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的“舟行齋”開在老城區的巷子裡,木質門楣上掛著塊褪色的匾額,是他爺爺傳下來的。下午兩點,他準時坐在櫃台後的紅木桌前,打開手機支架,屏幕上“林舟說古玩”的直播間瞬間湧進幾百人——大多是常來的老粉,還有些剛刷到的新手,彈幕裡很快飄起“林哥今天講啥”“求看老瓷器”的留言。
“先跟大家打個招呼,”林舟笑著調整鏡頭,露出桌上的放大鏡和強光手電,“今天咱們從‘最容易打眼的民國瓷’說起,正好昨天有個網友發來張青花碗的照片,咱們一起看看是真民國還是新仿的。”
他點開粉絲群裡的照片,屏幕上立刻出現一隻青花碗:碗身畫著纏枝蓮紋,底款是“大清乾隆年製”,釉麵泛著亮閃閃的光澤。“各位先看這釉麵,”林舟用手指著屏幕,“民國仿乾隆的青花碗很常見,但仿品有個通病——釉麵太亮,是‘賊光’。老瓷的釉麵是溫潤的,像一層包漿,摸上去雖然隔著屏幕)能感覺到細膩的質感,而仿品的釉麵是化學藥劑做舊的,反光特彆刺眼,尤其是在強光下,會泛出藍盈盈的光。”
彈幕裡立刻有人問:“林哥,怎麼區分賊光和包漿啊?我上次買了個瓷瓶,人家說是老的,現在看可能是仿的。”
“教大家個簡單方法,”林舟拿起桌上一隻真民國青花盤,對著鏡頭展示,“用手摸老瓷的釉麵,會有輕微的澀感,像摸磨砂玻璃;仿品的釉麵是滑溜溜的,甚至有點粘手。再看紋路,老瓷的纏枝蓮紋是手工畫的,線條有粗細變化,比如這朵蓮瓣,邊緣會有輕微的暈散;仿品是機器印的,線條特彆規整,沒有靈氣。”
正說著,店門被推開,風鈴叮當作響。進來個穿校服的小姑娘,手裡攥著個布包,怯生生地問:“叔叔,能幫我看看這個鐲子嗎?是奶奶留給我的,同學說可能是假的。”
林舟讓她坐在櫃台前,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打開布包,裡麵是隻淡綠色的玉鐲,鐲身有幾縷白色的棉絮,還有一道細細的綹裂。“各位看這隻鐲子,”林舟把手機鏡頭轉向玉鐲,“先判斷是不是和田玉。用手電筒打光他拿起桌上的手電對著鐲子演示),和田玉的透光性是‘半透’,能看到裡麵的棉絮和紋理,而玻璃仿品是全透的,裡麵沒有天然紋理。再看這道綹裂,老玉的綹裂裡會有自然的沁色,是慢慢滲進去的,而新仿的綹裂是用染料染的,顏色會浮在表麵。”
他又用放大鏡湊近鐲子:“你們看鐲身的‘汗毛孔’——和田玉籽料表麵會有細小的凹坑,像人的汗毛孔,這是天然形成的,仿品做不出來。這隻鐲子是和田玉青海料的,民國時期的工藝,雖然有綹裂,但顏色均勻,市場價大概在三千左右,不是假的,小姑娘可以放心戴。”
小姑娘眼睛一亮,連連道謝:“謝謝叔叔!我就知道奶奶不會騙我!”彈幕裡也刷起“林哥厲害”“學到了汗毛孔”的留言,還有人發私信求鑒定自家的老物件。
林舟送走小姑娘,喝了口熱茶,繼續直播:“剛才看了玉鐲,咱們再回到民國瓷。有個叫‘老張’的網友發來張照片,是隻民國粉彩仕女圖盤,咱們一起分析分析。”他點開照片,盤子上畫著兩個仕女,背景是庭院,色彩鮮豔,底款是“居仁堂製”。
“‘居仁堂製’是民國時期的官窯款,專門為袁世凱政府燒製的,真品很少見,仿品特彆多。”林舟指著仕女的臉,“真品的仕女臉是‘鵝蛋臉’,膚色是淡淡的粉色,用的是‘淡彩’;仿品的仕女臉是‘圓臉’,膚色特彆白,像塗了一層粉,顏色很濃,這是因為仿品用的是現代顏料,和民國時期的礦物顏料不一樣。再看底款,真品的‘居仁堂製’四個字是楷書,筆畫有力,‘仁’字的橫畫是‘左低右高’;仿品的字是印刷體,筆畫很細,沒有力度。”
彈幕裡的“老張”立刻回複:“林哥,我這盤是不是假的啊?花了八千買的,心疼死了!”
“大概率是仿品,”林舟勸道,“不過也彆太難過,玩古玩哪有不打眼的。下次買之前先拍照片發群裡,咱們一起看看,彆著急下手。”
直播到四點,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老周是他在古玩市場認識的朋友,專門跑鄉下收貨,微信內容很簡單:“李村有個老物件,銅爐,主人要價五千,速來。”
“各位,有個線下收貨的機會,咱們一起去看看,現場教大家怎麼鑒定老銅爐。”林舟拿起背包,把放大鏡、手電和磁鐵裝進去,“李村離這不遠,開車半小時,咱們路上接著聊銅爐的鑒彆技巧。”
他一邊開車一邊直播,鏡頭對著窗外的田野,“老銅爐的鑒彆,首先看包漿。老銅爐的包漿是‘傳世包漿’,顏色是深褐色或暗紅色,摸上去溫潤,而仿品的包漿是用醬油或醋泡出來的,顏色不均勻,會發黏。再看款識,清代的銅爐款識大多是篆書,比如‘宣德年製’,而民國的款識是楷書,字體比較隨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半小時後,林舟到了李村,老周已經在村口等著了,旁邊站著個拄著拐杖的老人,是銅爐的主人李大爺。“林老弟,快看看,就在屋裡。”老周領著他們進了屋,屋裡的八仙桌上放著個銅爐,高約十厘米,口徑十五厘米,表麵是深褐色的包漿,爐身刻著雲紋,底款是“康熙年製”。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銅爐,對著手機鏡頭:“各位先看重量,老銅爐的銅質密,分量重,這隻爐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不是空心的仿品。再看包漿,用手指輕輕擦一下鏡頭湊近),沒有掉色,也不黏手,是自然形成的傳世包漿。爐身的雲紋是手工雕刻的,線條有粗細變化,邊緣有輕微的磨損,這是常年使用造成的,仿品的雕刻是機器做的,線條特彆規整,沒有磨損痕跡。”
他又用磁鐵吸了吸爐底:“老銅爐是純銅的,磁鐵吸不上,而仿品會摻鐵屑,磁鐵一吸就會粘住。你們看,這磁鐵沒反應,說明是純銅的。再看底款,‘康熙年製’是篆書,筆畫有力,‘熙’字的‘臣’字旁最後一筆是‘豎提’,這是清代康熙款的典型特征,不是民國仿的。”
李大爺坐在一旁,聽著林舟的講解,點點頭:“這爐是我爺爺傳下來的,之前有個販子來,說隻值一千,我沒賣。林老師,你說這爐能值多少錢?”
“五千塊很值,”林舟說,“這是清代康熙時期的仿宣德爐,雖然不是真宣德,但也是老物件,市場價值大概在一萬左右。您要是想賣,我可以幫您聯係靠譜的買家,或者自己留著收藏,老銅爐越放越值錢。”
李大爺笑著說:“我也不想賣,就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聽你這麼說,我就放心了,以後留給孫子當念想。”
彈幕裡刷起“林哥又撿漏了?”“李大爺運氣好”的留言,還有人問怎麼保養老銅爐。“老銅爐的保養很簡單,”林舟對著鏡頭,“彆用洗潔精或肥皂洗,用軟布蘸溫水擦就行,擦完後晾乾,避免受潮。平時可以用手盤玩,手上的油脂能讓包漿更亮,但彆用汗手盤,汗裡有鹽分,會腐蝕銅器。”
從李村回來,林舟剛到店裡,就有人敲門。進來個中年男人,手裡拿著個錦盒,說是家傳的和田玉牌,想讓他幫忙看看。林舟打開錦盒,裡麵是塊方形玉牌,上麵刻著“福祿壽”三星,玉質白潤,邊緣有輕微的磨損。
“各位看這玉牌,”林舟把玉牌對著鏡頭,“先看玉質,是和田玉籽料的,白度是‘羊脂白’,用手電打光,裡麵沒有棉絮,特彆乾淨。再看雕刻工藝,是清代的‘透雕’,三星的衣服褶皺雕刻得很細膩,線條流暢,沒有斷筆,這是老工的特征。邊緣的磨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故意做舊的,因為老物件常年佩戴,邊緣會和衣服摩擦,形成‘圓角’,而仿品的邊緣是‘直角’,很鋒利。”
男人問:“林老師,這玉牌能值多少錢?我想給兒子當婚戒的錢,不知道夠不夠。”
“這玉牌是清代中期的,玉質好,工藝精,市場價值大概在十萬左右,”林舟說,“夠買個不錯的婚戒了,不過這麼好的老物件,要是能留著傳承下去,更有意義。”
男人猶豫了一下,點點頭:“我再想想,畢竟是爺爺傳下來的,賣了有點可惜。謝謝林老師,不然我可能就低價賣了。”
送走男人,林舟看了看時間,已經六點了,彈幕裡還有人在問鑒定技巧,有人發私信求看自家的老鐘表。“今天直播差不多到這了,”林舟對著鏡頭,“明天咱們講老鐘表的鑒彆,有個網友家裡有個民國座鐘,說是德國進口的,咱們一起看看是不是真的。記得點讚關注,明天下午兩點,咱們不見不散!”
他關掉直播,坐在櫃台前,看著桌上的銅爐和玉牌照片,心裡滿是成就感。玩古玩這麼多年,他最開心的不是撿漏賺錢,而是幫彆人鑒彆老物件,講清楚背後的曆史和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玩的魅力,珍惜家裡的傳家寶。
第二天一早,林舟接到老周的電話,說鄰村有個老人,家裡有個老瓷器,據說是明代的青花瓷,想讓他幫忙看看。“正好明天直播講老鐘表,今天先去看看青花瓷,”林舟收拾好工具,對著手機鏡頭說,“各位,臨時加個線下收貨,咱們去看看明代青花瓷是不是真的,路上接著聊明代瓷的特征。”
他開車往鄰村走,鏡頭對著前方的路,“明代青花瓷分幾個時期,永樂、宣德、成化、嘉靖,每個時期的特征不一樣。永樂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料,發色濃豔,有‘鐵鏽斑’;宣德青花的‘鐵鏽斑’更明顯,釉麵有‘橘皮紋’;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料,發色淡雅,像‘淡藍色’;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料’,發色發紫,像‘紫羅蘭’。”
到了鄰村,老人家裡很簡陋,牆上掛著幾張老照片,桌上放著個青花瓷碗,碗身畫著魚藻紋,底款是“大明宣德年製”。林舟拿起碗,仔細看了看,“各位,這碗的青花發色有鐵鏽斑,釉麵有橘皮紋,看起來像宣德青花,但有個問題——碗身的魚藻紋是‘現代畫法’。宣德時期的魚藻紋,魚的眼睛是‘小圓點’,而這碗的魚眼睛是‘橢圓形’,是現代仿品的特征。再看底款,‘宣德年製’的‘德’字沒有中間的一橫,這是對的,但字體是‘宋體’,宣德時期的字體是‘楷書’,不是宋體,所以這碗是現代仿品,值不了多少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人歎了口氣:“之前有人說能值幾萬,我還以為是真的。謝謝你啊,林老師,不然我就被騙了。”
“沒事,”林舟安慰道,“玩古玩最重要的是開心,彆太在意值多少錢。以後有老物件,先找懂行的人看看,彆輕易相信販子的話。”
從老人家裡出來,林舟收到網友“小李”的私信,說家裡有個民國座鐘,想讓他明天直播時鑒定。“各位,明天的直播有素材了,”林舟對著鏡頭,“小李說座鐘是德國進口的,上麵有‘西門子’的標誌,咱們一起看看是不是真民國的,順便教大家怎麼鑒定老鐘表。”
他開車回店,路上還在直播,回答網友的問題,比如“老瓷器怎麼保養”“老銅爐怎麼盤玩”“和田玉怎麼區分籽料和山料”。回到店裡,他整理好今天的收獲,把明代青花瓷碗的照片發到粉絲群,提醒大家注意仿品的特征,又準備好明天鑒定老鐘表的工具——放大鏡、遊標卡尺、手電筒,還有一本《民國鐘表圖鑒》。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說有個收藏家手裡有批民國時期的老郵票,想讓他幫忙看看真偽。“正好下周可以講老郵票,”林舟回複,“咱們一起去看看,現場教大家怎麼鑒定老郵票。”
他看著窗外的夜色,心裡滿是期待。玩古玩的樂趣,不僅在於遇到珍貴的老物件,更在於把鑒彆知識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少走彎路,珍惜身邊的文化遺產。明天的老鐘表鑒定,下周的老郵票鑒彆,還有更多未知的老物件在等著他——這就是林舟的日常,平凡卻充實,在鑒寶和科普中,傳承著古玩背後的曆史和文化。
第二天下午兩點,林舟準時打開直播,桌上已經擺好了那隻等待鑒定的民國西門子座鐘——是網友“小李”一早送過來的,黃銅底座,玻璃罩有些磨損,鐘麵上的羅馬數字還清晰,指針停在三點十分的位置。
“各位看這隻座鐘,”林舟把手機鏡頭對準座鐘,調整到最佳角度,“首先判斷是不是民國時期的德國西門子產品。先看底座的品牌標誌,”他用放大鏡湊近底座側麵,“這裡有個小小的‘sieens’鋼印,字體是民國時期的‘花體字’,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鋼印邊緣有輕微的氧化痕跡,這是老物件的特征。如果是現代仿品,鋼印字體是印刷體,邊緣很光滑,沒有氧化。”
他又打開座鐘的後蓋,露出裡麵的黃銅機芯,齒輪上還殘留著淡淡的機油痕跡:“再看機芯,民國西門子座鐘的機芯是‘黃銅手工打磨’的,齒輪邊緣有細微的手工痕跡,比如這個齒輪的齒尖,不是完全規整的;現代仿品的機芯是機器壓製的,齒輪邊緣特彆光滑,甚至能看到機器加工的紋路。另外,老機芯裡的機油是‘礦物油’,時間長了會變成淡黃色,有淡淡的煤油味;仿品用的是‘合成機油’,顏色很淡,沒有味道。”
彈幕裡立刻熱鬨起來,小李在評論區留言:“林哥,這鐘是我爺爺當年在上海買的,說花了半個月工資,現在還能走嗎?”
“能不能走得看機芯有沒有損壞,”林舟用小鑷子輕輕撥動齒輪,“齒輪能靈活轉動,沒有卡頓,應該沒問題。不過得清理一下機油,加新的礦物油,不然時間長了會磨損齒輪。我教大家怎麼保養老座鐘:第一,彆放在潮濕的地方,機芯容易生鏽;第二,每月上一次發條,彆上太滿,上到八成即可;第三,玻璃罩要定期擦,用軟布蘸溫水,彆用清潔劑,會腐蝕玻璃。”
正說著,店門被推開,老周領著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走進來,手裡抱著個牛皮紙文件夾。“林老弟,這是張老師,專門收藏民國郵票的,聽說你懂郵票鑒定,想讓你幫忙看看這批票。”
張老師打開文件夾,裡麵是一遝用塑料護郵袋裝好的郵票,有“孫中山像”“帆船票”,還有幾張紅色的“印花稅票”。“各位,咱們正好聊聊民國郵票的鑒彆,”林舟把手機鏡頭轉向郵票,“先看最常見的‘帆船票’,民國元年發行的,真品的紙張是‘道林紙’,顏色偏黃,透光看能看到細小的纖維;仿品用的是現代複印紙,顏色很白,纖維很細。再看印刷工藝,真品是‘凸版印刷’,用手摸郵票上的文字,會有輕微的凸起感;仿品是平版印刷,摸上去是平的,沒有凸起。”
他拿起一張“孫中山像”郵票,用放大鏡仔細看:“你們看郵票的‘齒孔’,民國郵票的齒孔是手工打的,孔徑不均勻,有的地方齒孔會有輕微的粘連;現代仿品是機器打的,齒孔特彆規整,孔徑大小一致。這張‘孫中山像’是真品,民國三年發行的,保存完好,市場價大概在五百左右。”
張老師點點頭,又拿出一張紅色的印花稅票:“林老師,這張票我拿不準,有人說是民國的,有人說是現代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