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天,黃帝心情不錯,就對著身邊的岐伯拋出了一個深奧的問題:“岐伯啊,我這心裡老有個疑惑,你說這人啊,有時候肚子脹得跟個氣球似的,想拉個粑粑還拉不出來,更奇葩的是,這肚子還越脹越大,最後竟然能脹到胸口,連嗓子眼兒都跟著遭罪,喘個氣都跟拉風箱似的,‘喝喝’直響,這到底是個啥原理啊?”
岐伯一聽,嘿,這問題有意思,於是慢悠悠地捋了捋胡子,故作深沉地說:“這事兒啊,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單來說呢,就是得找足少陰經的事兒。”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心說:“足少陰?這名字聽著就挺玄乎,岐伯啊,你得給我細細講講。”
岐伯一看黃帝這求知欲旺盛的樣子,心裡那叫一個得意,於是開始了他那妙趣橫生的講解。
“首先啊,咱們得知道,這足少陰經啊,其實就是現代醫學裡說的腎經。腎嘛,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人體的‘能量庫’,腎氣足了,人才能精神抖擻,腎氣不足,那就得各種虛了。而這腎經呢,它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連接著咱們身體的各個重要部位,要是這條路上堵了車,那麻煩可就大了。”
“你看這腹滿、大便不利的症狀,說白了就是腸道不通暢,腸道裡的垃圾排不出去,自然就脹得難受了。而這腸道啊,它可不是孤立的,它跟腎經那可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腎經要是堵了,腸道的蠕動就受影響,垃圾就排不出去,肚子自然就脹了。”
“再來說說這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的症狀。這其實就是腎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在體內滯留,肚子就越來越大,就像吹氣球一樣。而這水濕啊,它還會順著經絡往上走,走到胸口,嗓子眼兒,人就感覺喘不上氣來,跟被人掐住了脖子似的,‘喝喝’直喘。”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那岐伯啊,你說這足少陰經上,哪個穴位能解這燃眉之急呢?”
岐伯微微一笑,說:“要說這足少陰經上的穴位啊,那可是多了去了,不過要說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那還得數湧泉穴、太溪穴和複溜穴這三個‘黃金搭檔’。”
“湧泉穴啊,那可是腎經的起點,位於咱們腳底的正中間,你想象一下,那泉水是不是都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這湧泉穴啊,就是咱們身體的‘泉水口’,腎氣就是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冒出來,滋養著咱們全身。你每天晚上用熱水泡泡腳,再按揉按揉這個穴位,腎氣就足了,腸道也就通暢了。”
“太溪穴呢,它在腳踝的內側,你摸摸看,是不是有個凹陷的地方?這太溪穴啊,就像是個‘水庫’,腎氣充足的時候,它就儲存起來,腎氣不足的時候,它就釋放出來,保證咱們身體的正常運行。你每天按揉按揉這個穴位,腎氣就穩了,水濕也就不容易滯留了。”
“複溜穴啊,它在小腿的內側,你順著太溪穴往上摸,摸到第一個骨頭凸起的地方,再往下一寸,就是了。這複溜穴啊,它可是個‘調節器’,能調節咱們身體的水液代謝,水濕多了,它就幫忙排出去,水濕少了,它就幫忙補充進來。你每天按揉按揉這個穴位,水液代謝就平衡了,肚子也就不容易脹了。”
黃帝一聽,心裡那叫一個激動:“岐伯啊,你這簡直就是我的救星啊!以後我這肚子再脹,我就按你這法子來,肯定藥到病除!”
岐伯一聽,哈哈大笑:“黃帝啊,你這可是抬舉我了。我這法子啊,可不是萬能的,關鍵還得靠你自己,平時多鍛煉,少吃油膩,保持心情愉快,這才是王道啊!”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對對對,岐伯說得對,我這身子骨啊,還是得靠自己來養。不過啊,岐伯啊,你這法子我還是得學著,萬一哪天我這肚子又脹了,我可得靠它來救急呢!”
岐伯一聽,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條縫了:“好好好,那我就再給你詳細說說這三個穴位怎麼找,怎麼按,保證你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於是,岐伯就開始了他的“穴位定位與按摩大法”的教學。
“先說這湧泉穴啊,你得先脫了鞋襪,然後坐在椅子上,把腳翹起來,對,就像這樣,然後你用你的大拇指,對準腳底的正中間,就是那個凹進去的地方,用力按下去,然後慢慢地揉,對,就這樣,揉個三五分鐘,你就會感覺腳底熱乎乎的,腎氣就開始往上升了。”
“再說這太溪穴啊,你還是先脫了鞋襪,然後坐下來,把腳伸直,對,就這樣,然後你用你的大拇指,從腳踝的內側往上摸,摸到那個凹陷的地方,就是了,你按下去,然後慢慢地揉,對,就這樣,揉個三五分鐘,你就會感覺腳踝那裡暖暖的,腎氣就穩了。”
“最後說這複溜穴啊,你還是先脫了鞋襪,然後坐下來,把腿伸直,對,就這樣,然後你用你的大拇指,從太溪穴往上摸,摸到第一個骨頭凸起的地方,再往下一寸,就是了,你按下去,然後慢慢地揉,對,就這樣,揉個三五分鐘,你就會感覺小腿那裡有點酸脹酸脹的,水液代謝就開始平衡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一聽,笑得合不攏嘴:“岐伯啊,你這法子真是太簡單了,我這腦子啊,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以後啊,我這肚子再脹,我就按你這法子來,保證藥到病除!”
岐伯一聽,也笑得前仰後合:“黃帝啊,你這可真是聰明絕頂啊!不過啊,我可得提醒你一句,這法子啊,雖然簡單,但也得持之以恒才行,你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哦!”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對對對,岐伯說得對,我這身子骨啊,還是得靠自己來養。以後啊,我這肚子再脹,我就按你這法子來,保證藥到病除!而且啊,我還得把這法子告訴給我的臣民們,讓他們也都受益!”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試試這三個穴位了呢?彆急彆急,我這就再給大家詳細說說這三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作用,保證大家一學就會!
湧泉穴:
位置:位於腳底正中間,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腳心”。
作用: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按揉它可以激發腎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手腳冰涼、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它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腹脹等問題。
太溪穴:
位置:位於腳踝內側凹陷處,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按揉它可以補腎益氣、調節水液代謝、改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同時,它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
複溜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三橫指”的距離),跟腱的前緣。
作用:複溜穴是腎經的經穴,按揉它可以調節水液代謝、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同時,它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下肢疲勞。
有一天,黃帝老爺子閒來無事,就琢磨起人體健康那點事兒了。他撓了撓頭,自言自語道:“哎,你說這肚子脹得慌,吃啥都不消化,到底是咋回事兒呢?”於是,他決定找岐伯來聊聊。
岐伯一聽黃帝這問題,立馬來了精神,心想:“嘿,這可是個展示我中醫智慧的大好機會啊!”於是,他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經地說:“黃帝啊,你問得好啊!腹滿食不化,肚子鼓鼓的,跟充了氣似的,還拉不出粑粑,這事兒啊,得找足太陰脾經來解決!”
黃帝一聽,眉頭一皺:“足太陰?啥玩意兒?你給我講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