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戰場時,葉明在那些戶部奸細的身上搜出了幾封密信,其中一封的落款讓他心頭一顫——上麵畫著一個精致的蘭花圖案,正是二皇子府上常用的印記。
更令人不安的是,潼武關的軍械庫記錄顯示,就在一個月前,一批新式弩箭被秘密調往京城,說是要"進獻禦覽"。
但葉明清楚地記得,他舅舅從未收到過這批軍械...
傍晚時分,葉明正在臨時醫館幫忙照料傷員,李天寶慌慌張張地跑來:"少爺!聖旨到!"
傳旨太監風塵仆仆,宣讀了皇帝的緊急詔書:命葉淩雲即刻回京述職,邊關防務暫交葉秋接管。
"這麼急?"葉秋皺眉,"父親剛經曆惡戰..."
太監恭敬道:"陛下說了,事關重大,請國公爺務必星夜啟程。"
葉明注意到父親接過聖旨時,手指微微發抖。
老將軍轉身看向兩個兒子,目光複雜:"秋兒守好邊關。明兒...你隨我回京。"
晨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兵部大堂的青磚地上,映出一個個規整的光斑。
葉明站在北疆戰功圖前,手指輕輕劃過潼武關的位置。
回京已半月有餘,邊關的血火仿佛一場遙遠的夢。
"大人,各司主事都到齊了。"李天寶在門口輕聲稟報。
葉明整了整官服,邁入大堂。三十餘名官員齊刷刷起身行禮,動作比一月前整齊得多——兵部已經換了一半的血。
"諸位請坐。"葉明在首位落座,案幾上整齊碼著三本藍皮冊子,"今日召集各位,是要宣布兵部新製。"
他拿起第一本冊子:"其一,《軍功授職製》。自即日起,將士晉升不再憑家世,而需通過三層考核。"
他示意書吏分發細則,"武藝占四成,策略占四成,忠誠度占兩成,皆有量化標準。"
堂下一位寒門出身的郎中激動得手指微顫:"大人,這忠誠度如何評定?"
"問得好。"葉明微微一笑,"一是長官評語,二是同袍評價,三是實戰表現。具體細則在第十七頁。"
他特意補充,"為防止長官徇私,評語需與監察禦史的記錄對照,差異過大者要接受調查。"
幾個世家出身的官員臉色已經不太好看。
葉明視若無睹,拿起第二本冊子:"其二,《軍械監造製》。兵部將成立"兵械院",專司武器改良與製造。"
他拍了拍手,門外立刻有侍衛抬進三架嶄新的連弩。弩身泛著冷光,機括精密得令人歎為觀止。
"此弩正式定名"破虜弩",射程二百三十步,可連發十二矢。"葉明親自演示裝填,"更重要的是,我們改進了製造流程。"
他展開一幅流程圖,上麵詳細標注了三十道工序:"以往一個工匠從頭做到尾,三日才能完成一架。現在三十人分工協作,一日可出十架!"
堂內一片嘩然。老工匠趙德柱顫巍巍地撫摸著弩機,老淚縱橫:"大人...這、這是要給邊軍都換上嗎?"
"三個月內,先換北疆十萬大軍。"葉明肯定地點頭,"趙師傅,您負責組建第一支百人匠隊,工錢按件計酬,多勞多得。"
趙德柱噗通跪下,重重磕了個頭:"老朽代邊關將士謝大人恩德!"
葉明連忙扶起老人,隨即拿起第三本冊子,語氣陡然轉冷:"其三,《軍需監察製》。今後所有采購,需三家比價,質量由使用將士親自驗收,付款前還需監察禦史核驗。"
他目光如刀,掃過那幾個與王家關係密切的官員:"過去那種以次充好、虛報價格的事,本官希望到此為止。"
散會後,葉明剛回到值房,李天寶就湊上來低聲道:"少爺,王大人離開時臉都青了,直接往二皇子府上去了。"
葉明輕笑一聲:"讓他去。"他展開一張圖紙,"去工部把劉侍郎請來,就說"流水線"的改進方案我畫好了。"
接下來的日子,兵部以驚人的速度變革著。
破虜弩的生產如火如荼,軍功司的考核井然有序,而最令人矚目的,是葉明在城西設立的"講武堂"。
講武堂選址原是一處廢棄的糧倉,葉明親自監督改造。
開堂當日,不僅兵部官員悉數到場,連許多禁軍將領都慕名而來。
大堂正中的沙盤足有十丈見方,按比例還原了北疆地形。
"今日講《地形與戰術關係》。"葉明手持一根細長的教鞭,點在沙盤上的潼武關,"諸位請看,此關三麵環山,唯東側有一緩坡。傳統布防重西輕東,為何?"
一位年輕將領搶答:"因西麵直麵北疆!"
"錯。"葉明教鞭一劃,"是因西麵視野開闊,利於我軍騎兵出擊。但若遇雨雪天氣..."他突然往沙盤東側倒了一壺水,"緩坡變泥沼,敵軍若從此處偷襲..."
他擺上幾個代表敵軍的紅色木塊,演示了如何利用天氣和地形反製傳統布防。
幾位老將看得目瞪口呆,其中就有曾嘲笑葉明是"紙上談兵"的禁軍副統領韓猛。
課後,韓猛私下找到葉明,紅著臉拱手:"大人高見,末將...慚愧。"
葉明不以為意:"韓將軍實戰經驗豐富,不如明日來講《騎兵衝鋒的二十七種變化》?"
韓猛又驚又喜:"末將...末將可以嗎?"
"講武堂不論出身,隻論真才實學。"葉明笑道,"將軍若有同袍擅長其他戰法,也歡迎來分享。"
消息傳開,講武堂的門檻幾乎被踏破。不僅武將,連文官都來聽謀略課。
葉明趁熱打鐵,編寫了《基礎戰術三十講》《軍械保養手冊》等教材,甚至開設了識字班教士兵認字。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