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四年,暮春。
京城的夜晚微涼,英國公張輔卻獨坐書房,眉頭緊鎖。
案幾上燈火搖曳,映出他鬢邊雪白的發絲和滿臉沉思的皺紋。
他年過八十,愁容滿麵,心事重重。
幾天來,心頭的煩惱如山般壓得這位老國公喘不過氣來。
爵位繼承問題,令張輔寢食難安。
他一生戎馬,立下赫赫戰功,封為英國公,位高權重。
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身體漸弱,張輔不得不麵對一個現實問題:
自己的爵位能否順利傳給下一代?
尤其是在他一心想要確保家族基業延續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張輔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張忠是嫡長子,理應繼承爵位。
然而,張忠自幼體弱多病,年輕時便已癱瘓在床,動彈不得。
即使張輔在朝堂上頗有聲望,許多人也清楚地知道,由於其子張忠殘疾,將無法接替英國公的爵位。
朝廷對這種“先天失德”的繼承者曆來有嚴格規定。
張忠因其健康問題,幾乎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列。
而張忠的長子,張傑,雖然年紀尚輕,身份卻更加複雜。
作為張忠的兒子,張傑理應繼承英國公爵位的長子之位。
然而,由於張忠的身體狀況,張傑的出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疑。
長期癱瘓的張忠很少與妻子同房,坊間有傳言稱,張傑是否為張忠的親生骨肉,尚未可知。
此事一度成為朝廷及張家內部討論的焦點,許多人私下對張傑的身份表示懷疑。
這一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朝廷恐怕不會允許張忠的兒子繼承爵位。
在此種種複雜局麵下,張輔漸漸產生了另一個打算。
將爵位傳給次子張懋。
張懋雖然聰明能乾,且一直致力於家族事業,但他卻是庶出,無法享有嫡子所擁有的正統繼承資格。
張輔深知,庶出的地位意味著在朝廷眼中,張懋繼承爵位的可能性極低。
對此,他十分擔心,擔心朝廷不會允許庶出繼承,擔心家族的未來會因此陷入困境。
門外腳步輕響,貼身家將小魏輕聲問道:“老國公,是否歇息?”
張輔擺了擺手:“睡不著,你去歇吧,我再坐會兒。”
小魏退下後,張輔輕歎一聲,自語道:“唉……百戰歸來身是老,一朝傳位意難安。”
片刻後,他喚道:“傳信,明日一早,備轎,去越王府。”
......
次日清晨,越王府後堂,晨曦初起。
庭院中的臘梅尚掛露珠,一名青衣內侍快步而入,將一疊新鮮印成的紙張恭敬奉上。
徐聞披衣而起,坐於書案前,接過報紙,慢慢展開。
他目光如炬,先掃一眼要聞,再細讀評論,半晌不語。
這些年來,徐聞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日必看《皇明日報》。
這報紙早年創辦,初名《大明月刊》,後因傳播廣泛、筆鋒犀利,逐漸發展成京師第一大報,又改名為《皇明日報》。
如今已有近四十年曆史,在文士百官間影響極大,甚至連成化皇帝朱見深每日也會讓人送一份到禦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