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看來父死子笑不隻是大唐特產
趙匡胤的聲音帶著怒氣,在李清提供的特效加持之下,連山腳下都回蕩著他的聲音。
皇帝之怒,響徹群山!
也不由得他不生氣,這趙恒實在是太擬人了,心裡一點b數兒都沒有。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行為了,必須要出重拳!
聽到這道聲音,在場的人不由得都下意識嘬緊後方。
無他,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這畢竟是在泰山之上,還發生在神聖的封禪大典之中,不由得不讓人遐想。
尤其是剛剛還發生了太祖皇帝的牌位架著太宗皇帝牌位靈車暴打當今皇帝的西洋景,這無疑更強化了群臣的遐思。
莫非……真的是太祖皇帝顯靈了?
尤其是在看到趙光義的牌位駕著驢車,馱著太祖皇帝牌位的時候,這更讓他們強化了這種想法。
畢竟太宗皇帝趙光義……趙炅的即位可以說是不清不楚。無論他到底是不是順位繼承,金匱之盟是真是假,也洗不脫趙匡胤駕崩的當天晚上趙光義瓜田李下的嫌疑。
就好比是一坨黃泥巴掉進了趙光義的褲襠裡麵,不是屎也是屎了。
後世十分著名的“燭影斧聲”事件,在這個年代還沒有市場……不對,應該說還沒有編寫出來。
所謂的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匡胤就莫名其妙地暴斃了,晉王趙光義也順理成章地即位。
而這個燭影斧聲事件,第一次出現在記載之中,還是宋神宗趙頊的熙寧年間文瑩編寫的《續湘山野錄》。
太祖時期的事兒,一直沒有具體而靠譜的記載。突然間在一百年後的某一天,有人繪聲繪色地編了一段故事,其中的可信程度……大概相當於明朝嘉靖年間成書的《南京太常寺誌》記載洪武時期的朱棣生母不是馬皇後一樣玄學。
當然了,有人聽風就是雨……
但實際上正史中記載,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後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即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後即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後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隻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總體來說,和朱棣生母案相比,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不利於趙光義。
趙恒當然也知道自己爹即位不是很合乎正常邏輯,現在聽到晴空中一聲霹靂暴喝,嚇得三魂掉了一半兒。
在他驚恐的目光之中,一張熟悉到無比的臉龐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
是他的好父皇,趙光義。
趙光義一臉灰敗,身上還套著拉車的套,身後拉著一輛驢車,驢車上坐著一位黑臉漢子,一看就是常年帶兵的手子。
“先……先帝?”王旦驚奇地呼道,不過倒是對於趙光義的驢車沒什麼驚訝。
他也不傻,知道能夠如此對待趙光義的,肯定是趙匡胤。
想當初先帝駕著驢車,一路小跑逮蝦戶於高粱河,天下震動。這對於他的兄長,大宋太祖皇帝趙匡胤來說,定然是莫大的恥辱。
朕他媽好一條漢子,怎麼有你這個窩囊廢弟弟?
這樣去代入趙匡胤思考,王旦還覺得這驢車挺適合先帝的。
“父皇?”趙恒驚悚地看著垂頭喪腦的趙光義,從尾椎骨涼到了天靈蓋。
作為趙光義的兒子,他當然知道自己爹即位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要不然,他爹也不會天天琢磨封禪的事兒。
一來是為了宣揚大宋國力,二來是為了顯示正統,最重要的在於,趙光義想要借著封禪來標榜自己的合法性。
眾所周知,越缺什麼,就越喜歡炫耀什麼,就像是群裡某些網友天天吹噓自己多麼多麼大一樣。
而趙光義身後拉著的那個人,趙恒當然認識。
趙恒生於開寶元年,記事的時候趙匡胤可還沒死呢。
再說趙匡胤長得比較有特點,老趙家就這麼一個大黑胖子,趙恒當然認得他。
趙光義抬頭看了一眼趙恒,左右看看四周的環境,張張嘴,什麼都沒說出來。
這要是放在沒見過趙匡胤以前,趙光義得暴跳如雷,順便伸出手給趙恒扇幾個大嘴巴子。
娘的,你老子我都沒封禪呢,你小子竟然封禪了?
其實趙恒的關係和趙光義並不是很密切,但這鍋不在趙恒,而在趙光義。
趙光義的疑心病很重,或許是因為自己即位不是很正常,所以連帶著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是很相信。
至道元年八月十八日,趙恒被冊立為皇太子,自趙元侃改名趙恒,兼判開封府事。自唐中葉至五代以來,就很少有冊立皇太子的皇帝,因此趙光義立太子被視為一大盛事。
趙恒被立為太子後參拜太廟回宮途中,開封民眾歡呼雀躍,甚至有人稱他為“少年天子”一說“真社稷之主也”)。趙光義從李皇後處聽說此事後,覺得“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
但身為太子的父親,當朝的皇帝,氣肯定不能撒在趙恒的身上,畢竟趙恒剛被立為太子就挨一頓訓,明顯是他這個皇帝心眼子小。
為此趙光義隻能遷怒於寇準,但經過寇準的一番解釋,他才就坡下驢地消氣。
趙恒做了太子以後,事事謹慎小心,少有引人注意的表現。但至道二年的開封災情減稅事件頗使趙恒受到驚嚇。
當時,開封府所屬十七縣都因旱災被減免需繳納的稅。有人上奏太宗,誣蔑開封府誇大災情,有意收買人心。趙光義對此事十分重視,馬上下令調查此事。最後調查此事的官員回來都稱災情屬實,趙恒由此得以有驚無險地渡過難關。
這要是讓趙光義抓住問題,趙恒彆說是太子之位能不能保住了,就他這條小命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