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未來大明皇帝麵色戚戚。
徐聞安慰道:“殿下,陛下和你皇爺爺,都是時候到了,人之生命,如花開花謝,四季輪替,都是一個輪回,生老病死,誰也逃不過的,不用誰來叫,隻是他們要走了。”
“現在大明朝的這個沉重的擔子,就交到你身上,他們兩代人,幾十年勵精圖治才有今天四海升平的景象,你萬不可讓他們感覺錯付啊。”
徐聞在堅定朱瞻基的信念。
“沒錯,父皇已經將江山交於我手,不可再有其他想法,唯有奮力向前。”
從朱棣時候開始,知道太子朱高熾身體不好,朱瞻基作為皇太孫,就是被當作最終繼承人來培養的。
不管是思想還是經驗上,他都能完美勝任帝國皇帝這個職位。
方才隻是驟然遇到視之若父的徐聞,朱瞻基的情緒有些失控。
甚至在某些方麵,他對徐聞的感情,還要強於朱高熾。
因為身體原因,不管是朱瞻基的開蒙,還是其他方麵的學習,朱高熾都沒有能力應付,全部由徐聞負責。
再加上從小的玩伴就是徐華和徐謙,自然而然,雖然口頭沒有說過。
但是朱瞻基心理上,已經把徐聞放在了自己父親的位置上。
永樂,洪熙兩帝,都非平庸之輩,他們也隱約知道這點。
但是出於對徐聞的信任,還有朱瞻基自己的想法,都沒有說透過。
同時也是知道徐聞重情重義,這一段感情的羈絆,能讓他更好地輔佐朱瞻基。
比起這兩位,徐聞自己從小看到朱瞻基長大,更清楚這種感情。
所以這一次他沒有像上一次那樣躲避,而是直接站了出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入城,進宮。
就是想要讓天下知道,他大明越國公徐聞,全力支持新皇登基!
尤其是針對山東的某個知名不具王爺,最好老實一點,不要有其他不切實際的想法!
此時,山東樂安漢王府內。
得知兄長的死訊後,朱高煦仰天大笑,幾欲癲狂。
可是笑著笑著,他慢慢蹲下,哭了起來。
身邊那些謀士都遠遠地躲到一旁,不敢靠近。
哪怕是朱高煦平日性格狂放,但大家也沒有看過他這個樣子過啊!
哪怕是朱棣死了,也隻是暴躁地砸東西。
屬下稍微不順自己意,便是一頓暴打。
像今天這樣,漢王又笑又哭倒是頭一遭,一些新來的謀士便問前輩:“漢王這是怎麼了?”
那些老人一副我也沒見過的表情答道:“我哪知道,反正現在彆湊上去,先觀察一會。”
隻有朱高煦自己清楚,喜的是老爹,大哥都已故去,這世間自己唯一顧忌的就是徐聞。
可他現在半隱退狀態,自己又是大義所在,隻要振臂一揮,便會天下雲從!
到時候哪怕是越國公,也一定會屈從自己的。
經過靖難一役,朱高煦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文官沒什麼立場,誰贏他們就幫誰。
至於沒人響應?
朱高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一個小小的白蓮教,就能在山東彙集上萬人馬。
自己乃朱棣永樂大帝之子,帝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號召力難道比不過邪教?
而且憑啥那個小屁孩能坐天下,自己坐不得?
悲的是,這世界上接連少了兩個最疼愛自己的人。
自己那般胡鬨,私蓄精兵,形同造反,父皇也隻是讓自己就藩,並且賞賜依舊,部屬也保留下來。
後來刺殺皇兄,他明明什麼都知道,連人都抓住了,卻裝作一切沒有發生。
唐賽兒投降後,將所有和漢王往來的文書交了出來。
皇兄看完後,隻是把東西原封不動地給自己,就連句重的話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