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已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無聲的驚雷,正在這嚴格的方圓之中,蓄積著撕裂舊時代戰爭迷霧的力量。
千機坊的狂熱歡呼沉澱之後,是更為繁重和枯燥的攻堅。
葉明深諳,實驗室的原型成功與大規模列裝之間,隔著一道名為“工業化量產”的巨大鴻溝。
驚雷督造署的成立,將原本略顯粗放的生產模式徹底扭轉。
金相坊內,溫度灼人。巨大的坩堝中,鐵水翻滾,按照葉明給出的精確配比,投入了特定比例的鉻鐵礦粉和另一種他稱之為“黑石粉”實際是經過初步煆燒脫硫的錳礦粉)的輔料。
匠人們汗流浹背,卻眼神專注地盯著爐火顏色和鐵水沸騰的狀態,嚴格遵循著“看火色、辨稠度、掐時辰”的新規。
“記錄!丙字爐,第三批次,投料時辰巳時三刻,鐵水泛橘紅色帶銀星,稠度適中,出爐!”
老師傅高聲報出數據,一旁的學徒立刻在厚厚的《金相簿》上記錄。
澆鑄成的毛坯不再是隨意堆砌,而是立刻被打上獨一無二的批次編號,送入退火窯進行長達十二個時辰的緩慢降溫,以消除內應力。
每一批毛坯都會隨機抽取三根,送到測試區用重錘進行暴力衝擊測試,記錄其斷裂前的極限彎折角度和錘擊次數。數據合格,該批次毛坯才被準許送入下一道工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機巧坊是整個體係精度的心臟。
這裡相對安靜,卻更令人神經緊繃。
空氣中彌漫著菜籽油冷卻液和磨石粉的味道。
工作台上,工匠們借助葉明設計、由老匠人手工精雕細琢出的“遊標卡尺”、“內徑百分表”、“齒輪公法線千分尺”等一眾超越時代的量具,對每一個零件進行苛刻的檢測。
“這個主動齒輪,第三齒公法線長度超差一絲半!廢!”
質檢的老匠人麵無表情,將一枚看似完美的銅齒輪扔進旁邊的廢料箱。
那工匠臉上肌肉抽動了一下,卻無話可說,默默拿起下一個毛坯。
標準化帶來了零件的互換性。合格零件被分門彆類,放入一個個標注著精確尺寸範圍的木格中。
總裝坊的工匠不再需要為每一個零件單獨修磨適配,他們隻需從對應的格子裡取出零件,如同搭積木一般進行組裝。效率提升了何止數倍!但新的問題也隨之暴露。
在一次連續射擊測試中,一部驚雷弩的扳機杠杆突然斷裂。
葉明叫停測試,拿起斷裂件,斷口呈現出明顯的疲勞紋路。
“問題不在材料,在於設計。”葉明指著杠杆根部一個細微的直角轉折,
“應力過於集中。趙師傅,傳令下去,所有受力零件的直角連接處,必須改為圓弧過渡,半徑不得小於一毫。將此條列入《驚雷弩製圖規範》。”
一條條基於實戰反饋和理論分析葉明灌輸的簡單材料力學概念)的改進條款被不斷補充進規範之中。
驚雷弩在量產的過程中,自身也在飛速進化,變得更加可靠。
另一邊,葉瑾的小玩具給了葉明巨大的靈感。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