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雕花窗欞,在禦書房的地磚上投下細碎的光斑。
葉明揉了揉酸脹的眼睛,將最後一本奏折歸類放好。
三天三夜沒合眼,案幾上的濃茶已經續了七次,舌尖隻剩下苦澀的滋味。
"表弟,再堅持會兒。"李君澤從堆積如山的文書中抬起頭,眼下掛著濃重的青黑色,"把吏部和戶部的人選定下來,就能歇息了。"
葉明點點頭,將兩枚白玉棋子推到沙盤上的關鍵位置:"吏部非杜衡莫屬,他剛正不阿,又是太子妃的叔父,足以服眾。戶部...我推薦趙懷瑾,此人在江南賑災時表現卓著,而且與世家無涉。"
李君澤用金絲楠木製成的"尚書"令牌壓在那兩枚棋子上,又拈起一枚黑棋放在兵部位置:"兵部你兼著,我沒意見。但工部和刑部..."
他歎了口氣,"世家勢力盤根錯節,不是換個人就能解決的。"
葉明正要接話,外麵傳來三聲輕叩。
一個小太監躬身進來:"殿下,鄭尚書求見。"
李君澤與葉明交換了一個眼神。
工部尚書鄭鐸,範陽盧氏的姻親,雖未參與叛亂,但思想保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宣。"李君澤整了整衣冠,瞬間恢複了太子威儀。
鄭鐸進來時,目光先在沙盤上停留了一瞬,隨即恭敬行禮。
他年約五旬,麵容清臒,一襲紫袍纖塵不染,連胡須都修剪得一絲不苟。
"老臣冒昧打擾,實有要事。"鄭鐸聲音平穩,"工部清點盧府資產,發現大量與胡人往來密信,其中提及...提及朝中另有同謀。"
他意味深長地看了葉明一眼,"老臣以為,此事當嚴查。"
葉明心中一凜。鄭鐸這是話中有話,暗示盧家餘黨未清,甚至可能影射葉家!
李君澤麵不改色:"鄭卿有心了。此事就交由刑部與大理寺會審,務必查個水落石出。"
鄭鐸似乎對這個安排不太滿意,又不敢明說,隻得轉移話題:"殿下,老臣還有一事。工部近日接到兵部行文,要求趕製三千把新式神臂弓,但所需精鐵數量巨大,恐怕..."
"恐怕什麼?"葉明忍不住插話,"鄭大人是覺得邊關將士不配用好兵器?"
"葉侍郎言重了。"鄭鐸不慌不忙,"老臣隻是擔心國庫吃緊。況且..."
他頓了頓,"《軍功授田製》一旦推行,所需錢糧更是天文數字。"
原來症結在這裡!葉明恍然大悟。鄭鐸反對軍械製造是假,阻撓軍功授田才是真!
李君澤抬手製止了葉明的反駁:"鄭卿所慮不無道理。這樣吧,明日朝會,我們詳議此事。"
鄭鐸告退後,葉明一拳砸在案幾上,茶盞跳起老高:"這老狐狸!分明是要阻撓改革!"
"稍安勿躁。"李君澤按住他的手,"鄭鐸代表的不隻是他自己,而是整個保守勢力。對付他們,急不得。"
葉明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表哥說得對,朝堂博弈不是戰場廝殺,光靠一腔熱血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