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堅實的橋頭堡。
鑒於於謙在新疆河中兩鎮建立時的卓越表現,他遷至兵部左侍郎,負責重設交趾布政使司的事宜。
這也是在徐聞的提議下,朱瞻基首肯,由內閣推動的一項改革。
主要針對需要跨部門的複雜事項,設立專門工作組,由專人負責,統領整件事情。
然後對分管的內閣大學士彙報,重要事項再由大學士呈報給朱瞻基決定。
針對現在大明越來越複雜的各式政務,需要這種能夠跳出各種條條框框的工作小組,來打破部門之間的藩籬。
考慮到交趾本就是新收複地區,需要進行軍管,所以由於謙來挑頭。
也沒人奇怪,他剛接過任務,就被徐聞叫去。
徐聞交代了一番注意事項,並且表示接下來對南洋的各項行動,都直接由內閣首輔,也就是自己負責。
南征牽扯麵太大,朱瞻基最信任的,就是徐聞。
而且宣德帝也打聽清楚了,徐聞在內閣主要就是負責一些決策工作。
那還不得給越王加點擔子?
畢竟越王才五十歲,正是奮鬥的年紀。
於謙聽後大喜。
他還怕彆的大學士來負責這些事情。
雖然現在大明的內閣,在徐聞有意操作下,真正可謂是群英薈萃。
三楊此時都已入閣,還加上徐氏父子,皆是國之棟梁,但於謙就是覺得越王對自己的胃口。
這位首輔能跟得上自己的思路,同時還能查漏補缺,每次都能說到重點上。
最重要的是,在徐聞手下,自己毫無掣肘,一心做事就行。
於謙主持交趾布政使司重設的首要大事,並沒有如朝中其他人所料,重設交趾衛所,反而是拉著吏部和戶部進行改土歸流。
這也算是他在新疆鎮和河中鎮工作中得來的經驗。
不管是軍鎮,還是衛所,能夠設立,同時長久存在下去。
關鍵點有當地人的配合。
新疆歪思汗已經被徹底馴服,加上僅有不到一千親衛,其他部族和居民,還能分享絲綢之路帶來的紅利,當然舉雙手讚成新疆鎮成立。
河中鎮也是同樣的理由,強敵環伺,隻有大明能夠救他們,還能帶來各種好處,河中鎮的設立也順理成章。
甚至在這過程中,撒馬爾罕和其他河中重要城市,還在爭搶軍鎮駐地。
想讓明軍都在自己的地盤上保護自己,同時還在垂涎明軍帶來的海量後勤供應需求,那都是錢啊。
兩個軍鎮能夠順利建立,都是和當地有了共同利益,總結了成功經驗,自然要將它發揚光大。
前交趾布政使司是黃福和張輔一手建立,兩人精誠合作,其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但因為這兩位威望足以壓製交趾的重量級人物先後離職,後繼者再無此等威望。
而交趾本地士紳勢力抬頭,被一些野心家利用,這才有了黎利的壯大,驅逐當地明軍。
於謙要做的,就是要拔除當地本土殘餘勢力,把雲桂和交趾交界土司改土歸流,利用他們來壓製交趾的本土勢力。
這些人在利益驅使下,絕對會是明軍的鐵杆支持者。
他還遍訪前任布政使司軍政主官,黃福和張輔也很願意接待這個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