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七點,林舟的鬨鐘還沒響,老周的電話就打了過來:“林老弟,快起!銅壺交流會人多,去晚了好東西都被挑走了!”林舟揉了揉眼睛,迅速洗漱完畢,把提前準備好的銅器除鏽劑、軟毛刷、放大鏡塞進背包,還特意帶上了一塊小銅鏡——老銅器鑒彆常用,能通過反光看鑄造痕跡。
打開直播,鏡頭對準背包裡的工具,直播間裡已經湧進兩千多網友,彈幕裡滿是“林哥早”“今天看銅壺”的留言。“各位,今天去郊區古玩市場的老銅壺交流會,路上先跟大家講銅壺的核心工藝——失蠟法和翻砂法。”林舟一邊往樓下走,一邊對著鏡頭講解,“失蠟法是清代高端銅壺常用的,先做蠟模,再裹泥燒製,蠟化後留下泥模,往裡麵澆銅水,出來的銅壺沒有分型線,表麵光滑;翻砂法是民國常用的,用沙子做模,分上下兩部分,澆鑄後會有一條分型線,需要後期打磨,但痕跡還在,這是區分清代和民國銅壺的關鍵。”
彈幕裡有人問:“林哥,怎麼看分型線啊?我家有個老銅壺,不知道是哪年的。”
“找銅壺的底部或側麵,”林舟拿出手機,翻開提前存的分型線照片,“翻砂法的分型線是一條細小的凸起,有的會打磨掉,但仔細看能看到痕跡;失蠟法沒有這條線,表麵是整體鑄造的,沒有拚接感。另外,失蠟法的銅壺紋飾更精細,比如龍紋、鳳紋,鱗片清晰,翻砂法的紋飾相對粗糙,細節模糊。”
四十分鐘後,林舟和老周在古玩市場門口彙合。市場裡已經擠滿了人,臨時搭建的攤位上擺著各式銅器:圓腹的銅壺、三足的銅爐、帶耳的銅鍋,還有小巧的銅墨盒。林舟剛走進去,就被一個擺在角落的銅壺吸引了——壺身是扁圓形的,刻著纏枝蓮紋,壺嘴彎曲如鶴頸,壺把是弧形的,握在手裡很舒服。
攤主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姓趙,正坐在小馬紮上抽煙,看到林舟盯著銅壺,笑著說:“小夥子,懂行啊?這是我爺爺當年用的煮茶銅壺,民國二十年的,翻砂法做的,要價兩千五。”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銅壺對著鏡頭:“各位看這壺的工藝——首先找分型線,”他指著壺底側麵,“這裡有一條細小的凸起,是翻砂法的分型線,打磨過但痕跡還在,符合民國特征。再看紋飾,纏枝蓮紋是手工鏨刻的,不是鑄造的,因為鑄造的紋飾邊緣會有毛刺,鏨刻的邊緣光滑,這是民國銅壺的常見工藝。壺嘴是‘鶴頸嘴’,弧度自然,沒有變形,說明保存得很好。”
他又用手掂了掂重量:“民國銅壺常用‘黃銅’,比清代的‘紫銅’輕,這壺拿在手裡的重量符合黃銅特征,再看包漿,是‘傳世包漿’,顏色是深褐色,不是做舊的黑色,用軟布擦一下輕輕擦拭),能看到包漿很溫潤,沒有掉色,是真品。”
“老人家,這壺有個小瑕疵,”林舟指著壺蓋,“壺蓋的邊緣有點變形,蓋不嚴實,影響使用。我給您兩千,您看行不?”
趙大爺愣了一下,隨即點頭:“行!小夥子實在,就按你說的價!這壺放我這也沒人用,給你正好能派上用場。”
彈幕裡刷起“林哥砍價成功”“學到了分型線”,還有網友發私信:“林哥,我家的銅壺有綠鏽,怎麼清理啊?”
“綠鏽分兩種,”林舟對著鏡頭講解,“一種是‘無害鏽’,是銅氧化形成的堿式碳酸銅,顏色是淡綠色,用軟毛刷蘸清水輕輕刷就能掉;另一種是‘有害鏽’,是氯化銅,顏色是深綠色,會腐蝕銅器,需要用除鏽劑,比如我帶的這種拿出除鏽劑),噴在鏽跡上,等兩分鐘用軟布擦,彆用硬刷子,會劃傷銅器。”
剛收好銅壺,老周就拉著林舟往另一個攤位走:“林老弟,快來看!這有個清代的失蠟法銅壺,攤主開價八千,你幫我看看值不值。”
攤位上的銅壺比剛才那隻更精致,壺身刻著龍紋,壺底有“大清乾隆年製”的款識,攤主是個穿夾克的男人,正拿著放大鏡給圍觀的人看:“這是乾隆年間的失蠟法銅壺,你看這龍紋,鱗片多清晰,沒有分型線,絕對是真品!”
林舟接過銅壺,仔細看了看:“各位看這壺的龍紋,確實精細,但有個問題——龍紋的風格是‘民國仿乾隆’的,乾隆時期的龍紋更凶猛,龍角是‘鹿角形’,這壺的龍角是‘牛角形’,是民國的風格。再看款識,‘大清乾隆年製’是電腦刻的,字體邊緣特彆光滑,沒有手工刻的刀痕,是現代仿品。還有包漿,是用化學藥劑做的,顏色發黑,一擦就掉用軟布擦了擦),你們看,布上有黑色痕跡,這是假包漿的特征。”
攤主臉色一變,還想辯解:“你懂不懂啊?這就是清代的!”
“我做鑒寶直播這麼多年,不會看走眼,”林舟拿出手機,翻開清代乾隆銅壺的照片,“你看真品的龍角、款識,和你這壺完全不一樣。要是想賣真東西,就拿出誠意,彆用仿品糊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圍觀的人紛紛點頭,攤主見狀,悻悻地收起銅壺。老周鬆了口氣:“幸好有你,不然我差點就上當了!”彈幕裡也刷起“林哥厲害”“識破仿品”的留言,還有網友發私信說要跟著林舟學鑒寶。
交流會逛到中午,林舟收獲了三件真品:民國翻砂法銅壺兩千塊)、清代銅爐一千五,三足,失蠟法,包漿溫潤)、民國銅墨盒八百塊,刻著“難得糊塗”,手工鏨刻)。老周也收了一隻民國銅勺五百塊,工藝簡單但實用)。
在市場角落的小吃攤吃午飯時,一個穿碎花裙的阿姨走過來,手裡拿著一個布包,猶豫了半天,終於開口:“小夥子,能幫我看看這銅壺嗎?是我老伴傳的,有人說值幾萬,也有人說不值錢,我心裡沒底。”
林舟接過布包,打開一看,是隻小巧的銅壺,壺身刻著“壽”字,壺底有“同順興”的款識。“阿姨,這是民國時期的‘迷你銅壺’,專門用來煮茶的,”林舟對著鏡頭,“‘同順興’是民國時期的小銅器鋪,款識是手工刻的,‘壽’字是淺刻,適合日常使用,不容易磨損。銅壺是黃銅的,含銅量90左右,包漿是自然形成的,沒有做舊,是真品。不過因為尺寸小,工藝簡單,市場價大概在一千左右,沒有幾萬那麼貴。”
阿姨鬆了口氣:“謝謝小夥子!我就說哪有那麼值錢,都是彆人騙我的。這壺我留著自己用,煮茶挺好的。”
下午回到店裡,林舟打開直播,把今天收的銅器一一展示給網友:“這隻清代銅爐是失蠟法做的,三足鼎立,爐身刻著雲紋,沒有分型線,表麵光滑,包漿是深褐色,市場價兩千五左右,一千五拿下,算是個小漏。民國銅墨盒刻著‘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名言,字體是行書,手工鏨刻,沒有斷筆,市場價一千左右,八百塊很值。”
他又拿起那隻民國銅壺,現場演示煮茶:“老銅壺煮茶有講究,先用清水煮一遍,去掉灰塵和異味,再用茶葉煮一遍,養養壺,以後煮茶會更香。注意彆用大火,銅壺導熱快,大火容易燒變形;煮完茶要及時清理,用軟布擦乾,避免積水生鏽。”
直播到四點,林舟收到網友“小張”的私信,說家裡有個老銅熨鬥,想讓他幫忙鑒定,明天帶過來。林舟回複:“沒問題,明天下午兩點過來,記得彆磕碰,老銅器脆,容易壞。”
晚上,林舟把今天收的銅器一一清理乾淨,用軟布擦出包漿的光澤,擺在博古架上,和之前的銀器、古籍放在一起,整個架子瞬間滿了幾分。他看著這些老物件,心裡滿是成就感——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鑒定都能幫到彆人,還能把知識分享出去,這就是他做鑒寶直播的意義。
第二天下午兩點,小張準時來到店裡,手裡抱著一個布包,裡麵是隻老式銅熨鬥,熨鬥底部有“上海製造”的款識,手柄是木質的,已經有些磨損。“林哥,這熨鬥是我奶奶當年用的,說是民國時期的,您幫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過熨鬥,對著鏡頭:“各位看這隻銅熨鬥,首先看材質,是黃銅的,底部有‘上海製造’的款識,是民國時期上海的銅器廠生產的,款識是機器壓的,不是手工刻的,因為民國時期的民用銅器大多是機器壓款,成本低。再看手柄,是老紅木的,木質堅硬,有包漿,不是現代的軟木,這是民國民用銅器的常見配置。”
他又看了看熨鬥的底部:“底部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比如細小的劃痕,是熨衣服時留下的,不是故意做舊的;銅器的包漿是自然形成的,顏色是深褐色,沒有化學藥劑的味道,是真品。民國銅熨鬥市場價大概在八百左右,小張可以留著做紀念,很有時代感。”
小張高興地說:“謝謝林哥!我就知道奶奶的東西是真的,以後我要傳給我女兒,讓她知道奶奶當年是怎麼熨衣服的。”
送走小張,林舟剛想歇會兒,老周的微信就發了過來:“林老弟,下周有個老錫器交流會,在鄰市的老街區,有錫壺、錫盤、錫茶罐,據說還有清代的錫製文房用品,咱們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內容定了!”林舟對著鏡頭說,“咱們去看老錫器,教大家怎麼鑒彆錫器的年代和真假,比如清代錫器的‘點銅’工藝、民國錫器的‘包錫’工藝,還會講錫器的保養,比如怎麼防止氧化、怎麼修複小劃痕。記得下周周六上午九點準時來,咱們不見不散!”
關掉直播,林舟拿出《中國古代銅器圖鑒》,翻到錫器的章節,開始做功課。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會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不僅要自己鑒彆準確,還要把知識講給網友聽,讓更多人了解老錫器的魅力。窗外的夕陽透過玻璃灑在博古架上,給那些老銅器、銀器鍍上一層溫暖的金光,林舟看著它們,心裡滿是期待——下周的老錫器交流會,又會有新的故事在等著他,而他,會帶著這份熱愛,繼續在鑒寶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六清晨六點半,林舟的背包裡已經裝好了鑒寶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鏡、強光手電,還多了兩塊錫片樣本:一塊是清代純錫的,一塊是民國摻鉛的,專門用來對比鑒彆。他對著鏡子最後檢查了一遍,確認沒落下東西,才拿起手機打開直播。
“各位早,今天去鄰市老街區的老錫器交流會,咱們重點聊錫器的鑒彆。”鏡頭裡,林舟晃了晃手裡的錫片,“先講錫器的核心特點:純錫軟,用指甲能劃出痕跡,摻鉛的錫器硬,劃不動;純錫聲音悶,敲一下是‘噗噗’聲,摻鉛的脆,是‘叮叮’聲。還有工藝,清代常用‘點銅’,在錫器關鍵部位比如壺嘴、壺把)鑲一小塊銅,既加固又好看;民國多‘包錫’,在鐵器或木器外麵包一層薄錫,成本低,大家一會兒要注意區分。”
彈幕裡立刻有人提問:“林哥,我家有個錫壺,放久了表麵發灰,是壞了嗎?”
“那是錫器的‘氧化層’,正常現象,”林舟笑著解釋,“純錫在空氣中會慢慢形成一層灰色的氧化膜,能保護裡麵的錫不繼續氧化,不是壞了。要是想恢複光澤,用軟布蘸溫水擦就行,彆用砂紙磨,會把氧化膜擦掉,反而容易生鏽。”
四十分鐘後,林舟和老周在老街區的入口彙合。這條街保留著民國時期的石板路,兩側的店鋪大多是木質門臉,“老錫器交流會”的紅色橫幅掛在街中間的老槐樹上,攤主們已經支起攤子,錫器在晨光裡泛著溫潤的灰白色。
林舟剛走幾步,就被一個賣錫壺的攤位吸引。攤主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姓孫,麵前擺著五六隻錫壺,最顯眼的是一隻扁圓形的,壺身上刻著“漁樵耕讀”圖案,壺嘴和壺把鑲著黃銅,看起來很精致。
“大爺,這壺能看看嗎?”林舟蹲下來,戴上手套小心拿起。
孫大爺點點頭:“這是我父親當年在北平做買賣時買的,民國十五年的‘點銅錫壺’,純錫的,你放心看。”
林舟把壺對著直播鏡頭:“各位看這壺的工藝——壺嘴和壺把鑲的是黃銅,不是純銅,這是民國點銅錫器的特點,清代點銅用純銅,顏色更亮。再看‘漁樵耕讀’的刻紋,是手工鏨刻的,線條有粗細變化,比如漁翁的魚竿,末端細、中間粗,有立體感;仿品是機器刻的,線條均勻,沒有靈氣。”
他用指甲輕輕劃了劃壺身:“能劃出淺痕,是純錫的,不含鉛。再敲一下聽聲音輕輕敲擊壺身),‘噗噗’聲,沒有脆響,說明純度高。這壺保存得很好,沒有變形,就是壺蓋的邊緣有點氧化,不影響使用,市場價大概在兩千五左右。”
孫大爺眼睛一亮:“小夥子,你真懂行!之前有個販子來,說這壺隻值八百,我沒賣。你要是想要,兩千二就行,給我留個吃飯錢就行。”
“成交!”林舟爽快地付錢,“這壺我回去好好保養,以後直播時給大家演示怎麼用錫壺煮茶。”
彈幕裡刷起“林哥又撿漏了”“孫大爺遇到懂行的了”,還有網友問:“林哥,錫壺煮茶有什麼好處啊?”
“錫壺煮茶保溫性好,而且純錫沒有異味,不會影響茶的口感,”林舟解釋,“不過要注意,彆用錫壺煮太燙的水,高溫會讓錫變軟,容易變形。煮完茶要及時倒出來,彆讓水在壺裡放太久,會加速氧化。”
老周在旁邊拽了拽林舟的胳膊:“快來看這個!”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個攤位,桌上擺著一隻錫盤,盤中間刻著“福壽雙全”,邊緣有一圈回紋,看起來很厚重。
攤主是個中年男人,見他們過來,連忙介紹:“這是清代的‘全錫盤’,純錫的,用來裝點心的,要價一千八。”
林舟拿起錫盤,翻過來查看底部:“各位看盤底,有個‘王記錫鋪’的款識,這是清代中期的錫器鋪,款識是手工刻的,‘王’字的豎畫有點歪,是老刻工的特點。再看厚度,全錫盤比包錫盤厚,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包錫盤薄,一掂就知道。”
他又用磁鐵吸了吸盤底:“純錫不吸磁,你們看,磁鐵沒反應,說明沒摻鉛。不過這盤邊緣有個小凹陷,影響品相,我給您一千五,您看行不?”
攤主猶豫了一下,點頭同意:“行!看你們是懂行的,就按你說的價。”
就在這時,一陣爭執聲傳來。林舟抬頭一看,是個穿夾克的男人正在和一位老奶奶爭吵:“老人家,這錫茶罐就是個破玩意兒,五百塊不少了,你彆不識抬舉!”
老奶奶手裡攥著個小錫罐,氣得渾身發抖:“這是我老伴的爺爺傳下來的,是清代的文房錫罐,怎麼可能隻值五百?”
林舟走過去,接過錫罐一看,罐身刻著“墨香”二字,罐蓋是圓形的,上麵有個小小的銅扣,看起來很精致。“各位看這罐,”他對著鏡頭,“是清代文人用的‘錫製墨罐’,專門裝墨錠的。罐身的‘墨香’二字是篆書,是清代中期的字體風格;銅扣是‘紫銅’的,氧化後變成暗紅色,不是民國的黃銅;罐底有‘同順錫鋪’的款識,這是清代有名的錫器鋪,專做文房用品,市場價至少在三千以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男人臉色一變:“你誰啊?憑什麼說值三千?”
“我是做鑒寶科普的,”林舟拿出手機,翻開清代錫製墨罐的資料,“你看,同款墨罐在2020年的拍賣會上拍了三千五,五百塊連零頭都不夠。你要是真心想買,就給個合理價,要是想坑老人家,就彆在這丟人現眼。”
周圍的攤主和買家也紛紛指責男人,男人見狀,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著林舟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小夥子!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騙了。這罐我想捐給市博物館,讓更多人看看老祖宗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