早年的書信拿出來,裡麵記錄了不少古畫鑒定的技巧和趣事,吳賢都一一拍照記錄下來,準備整理後收錄到《守藏故事集》的續集中。

離開烏鎮前,蘇老先生特意帶吳賢去了烏鎮的一家老紙坊。紙坊的主人是蘇家的世交,世代以製作宣紙為生,手裡還保留著明代的造紙工藝。“古畫的保存離不開好的宣紙,你們做文化傳承,不僅要懂鑒定,還要懂保護。”蘇老先生指著正在晾曬的宣紙,“這種宣紙用的是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才能製成,保存幾百年都不會變質。”

吳賢看著工匠們熟練地抄紙、晾曬,心裡忽然有了個想法——在公益平台上開設“傳統工藝保護專欄”,邀請紙坊、裝裱店、篆刻坊的手藝人分享傳統工藝,讓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後的製作技藝,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工藝。

回到北京後,吳賢立刻著手籌備“傳統工藝保護專欄”。他先是聯係了烏鎮的老紙坊,還有之前認識的裝裱大師、篆刻藝人,邀請他們拍攝短視頻,分享工藝細節;又在公益平台上發起“傳統工藝體驗活動”,組織藏家和學生去手工作坊參觀學習,親身體驗造紙、裝裱、篆刻的過程。

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熱烈歡迎。第一次體驗活動安排在一家清代的裝裱坊,二十多個參與者跟著裝裱大師學習“揭裱”技藝——把一幅破損的古畫小心翼翼地揭開,去除舊的背紙,再重新裝裱。“揭裱是個細活,力道輕了揭不開,重了容易把畫紙弄破,得練個三五年才能上手。”裝裱大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很多古畫因為保存不當,破損嚴重,隻有通過揭裱才能恢複原貌,這門手藝可不能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參與者中有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學得特彆認真,手裡拿著小鑷子,小心翼翼地揭著畫紙,眼裡滿是專注。“我爺爺是個藏家,家裡有不少破損的古畫,我想學會揭裱,幫爺爺把那些畫修好壞。”小姑娘的話讓吳賢很感動,他知道,傳統工藝的傳承,正是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隨著“傳統工藝保護專欄”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手藝人主動聯係公益平台,希望能加入進來。有製作古墨的匠人,有修複青銅器的師傅,還有製作傳統古琴的藝人,他們都希望通過平台,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手藝,吸引年輕人學習傳承。

吳賢趁機在公益平台上成立了“傳統工藝傳承基金”,用來資助手藝人研發新工藝、培養學徒,還聯合高校開設了“傳統工藝傳承班”,讓手藝人走進校園,為學生們授課。李教授和劉館長也大力支持,不僅為基金捐贈了資金,還為傳承班提供了教學場地和教材。

這天,吳賢正在公益平台的辦公室整理傳統工藝的資料,前台突然打來電話,說有位來自國外的華人藝術家想見他。“那位藝術家叫林墨,說是在海外做中國傳統藝術推廣,看到咱們平台的傳統工藝專欄,特意回國來交流。”

吳賢趕緊來到接待室,隻見一位穿著中式長裙的女士正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一本《守藏故事集》。“吳老師,您好!我是林墨,在法國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傳統藝術畫廊,主要推廣中國的古畫、書法和傳統工藝。”林墨起身握住吳賢的手,語氣很激動,“我在網上看到你們的公益平台和傳統工藝專欄,特彆感動,現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傳統藝術,但很多人對背後的工藝和文化了解很少,我希望能和你們合作,把中國的傳統工藝和古董文化推廣到海外。”

吳賢眼前一亮,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太好了!我們可以合作舉辦‘中國傳統工藝海外展’,把紙、墨、筆、硯的製作工藝,還有古畫裝裱、青銅器修複的過程展示給海外觀眾,再配合古董真品展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林墨點點頭:“我已經在巴黎聯係好了展覽場地,還邀請了當地的博物館和藝術院校合作,要是你們能提供展品和手藝人,咱們下個月就能開展!”

接下來的一個月,吳賢和林墨忙著籌備海外展。他們從公益平台的合作手藝人中,挑選了造紙、製墨、裝裱、篆刻四位手藝人,帶著他們的作品和工具前往巴黎;又從國家博物館借來幾件明清時期的古畫、書法和文房四寶,作為展覽的核心展品。

海外展開幕那天,巴黎的展覽大廳裡擠滿了觀眾。四位手藝人現場展示造紙、製墨、裝裱、篆刻的過程,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有位法國觀眾看著工匠製作宣紙,驚訝地說:“原來中國的紙是這樣做的,太神奇了!我之前買過一幅中國古畫,現在才知道背後還有這麼複雜的工藝。”

林墨在一旁笑著解釋:“中國的傳統藝術,不僅是作品本身,還有背後的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這些都是中華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賢則在展廳裡為觀眾講解古董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從宋代的山水畫到明代的文房四寶,每一件展品都讓觀眾聽得入迷。有位海外華人觀眾看完展覽後,激動地對吳賢說:“我在海外生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這麼全麵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謝謝你把這麼好的文化帶到海外,讓我們這些華人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文化魅力。”

海外展的成功,讓吳賢更加堅定了推廣中國傳統藝術的決心。他和林墨約定,以後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國家舉辦海外展,把中國的古董文化和傳統工藝帶到更多地方。

從巴黎回來後,吳賢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公益平台的“傳統工藝傳承班”首批學員順利畢業,其中有五位學員被國家博物館和地方博物館錄用,成為了傳統工藝修複師;還有三位學員自己開設了手工作坊,繼續傳承傳統工藝。

吳賢特意去參加了畢業儀式。看著學員們拿著畢業證書,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他想起了蘇老先生的話:“傳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他知道,自己做的這些事,就像在播撒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這天晚上,吳賢又來到守藏齋。院子裡的桂花樹又開了,香氣彌漫了整個院子。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裡拿著一本新出版的《守藏故事集》續集,裡麵收錄了蘇老先生的《千裡江山圖》摹本故事,還有傳統工藝手藝人的故事。

“你看,這就是傳承的力量。”陳默把書遞給吳賢,“我爺爺當年守護古董,是為了守護文脈;現在你做公益鑒寶、推廣傳統工藝,也是為了守護文脈。隻要有人一直在做,咱們的文化就不會斷。”

吳賢接過書,翻開第一頁,上麵印著守藏齋的照片,還有一行字:“守藏之路,永無止境;文脈傳承,生生不息。”他抬頭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像無數雙眼睛,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

他知道,屬於他的守藏之路,還有很長很長。未來,他還會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開始。但他不會停下腳步,因為他知道,守護文化,傳承文脈,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漸濃,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像一座燈塔,照亮著文化傳承的道路。而吳賢,會繼續帶著這份使命,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書寫更多屬於守藏、屬於文化、屬於未來的新故事。

屬於吳賢的鑒寶與傳承之旅,仍在繼續。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綠茶姐姐太勾人,反派甘心臣服 時光裡的了了 穿越七零,八個大佬都是我帶飛的 傅總彆虐了,少夫人已簽字離婚 拯救計劃:冥神又又又出手了 彆抬頭,天上有個大巴掌 千金NO:重生巔峰豪門 玩轉電競圈 亂世悍匪,先娶個老婆再說! 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