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天,黃帝心血來潮,對身邊的岐伯大神說:“嘿,岐伯啊,我這心裡有個事兒一直琢磨不透,就是想問問,那厥頭痛是個啥情況?為啥有的人一犯這病,臉就腫得跟包子似的,還心煩意亂,跟丟了魂兒一樣?”
岐伯一聽,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飄逸的胡須,說道:“這事兒啊,簡單!厥頭痛嘛,說白了就是經絡不通,氣血逆亂導致的。至於臉腫心煩,那都是表象,得從根兒上治。來來來,我給你說道說道,咱們中醫裡有兩個穴位,那可是治療厥頭痛的絕配——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和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心想:這倆穴位聽著就高端大氣上檔次,趕緊學學!
岐伯首先指了指黃帝的小腿外側,笑道:“看這裡,這就是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簡直就是胃經的超級明星,萬能鑰匙!你摸摸看,就在膝蓋外側那個凹陷處往下三寸的地方,大約就是四個手指頭的寬度。”
黃帝依言伸手摸了摸,疑惑道:“這兒?看起來平平無奇啊,能有啥神通?”
岐伯擺擺手:“可彆小看了它!足三裡啊,那可是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的神穴。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氣血就足,氣血足了,啥頭痛臉腫的,統統都不是問題!而且啊,這穴位還能幫你消化食物,減肥瘦身,簡直就是養生界的‘萬能藥箱’!”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足三裡真是深藏不露啊!那三陰交呢?是不是也這麼神奇?”
岐伯微微一笑,又將手指移到了黃帝的小腿內側,說:“接下來這位,可是婦科聖手,男科也愛的‘三陰交’!它位於內踝尖上三寸,也就是四個手指頭的距離,脛骨後緣的地方。你找找看,是不是有個凹陷?”
黃帝仔細一摸,果然找到了那個微妙的凹陷,不禁讚歎:“還真是!這穴位名字聽起來就挺玄乎,有啥獨到之處?”
岐伯解釋道:“三陰交啊,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三條陰經的交彙點,簡直就是‘陰經大本營’!它不僅能調理脾胃,還能補腎益精,疏肝解鬱。女性朋友們要是月經不調、痛經啥的,找它就對了;男性朋友們要是腎虛腰痛、遺精早泄,也彆害羞,它同樣能幫到你!簡直就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全能選手’!”
黃帝聽得連連點頭,笑道:“哈哈,這倆穴位簡直就是中醫界的‘黃金搭檔’嘛!一個管脾胃,一個調肝腎,雙管齊下,厥頭痛什麼的,還不是手到擒來?”
黃帝再次對著身邊的醫學大咖岐伯說:“嘿,岐伯老兄,我一直對那個厥頭痛、頭脈痛,還有心裡悲傷、動不動就掉眼淚的症狀挺感興趣的,你能給我講講這背後的道理嗎?”
岐伯一聽,心裡暗笑:這黃帝啊,真是個醫學迷!於是他慢悠悠地開口了:“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好!厥頭痛、頭脈痛,心裡還悲傷得跟林黛玉似的,動不動就掉金豆子,這事兒啊,咱們得從中醫的角度來聊聊。”
“你看啊,如果一個人厥頭痛,那通常是氣血逆亂,經絡不通鬨的。這時候,你要是仔細觀察他的頭部動脈,發現它特彆鼓脹,那就對了,這就是氣血淤滯的表現。怎麼辦呢?簡單,咱們用針灸給他‘放放血’,把淤血放掉,氣血流通了,頭就不痛了。然後呢,再調理調理足厥陰肝經,為啥?因為肝經啊,它跟情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肝經一通,心情就好了,自然也就不會動不動就掉眼淚了。”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哎呀,岐伯老兄,你這辦法高啊!不過,你說的那個足厥陰肝經,具體是怎麼調理的?穴位都在哪兒?快給我講講!”
岐伯微微一笑,開始了他的“穴位大揭秘”:
“要說足厥陰肝經啊,它可是咱們身體裡的‘情緒調節器’,從腳大拇指開始,一直往上走,經過小腿、大腿內側,一直到胸部,跟咱們的情緒、睡眠、消化都有很大的關係。在這條經上,有幾個特彆重要的穴位,咱們得好好認識一下。”
“首先是大敦穴,它就在腳大拇指的外側,指甲根旁邊。這個穴位啊,簡直就是情緒的‘滅火器’!你要是覺得心裡煩躁,火氣大,或者壓力大得快要爆炸了,那就趕緊揉揉這個穴位,保管你心情立馬平複下來。為啥?因為它能疏肝理氣,讓你的心情像春天的風一樣溫柔。”
“接下來是行間穴,它在大敦穴往上一點,腳大拇指和第二趾的縫隙裡。這個穴位啊,就像是給肝臟‘鬆鬆綁’的。你要是覺得肝區不舒服,或者因為生氣、鬱悶導致肝氣鬱結,那就揉揉這個穴位,它能幫你疏肝解鬱,讓你的肝臟恢複活力。”
“再來說說太衝穴,這可是個大穴位,就在腳背上,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它就像是情緒的‘調節器’,不管你是太高興還是太悲傷,太緊張還是太放鬆,揉揉這個穴位,都能幫你調整到最佳狀態。特彆是那些容易發脾氣、心情抑鬱的人,更要經常揉揉這個穴位,它能幫你疏肝理氣,讓你的心情像大海一樣平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封穴呢,在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這個穴位就像是給肝臟‘加加油’的。你要是覺得身體乏力,沒精打采,或者肝臟功能不太好,那就揉揉這個穴位,它能幫你養肝護肝,讓你的肝臟更有力量。”
“還有蠡溝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這個穴位啊,就像是疏通經絡的‘小能手’。你要是覺得經絡不通,氣血淤滯,導致身體不舒服,那就揉揉這個穴位,它能幫你疏通經絡,讓氣血流通起來。”
“最後說說曲泉穴,在大腿內側,膝關節內側麵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這個穴位啊,就像是滋養肝腎的‘甘露’。你要是覺得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那就揉揉這個穴位,它能幫你滋養肝腎,讓你的身體更加強壯。”
黃帝又對岐伯說:“岐伯啊,我這心裡老是有個疑惑,就像那個啥,吃了個沒熟透的柿子,堵得慌。我聽說有種頭痛,叫厥頭痛,就是那種貞貞的,哎呀,就是頭特彆重還特彆痛的感覺。你說說,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心想這黃帝還真是個好奇寶寶呢,便慢悠悠地說:“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好!厥頭痛啊,貞貞頭重而痛,這事兒啊,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不過呢,咱們有招兒,啥招兒?針灸大法唄!你看啊,要治這個厥頭痛,咱們得先瀉頭上五行,啥是五行?哎呀,這可不是金木水火土那個五行,這是咱們頭上的五條經脈,懂不?就是督脈、膀胱經、膽經、胃經、小腸經這五條。然後呢,咱們還得按五行相生的順序,一行一行地來,這就叫行五。”
黃帝一聽,眼睛瞪得跟銅鈴似的:“哎呀媽呀,這麼複雜?那接下來呢?”
岐伯接著說:“彆急嘛,這才哪到哪兒啊。咱們得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手少陰啊,就是心經,心經上有個穴位,叫神門,你知道在哪兒不?就在手腕那兒,手掌側麵那條橫紋上,你從小指那邊往手腕中間一摁,摁到那個酸酸的地方,對了,就是那兒!這神門啊,可是個寶貝,它能幫你定心安神,你要是心慌意亂、失眠多夢啥的,找它就對了。不過呢,今天咱們主要是用它來治頭痛,為啥?因為頭痛啊,很多時候都是心火太旺,燒得你腦袋瓜子嗡嗡的。咱們把這心火給泄一泄,腦袋瓜子不就涼快多了嘛!”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那足少陰呢?”
岐伯說:“足少陰啊,就是腎經。腎經上有個穴位,叫太溪,你知道在哪兒不?就在腳踝那兒,內踝後麵,你摸到那個突出來的骨頭,然後往下一摁,摁到那個酸酸的地方,對,就是那兒!這太溪啊,可是個補腎的大穴,你要是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啥的,找它就對了。不過呢,今天咱們也是用它來治頭痛。為啥?因為腎啊,它是水臟,能幫你把心火給滅一滅。咱們剛才泄了心火,現在再補補腎水,這一來一去,不就平衡了嘛!平衡了,你腦袋瓜子不就不痛了嘛!”
黃帝一聽,拍手叫好:“哎呀,岐伯啊,你可真是個神醫啊!不過呢,我這心裡還有個疑惑,你這針灸大法,就這麼簡單?不需要再紮幾個穴位啥的?”
岐伯一聽,哈哈一笑:“黃帝啊,你這可是小看我這針灸大法了。我這可是精簡版,要是全說出來,那得說到明天早上了。不過呢,既然你問了,那我就再給你說兩個穴位吧。一個是風池,就在你後腦勺那兒,你摸到那兩個大筋,然後往上一摁,摁到那個酸酸的地方,對,就是那兒!這風池啊,可是個祛風的大穴,你要是頭痛啊,很多時候都是風邪作祟,咱們把這風邪給趕出去,腦袋瓜子不就舒服多了嘛!還有一個是合穀,就在你手背那兒,你把手掌張開,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一摁,摁到那個酸酸的地方,對,就是那兒!這合穀啊,可是個止痛的大穴,你要是哪兒痛啊,找它就對了。不過呢,今天咱們主要是用它來治頭痛,為啥?因為頭痛啊,很多時候都是氣血不通,咱們把這氣血給疏通了,腦袋瓜子不就不痛了嘛!”
黃帝一臉好奇地問:“岐伯啊,我這心裡老有個疑惑,就是有些人啊,頭疼得要命,還老忘事兒,你按他的頭吧,他還說沒感覺到,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呢?”
岐伯一聽,嘿嘿一笑,說:“黃帝啊,你這問題問得好,咱們中醫裡啊,這就叫‘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說白了,就是有些人的頭疼啊,不是那種按按就能好的,而且還老忘事兒,這其實啊,都是身體裡的氣血不通鬨的。”
黃帝一聽,更來勁了:“那咋辦呢?總不能讓他們一直這麼疼下去吧?”
岐伯擺擺手,說:“彆急,彆急,咱們中醫有辦法。遇到這種情況啊,咱們得先找頭麵上的動脈,給它們刺激刺激,然後再去紮紮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保證藥到病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這麼神奇?那你快給我講講,這些穴位都在哪兒,有啥作用啊?”
岐伯點點頭,開始了他那幽默風趣的講解。
“首先啊,咱們得找頭麵上的動脈。你瞧,這額頭上有條動脈,叫‘印堂穴’往上一點的那條,雖然現代咱們不直接紮動脈,但刺激這裡能醒腦開竅,提神醒腦。你想象一下,這就像給大腦開了扇窗,讓新鮮空氣進來,頭疼自然就緩解了。當然了,這隻是個比喻,咱們實際操作的時候啊,得用針灸或者按摩的手法,可彆真拿針去紮動脈哈!”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比喻打得真形象,我算是明白了!”
岐伯接著說:“然後呢,咱們得找足太陰脾經的穴位。這脾經啊,可是咱們身體的‘後勤部長’,負責給全身提供營養和能量。要是脾經堵了,咱們的大腦就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自然會頭疼、忘事兒了。所以啊,咱們得紮紮‘太白穴’和‘公孫穴’。”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這倆穴位在哪兒啊?你得給我講講清楚!”
岐伯點點頭,開始詳細講解:“這‘太白穴’啊,就在咱們腳的內側,大腳趾根兒那塊兒,你摸摸看,是不是有個骨頭突出來?對,就是那兒,往下一按,酸酸脹脹的,就是它了。這穴位啊,能健脾益氣,除濕通絡,對頭疼、健忘可有大用呢!”
黃帝一聽,趕緊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腳:“嘿,還真是!這穴位一按上去,還真有點感覺!”
岐伯笑了笑,繼續說:“還有這‘公孫穴’,它就在太白穴往腳腕方向走一寸多的地方,也是在內側。這穴位啊,可是脾經的絡穴,能溝通表裡兩經的氣血,對頭疼、胃痛、嘔吐都有奇效。你想象一下,它就像個交通警察,指揮著脾經和衝脈的氣血流通,保證咱們的大腦得到足夠的營養。”
黃帝一聽,眼睛更亮了:“岐伯啊,你這解釋得太清楚了!那除了這些穴位,還有沒有其他輔助的穴位啊?”
岐伯想了想,說:“當然有啦!咱們還可以紮紮‘百會穴’和‘神庭穴’。這百會穴啊,就在頭頂正中央,你用手一摸就能摸到個軟軟的凹陷,那就是了。這穴位啊,可是‘諸陽之會’,能升陽舉陷,醒腦開竅,對頭疼、眩暈、健忘都有特效。而神庭穴呢,就在前發際線正中直上0.5寸的地方,這穴位啊,能鎮靜安神,清頭明目,對頭疼、失眠、健忘都有好處。”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