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3章 屍易無限(198)_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93章 屍易無限(198)(1 / 2)

吳賢抱著洛桑大師贈送的《蓮花生大師唐卡》走出北京西站,晚風帶著初秋的涼意吹在臉上,卻絲毫沒消減他心中的暖意。剛坐上出租車,公益平台的誌願者小周就發來微信:“吳老師,您走之後,有位來自浙江龍泉的師傅,帶著一窯剛燒好的青瓷來平台,說想請您幫忙看看釉色和器型,還說想和您聊聊龍泉青瓷的傳承問題。”

“龍泉青瓷?”吳賢心裡一動,龍泉青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著稱,現代龍泉青瓷的傳承和創新一直是他關注的話題。“我明天一早就回平台,你讓那位師傅先在平台休息,要是他有空,也可以參觀一下我們剛布置好的‘傳統工藝展區’,裡麵有蘇州緙絲、熱貢唐卡的展品,說不定能有交流的靈感。”

回到家,吳賢小心翼翼地將唐卡掛在書房的牆上,就著台燈的光線仔細欣賞——畫麵上的蓮花生大師端坐於蓮花座上,袈裟的紅色用朱砂調配,鮮豔卻不刺眼,周圍的祥雲用金線勾勒,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每一筆都透著洛桑大師的匠心。他想起在熱貢看到的唐卡製作過程,畫師們日複一日地研磨顏料、勾勒線條,用最樸素的堅持守護著傳統工藝,這種精神讓他深受觸動。

第二天一早,吳賢趕到公益平台,剛進門就聞到一股淡淡的窯火氣息。接待室裡,一位穿著藍色工裝的中年男子正拿著一件青瓷盤,和小周討論著什麼。“您就是吳老師吧?我叫葉誌遠,在龍泉開了家青瓷作坊。”男子站起身,手裡的青瓷盤泛著溫潤的粉青色,“這是我最近燒的一窯‘弟窯’青瓷,總覺得釉色還差了點意思,想請您幫忙看看,再聽聽您對龍泉青瓷傳承的想法。”

吳賢接過青瓷盤,入手溫潤,盤底有“葉記”的印章款,釉麵光潔,沒有明顯的氣泡和針孔。“您這盤的釉色很接近宋代龍泉‘弟窯’的粉青釉,釉層厚度均勻,燒製溫度也把控得很好,算是現代龍泉青瓷中的精品。”他用手指輕輕敲擊瓷盤,聲音清脆悅耳,“要是說不足,可能是釉色的‘溫潤感’還差點,宋代龍泉青瓷因為窯溫波動和胎釉結合的細微差異,釉色會呈現出自然的‘水波紋’,這種天然的質感,現代仿品很難完全複製。”

葉誌遠連連點頭:“吳老師說得太對了!我一直在琢磨怎麼還原宋代的釉色,試了很多種釉料配方,都達不到那種效果。現在龍泉做青瓷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門手藝,我真怕這門手藝會失傳。”

“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僅要還原古法,還要結合現代需求創新。”吳賢指著牆上的熱貢唐卡,“比如熱貢唐卡,畫師們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同時,也會創作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題材,吸引年輕人的關注。龍泉青瓷也可以試試,比如設計一些適合現代家居的器型,或者在釉色上做一些細微的創新,讓傳統工藝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

葉誌遠眼睛一亮:“您這個想法太好了!我之前總想著完全還原宋代青瓷,卻忽略了現代市場的需求。其實我兒子對青瓷設計很感興趣,學的是工業設計專業,我可以和他一起,嘗試把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傳統青瓷製作中,說不定能走出一條新的傳承之路。”

兩人越聊越投機,葉誌遠還拿出自己帶來的青瓷樣品,有碗、盤、瓶等不同器型,每一件都透著對傳統工藝的熱愛。“吳老師,要是您有空,歡迎來龍泉看看我的作坊,再參觀一下龍泉青瓷博物館,咱們一起深入聊聊青瓷的傳承和創新。”葉誌遠發出邀請,眼神裡滿是期待。

“一定!”吳賢爽快地答應,“我早就想實地看看龍泉青瓷的燒製過程,還想了解一下當地對傳統工藝的扶持政策,說不定能為公益平台的‘傳統工藝保護計劃’提供參考。”

送走葉誌遠,吳賢剛想整理桌上的青瓷樣品,手機突然響了,是李響打來的:“哥,秦嶺考古隊有重大發現!我們在之前的倉儲遺址附近,找到了一處漢代的‘冶鐵遺址’,裡麵有不少鐵渣、鐵礦石,還有幾件殘破的鐵工具,張教授說這可能是漢代蜀道棧道的‘修造工具作坊’,您快來看看!”

“太好了!”吳賢猛地站起身,“漢代冶鐵遺址對研究當時的手工業水平和棧道修造技術太重要了,我明天就過去。”

掛了電話,吳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龍泉青瓷到熱貢唐卡,從漢代遺址到宋代陶瓷,每一次接觸傳統工藝和古代文物,都讓他更深刻地理解“傳承”二字的重量。這些看似遙遠的曆史和工藝,其實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是民族的根,是文化的魂,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守護。

第二天一早,吳賢驅車再次前往秦嶺。考古現場的冶鐵遺址已經搭建好了保護棚,隊員們正小心翼翼地清理鐵渣和礦石。“吳老師,你來得正好!”張教授拿著一塊殘破的鐵斧,“這把鐵斧的形製和漢代文獻記載的‘棧道修造斧’完全一致,結合遺址裡的鐵礦石和鐵渣,我們可以確定,這裡是漢代專門為修建和維護蜀道棧道提供鐵工具的作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賢接過鐵斧,斧頭部分已經嚴重鏽蝕,但仍能看出鋒利的刃口,斧柄處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這說明當時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能打造出適合開鑿棧道的鋒利工具。你們有沒有在遺址裡發現冶鐵爐的遺跡?”

“還沒有,我們正在擴大發掘範圍,希望能找到冶鐵爐的地基。”王隊長指著遺址的東側,“根據土層分析,冶鐵爐很可能在那個方向,要是能找到,就能還原漢代的冶鐵工藝,為研究古代手工業提供重要實物證據。”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跟著考古隊一起,參與冶鐵遺址的清理工作。他們在遺址裡發現了多件鐵工具,包括斧、鑿、錘等,還有一些用於冶鐵的陶管,這些陶管應該是用來輸送風箱產生的風力,提高冶鐵爐的溫度。“這些陶管的口徑和間距都很規整,說明當時的冶鐵作坊已經有了標準化的生產流程,這在漢代是非常先進的。”吳賢拿著陶管,激動地說。

在冶鐵遺址的清理過程中,李響還發現了一枚帶有刻字的銅印,印麵呈方形,刻著“蜀道冶丞”四個字。“‘冶丞’是漢代負責冶鐵事務的官員,這枚銅印說明這個冶鐵作坊是官辦的,專門為蜀道棧道的修造服務。”張教授拿著銅印,興奮地說,“這枚印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漢代蜀道的重要性,也說明當時朝廷對蜀道的修建和維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離開秦嶺前,吳賢和考古隊約定,等冶鐵遺址的發掘工作告一段落,一起整理資料,撰寫關於漢代蜀道手工業體係的研究論文。“這次冶鐵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漢代蜀道研究的空白,讓我們對當時的交通、軍事、手工業體係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吳賢對張教授說,“以後我們還要加強合作,爭取發現更多與蜀道相關的遺址,還原更真實的漢代曆史。”

回到北京,吳賢收到了葉誌遠發來的微信,附帶一組青瓷設計圖——圖上的青瓷器型簡約現代,有馬克杯、果盤、花瓶等,釉色還是傳統的粉青釉,但器型更適合現代家居使用。“吳老師,我和兒子根據您的建議,設計了一批現代青瓷樣品,下周就能燒製出來,到時候寄給您幫忙看看!”葉誌遠的語氣裡滿是興奮。

吳賢看著設計圖,心裡滿是欣慰。他回複葉誌遠:“設計得很好!既保留了龍泉青瓷的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相信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等樣品出來,我們可以在公益平台的‘傳統工藝展區’展出,幫您推廣一下。”

接下來的幾周,吳賢一邊整理秦嶺冶鐵遺址的資料,一邊籌備公益平台的“傳統工藝保護論壇”。論壇邀請了蘇州緙絲的周阿姨、熱貢唐卡的洛桑大師、龍泉青瓷的葉誌遠,還有其他非遺傳承人和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

論壇舉辦當天,公益平台擠滿了人。周阿姨帶來了最新的緙絲作品,一幅《江南水鄉》緙絲畫,畫麵中的小橋流水、烏篷船栩栩如生;洛桑大師展示了熱貢唐卡的礦物顏料製作過程,從礦石研磨到顏料調配,每一步都細致入微;葉誌遠則帶來了剛燒製好的現代龍泉青瓷樣品,簡約的器型和溫潤的釉色吸引了眾多目光。

“傳統工藝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需要融入生活的活態文化。”吳賢在論壇上發言,“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傳統工藝的技法,還要為傳統工藝找到當代的生存土壤,讓更多人了解、喜歡、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論壇結束後,很多年輕人圍著非遺傳承人們,詢問學習傳統工藝的途徑。葉誌遠高興地說:“今天有十幾個年輕人問我怎麼學龍泉青瓷,還有人想暑假去我的作坊實習,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看著眼前熱鬨的場景,吳賢想起了麗江的和麗娟、新疆的艾力、青海的才讓,這些普通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正是傳統工藝傳承的最大動力。他知道,隻要有人願意堅守,有人願意創新,有人願意傳播,傳統工藝就不會失傳,中華文明的火種就會永遠燃燒。

這天晚上,吳賢收到了林伯謙發來的微信,附帶一張福建博物院的照片——他捐贈的宋代建窯兔毫盞被放在展廳的核心位置,旁邊的講解牌上詳細介紹了兔毫盞的曆史和流傳經曆。“吳老師,謝謝您的幫助,讓這盞兔毫盞能在博物館裡安家,讓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林伯謙在微信裡寫道,“我孫子最近對文物很感興趣,總吵著要去博物館看爺爺捐贈的兔毫盞,還說以後想當文物保護工作者,這就是最好的傳承吧。”

吳賢看著照片,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他回複林伯謙:“這就是最好的傳承!您的善舉不僅保護了文物,還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這比任何東西都珍貴。”

放下手機,吳賢走到書房,看著牆上的熱貢唐卡和桌上的龍泉青瓷樣品,心裡充滿了希望。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路,還有很長很長——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古代遺址,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因為他的努力而愛上傳統文化。但無論未來有多少挑戰,他都會帶著對文化的熱愛,堅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專業和行動,守護好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遺產,讓中華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窗外的月光灑進書房,落在唐卡和青瓷上,泛起淡淡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關於傳承與守護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還在繼續,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連接著過去,流向未來。

吳賢在書房裡整理著“傳統工藝保護論壇”的資料,月光透過窗戶灑在桌上的龍泉青瓷樣品上,那抹溫潤的粉青色在夜色中更顯雅致。他拿起葉誌遠寄來的青瓷馬克杯,杯壁輕薄卻不易變形,杯口打磨得光滑圓潤,既能滿足日常使用需求,又保留了龍泉青瓷的傳統韻味。“傳統工藝隻要找對方向,就能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他輕聲自語,心裡已經開始期待葉誌遠下次的新品。

剛把資料放進檔案櫃,手機突然震動,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打來的電話,對方希望吳賢能參與“鄉村文物守護計劃”,前往偏遠地區的鄉村,幫助當地村民鑒定家傳文物,培訓村級文物保護誌願者。“很多鄉村都有散落的老物件,村民們不知道它們的價值,有的被隨意丟棄,有的被古董商低價收購,很可惜。”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說,“我們計劃先從山西、陝西的幾個古村落開始,您要是有空,想請您擔任首席專家。”

“我非常願意!”吳賢毫不猶豫地答應,“鄉村文物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老物件都承載著當地的曆史和民俗,保護好這些文物,就是保護鄉村的文化根脈。”兩人約定下周在基金會見麵,詳細討論計劃的實施細節。

掛了電話,吳賢的目光落在書架上的《秦嶺蜀道考古報告》上,想起考古隊在冶鐵遺址的發現,心裡突然湧起一個想法——或許可以將鄉村文物保護與古代遺址保護結合起來,很多古村落就建在古代交通要道或遺址附近,村民手裡的老物件,可能就是研究古代遺址的重要線索。

第二天,吳賢帶著這個想法,來到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基金會的負責人聽後眼前一亮:“這個思路太好了!比如陝西韓城的黨家村,是明清時期的古村落,村裡保存著很多明清時期的老宅和老物件,而黨家村附近就有漢代的‘夏陽渡’遺址,是漢代黃河渡口的重要遺址,村民手裡的老物件,說不定能為研究夏陽渡的曆史提供參考。”

兩人很快確定了“鄉村文物守護計劃”的第一站——陝西韓城黨家村。基金會負責聯係當地文物局和村委會,吳賢則負責準備文物鑒定工具和培訓材料,還特意邀請了在秦嶺考古隊工作的李響一起參與,“李響有考古經驗,還懂戶外考察,能幫著記錄文物信息,培訓誌願者的野外文物識彆能力。”

李響接到邀請時,正在整理秦嶺冶鐵遺址的鐵工具資料,聽到能參與鄉村文物保護,興奮不已:“哥,我早就想看看古村落裡的老物件了!之前在秦嶺考古,總覺得文物離生活很遠,這次能走進鄉村,幫村民鑒定家傳文物,肯定特彆有意義。”

出發去黨家村的前一天,吳賢收到了麗江和麗娟發來的微信,她在微信裡說,東巴文古籍展覽在村裡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村民主動將家裡的老物件拿出來,希望能幫忙鑒定,還有幾位老人願意捐贈家傳的東巴文經書。“吳老師,您之前教我的文物保護知識,我都教給村民了,現在大家都知道要好好保護老物件,還自發成立了‘東巴文化保護小組’。”和麗娟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太好了!”吳賢回複道,“鄉村文物保護最需要的就是村民的參與,你們成立保護小組,就是最好的開始。以後要是遇到鑒定或保護方麵的問題,隨時跟我說,我們會儘力支持。”

抵達黨家村時,村口已經聚集了不少村民,手裡都捧著自家的老物件,有瓷器、銅器、玉器,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賬本和書信。村委會的院子裡,臨時搭建的鑒定點已經準備就緒,當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正在維持秩序。“吳老師,歡迎來到黨家村!”村支書握著吳賢的手,“村裡的老人們早就盼著您來了,都想知道家裡的老物件是不是寶貝,該怎麼保護。”

吳賢剛坐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就捧著一個青花瓷碗走了過來:“吳老師,您幫我看看這碗,是我太奶奶傳下來的,碗底有個‘大清乾隆年製’的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吳賢接過瓷碗,碗壁輕薄,釉麵光潔,碗底的款識是“大清乾隆年製”的六字篆書款,字體工整,“老人家,您這碗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民窯’青花瓷,雖然不是官窯,但品相完好,是不錯的家傳文物,平時要注意避免碰撞,彆用洗潔精清洗,防止破壞釉麵。”

老人聽後高興得合不攏嘴:“太好了!我一直以為這碗不值錢,沒想到還是個老物件,以後我一定好好保護,傳給孫子。”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和李響每天都在村委會為村民鑒定文物,遇到有價值的文物,就詳細記錄信息,講解保護方法;遇到普通的民俗物件,也會耐心地告訴村民它們的曆史背景和民俗價值。“這不是普通的銅鎖,是明清時期的‘暗門鎖’,鎖芯裡有機關,隻有用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是當時大戶人家常用的鎖具,很有民俗研究價值。”李響拿著一把銅鎖,給村民講解它的構造和用途,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鑒定文物的同時,吳賢還為村裡的二十多名誌願者開展了文物保護培訓,從文物識彆、日常保養,到野外文物遺址的巡查和記錄,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大家平時在村裡巡查時,要是發現有可疑人員在古宅或遺址附近徘徊,要及時聯係當地文物局;遇到有人挖掘土地時發現老物件,要提醒他們不要擅自清理,保護好現場,第一時間上報。”吳賢一邊演示文物記錄表格的填寫方法,一邊叮囑道。

培訓結束後,誌願者們還帶著吳賢和李響參觀了黨家村的古宅和附近的“夏陽渡”遺址。夏陽渡遺址位於黃河岸邊,雖然隻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但仍能看出渡口的大致輪廓。“村裡的老人們說,以前在渡口附近種地時,經常能挖到一些漢代的銅錢和陶片。”一位誌願者指著遺址旁的農田說。

吳賢蹲下身,在農田裡仔細搜尋,果然找到幾片漢代的陶片,陶片上有明顯的繩紋,是漢代陶器的典型特征。“這些陶片說明,夏陽渡在漢代確實是重要的渡口,村民手裡要是有從這裡挖到的老物件,對研究夏陽渡的曆史很有幫助。”他對誌願者們說,“以後大家在農田裡乾活時,要是發現陶片、銅錢之類的老物件,一定要好好保存,及時告訴我們。”

離開黨家村的前一天,村委會舉辦了一場“鄉村文物保護座談會”,村民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鑒定和培訓,不僅知道了家裡老物件的價值,還學會了保護方法,以後一定會好好保護村裡的文物和古宅。“我們打算在村裡建一個‘鄉村文物陳列室’,把村民願意展示的老物件集中起來,既能保護文物,又能讓年輕人了解村裡的曆史。”村支書說。

吳賢聽後非常欣慰:“鄉村文物陳列室是個好主意,我們基金會可以提供一些展櫃和保護設備,還可以幫你們設計陳列方案,讓更多人了解黨家村的曆史和文化。”

離開黨家村時,村民們都來送行,有的還特意帶來了自家種的蘋果和核桃,非要塞給吳賢和李響。“吳老師,謝謝您幫我們鑒定文物,還教我們保護知識,以後您一定要常來啊!”一位老人拉著吳賢的手,依依不舍地說。

驅車返回北京的路上,李響興奮地說:“哥,這次黨家村之行太有意義了!我沒想到鄉村裡有這麼多有價值的老物件,村民們對文物保護的熱情也這麼高。以後‘鄉村文物守護計劃’要是去其他地方,我還想跟著您一起去。”

“一定會的!”吳賢笑著說,“中國有很多像黨家村這樣的古村落,都藏著豐富的文物和曆史故事,需要我們去發現、去保護。接下來我們還會去山西的平遙古城、安徽的宏村,把鄉村文物保護的工作一直做下去。”

回到北京,吳賢剛把黨家村的文物鑒定資料整理好,就收到了葉誌遠發來的微信,他在微信裡說,新設計的龍泉青瓷茶具套裝已經燒製完成,還在杭州的茶博會上展出,吸引了很多茶商和收藏家的關注,有幾家國外的博物館還特意聯係他,想收藏他的青瓷作品。“吳老師,謝謝您的建議,讓我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向。現在龍泉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學青瓷製作,我還收了兩個徒弟,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對青瓷特彆有熱情。”


最新小说: 孕檢單當辭職信?傅總他眼紅失控 【快穿】下三濫 以最毒計謀,輔最狠女帝 重生七零:虐渣後我嫁糙漢贏麻了 我的溫柔堂嫂 神豪返現,天驕們各個跪求我寵 說好攻略恐怖片,神秘複蘇什麼鬼 春潮裡 重回78:從救下妻女開始逆轉人生 帶著土著種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