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師評級製度與鐵鷂甲原型測試成功的消息,如同兩股強勁的東風,徹底吹散了兵械院此前因物料封鎖和精度困境帶來的陰霾。
院內氣象為之一新,工匠們鑽研技術、改進工藝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為他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前途和“錢途”。
然而,葉明的目光看得更遠。技術的傳承與迭代,不能隻依靠現有的這些工匠,哪怕他們被激發了全部的潛能。
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識文斷字、懂得基礎算學、甚至能理解一些物理原理的新鮮血液。根基,必須從教育抓起。
在請示皇帝並獲得首肯後,兵械院“蒙學堂”正式掛牌成立。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儒家學堂,而更像是一所職業技校的雛形。
首批學員,是經過篩選的、年齡在十至十五歲之間的工匠子弟,以及少數從流民中招募的聰慧少年,共五十人。
學堂的課程讓所有人都感到新奇:上午學習《千字文》、《算術九章》等基礎文化課;
下午則完全是“工科”啟蒙——認識各種工具、學習看最簡單的圖紙、了解《公差典》裡最基礎的“允差”概念、甚至由高階匠師帶著,親手操作最簡單的鋸、銼、錘,製作小木凳、鐵釘等物件。
葉明還親自為蒙學堂編寫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格物蒙識》,用淺顯的語言和生動的圖畫解釋“杠杆省力”、“滑輪組”、“水的浮力”、“聲音的產生”等最基礎的物理現象。
這本書成了孩子們最愛翻看的“奇書”。
蒙學堂的成立,在朝堂上又引起一陣竊竊私語,不少守舊文臣認為葉明不務正業,讓匠戶之子讀書是“僭越”、“浪費公帑”。
但李雲軒力排眾議,他隱隱感覺到,葉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帝國鍛造一種全新的、難以想象的力量。
李君澤更是興奮,時常偷偷溜到兵械院旁聽蒙學堂的課程,覺得比太傅講的經義有趣多了。
教育的種子悄然播下,而軍事裝備的革新則繼續快步向前。
鐵鷂甲的項目進展迅速。有了初步成功的原型,剩下的便是優化和量產化設計。
金相坊改進了熱處理工藝,使得甲片表麵硬度更高,同時保持了一定的韌性,不易脆裂。
他們甚至試驗了在甲片表麵進行“發藍”處理高溫氧化形成致密氧化膜),增強防鏽能力。
格物組則通過大量測試,找到了麻布層數、膠漆濃度與防護性能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確定了標準配方和生產流程。
他們還設計了一套簡單的模具和水力壓機,用來將浸泡好膠漆的麻布層壓成標準的襯板,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一致性。
總裝坊成立了“鷂甲組裝線”。工匠們像流水一樣作業:有人專門裁剪和預處理內襯軟布;有人負責將壓好的硬質襯板修邊鑽孔;
有人專門將鍛造好的弧形甲片拋光、發藍;最後再由一組人用特製的銅鉚釘和堅韌的皮革條,將甲片牢固地鉚接在襯板上。
一套套灰黑色、泛著幽藍光澤、線條流暢而富有力量感的鐵鷂甲被生產出來,整齊地懸掛起來。它們沒有明光鎧的耀眼光華,卻透著一股冷峻、實用、致命的氣息。
葉明特意讓驚雷營的士兵們進行了一次全裝演練。
士兵們穿戴整齊,包括新式的鐵鷂甲和頭盔,手持驚雷弩,腰間還配發了根據破陣鐘原理縮小製造的、用於近戰驚嚇敵軍的“掌心雷”一種能發出巨大爆響的一次性投擲小陶罐)。
演練開始,士兵們快速機動,利用驚雷弩進行無聲精準射擊,然後迅速轉移。
接近模擬敵陣時,投出掌心雷,刺耳的爆炸聲頓時引起一陣混亂,士兵們趁機拔出橫刀突進。
整個戰術行雲流水,兼具遠程狙殺、心理威懾和近戰突襲,與傳統軍隊的戰法截然不同,看得觀演的將領們目瞪口呆。
“這…這已非傳統營伍…”一位老將軍喃喃道,“這是一把純粹的…殺人利器!”
兵部尚書徐嵩的臉色更加難看。他看到的不是武器,而是葉明和皇帝手中越來越鋒利的刀,而這把刀,正懸在他們這些世家的頭頂。
葉明對演練效果十分滿意。他知道,一支小小的、裝備精良、戰術新穎的示範部隊已經初具雛形。
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擴大產能,挑選忠誠可靠的兵員,進行成建製的換裝和訓練。
然而,他也清楚,世家的反撲絕不會停止。技術的優勢和局部的軍事變革,還不足以徹底扭轉大局。
他需要更強大的力量,更需要一個契機,將這力量展示出來,並投入到真正的鬥爭中去。
也許,遠在邊關的大哥葉秋那裡,會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一個計劃,開始在葉明心中慢慢成形。
他需要和皇帝、太子好好談一談了。
邊關的風沙,或許能吹來新的機會。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