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也不行啊,皇宮裡突然冒出的幾千兵馬可不是吃素的,他甚至還看到了傳說中的鄂國公尉遲恭。
關於藩鎮還有國家改革的問題,並不是現在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正在長安城外耀武揚威,準備一舉衝進這個讓他們魂牽夢縈一百多年的繁華都城的吐蕃兵。
李豫令人帶著魚朝恩和李輔國的首級,用叔祖提供的乾冰鎮上,前去徐州安撫李光弼;又讓人綁著駱奉先,帶著程元振的首級,前去朔方安撫仆固懷恩。
李光弼當即表示,即便是死也願意率軍勤王。而仆固懷恩在將駱奉先淩遲之後,選擇派一萬兵馬前往長安,自己卻沒有輕舉妄動。
實際上是他有點怕死,畢竟這次吐蕃人入寇和他的挑唆離不開乾係。如果朝廷真的追究下來,他不死也得脫層皮。
李豫又起複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令兒子李適為關內元帥,前去鹹陽募兵。
可憐的郭子儀自從之前被罷免回京城暫居,他的部曲早已離散,等到接受詔書為關內副元帥時,郭子儀麾下隻有二十名騎兵。
但他的忠心是無可置疑的,接到命令之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往鹹陽募兵,準備解救長安於危難之中。
對此他還有些欣慰,至少皇帝沒有像他爺爺一樣倉皇逃竄,倒也是值得安慰的事情。
可他哪裡知道,如果沒有李世民的話,李豫的速度恐怕比香港記者還要快。
李豫親自前往城牆,安撫臣民,並且表示誓與長安共存亡。百姓們看到皇帝如此表決心,紛紛表示願為陛下效死。很快,一部分由長安百姓動員起來的支援防守城牆的隊伍便集結起來。
然而百姓們並不知道,跟在李豫身後的兩個人,隻要他敢說一個不字,肯定就是一頓毒打。
第三天,吐蕃渡過渭水,準備對長安城發起強攻。
李世民早已令人在四麵城牆上架設了八門大炮,雖然準頭差點了,但嚇唬吐蕃人絕對是夠用了。
根據吐蕃人掌握的信息,長安屬於一座空城,根本沒什麼兵力在其中。然而開始攻城之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長安城內不僅守軍眾多,而且有一座奇怪的“法器”,它的聲音像雷鳴一般巨大,威力如同神靈降下神罰,噴出的奇怪圓球隻要沾到非死即傷。
吐蕃人膽怯了,其實本來就是奔著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態度。既然長安城有充足的防備,他們在權衡之下選擇了退卻。
實際上曆史上也是這般,吐蕃軍隊總共在長安燒殺搶掠了十五天,後來光祿卿殷仲卿率兩百騎兵直接渡過鏟水,引得吐蕃驚懼,以為郭子儀的主力過來了,於是便率軍退走。
郭子儀總共就帶了四千人,聽到吐蕃逃跑以後率軍擂鼓向長安城進發,做出聲勢浩大的樣子。殷仲卿趁勢一鼓作氣進入城中,將剩下的吐蕃兵全部嚇跑,可以說這次長安的兩次易手十分具有戲劇性了。
緊接著,吐蕃便被趕來的李光弼和仆固懷恩所部追上,與募得三千騎兵的郭子儀會合一處,斬俘兩萬餘人。
李世民並沒打算將自己的天策軍派出去,本身他就是來幫忙的,再說李豫又不是沒辦法自己解決。
好在李豫這個年代還不像他之後的那些個皇帝在位時期,藩鎮還沒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尚且在可控範圍之內。李世民對於藩鎮問題,也是頭疼不已。在他看來武力征討藩鎮隻是治標不治本,不將製度徹底改革的話,藩鎮問題就如同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邊滅掉那邊興起。
看出李哥正在頭疼,李清不由得關切地問道:“李哥,怎麼了,看你捂著腦袋,頭風病犯了?”
“唉,還不是在考慮日後的事情?”李世民以手扶額:“從他李豫的這個年代,我就能推測出後世的帝王治下,藩鎮是如何尾大不掉!”
緊接著他忽然放下手,兩眼亮閃閃地看著李清:“賢弟可有良策?”
李清聞言,摸出電鑽:“需一千萬。”
“?”李世民不解地看著那滋滋作響的電鑽。
見李世民接不上這個梗,李清攤攤手,對他說道:“我隻是能帶你看到問題,並不能給你提出實質性的建議解決問題,不然的話還要你這個唐太宗乾甚?”
“是為兄孟浪了。”李世民唉聲歎氣,每次一想到那些個藩鎮,他就止不住地頭疼。
見李世民難受得緊,李清忍不住說道:“其實最大利益化的方式,便是能夠通過對外的重大勝利,像耗材一樣把這些藩鎮兵徹底消耗掉。然後再通過吸納這些百戰老兵,以他們為基乾強化朝廷禁軍,一步一步地把主乾強化起來。”
“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就難了。”李世民忍不住歎道:“若是藩鎮能夠聽調,讓他們去和吐蕃人硬碰硬那不是更好?”
“說到底就是一個價格的問題,話又說回來,其實大唐也應該遷都了,”李清打開地圖,指向長安的位置:“你瞧,長安由於氣候變化以及人口負擔加重,實際上並不適合繼續作為都城存在,關中地區的資源供給起這麼龐大的都城也屬於捉襟見肘,於是在唐以後的後世帝王選擇了定都河朔之地。”
“河朔苦寒邊塞之地,怎堪成為都城?”李世民不禁下意識地皺眉道。
“你可能有所不知,從後世元世祖至元四年定都這個位置以後,差不多將近做了七百年的首都。”李清笑笑,繼續和李世民說道:“一般來說,國家的首都都定在重心的位置。這個重心,指的是國家的資源、人口與利益版圖的重心……”
“那按照你的理論,都城應該定在江淮地區。”李世民眼中精光閃爍,指著地圖上的江淮地區說道:“自從兩晉以來,江淮地區逐漸成為經濟重心,為何不選擇定都在這裡呢?”
“李哥啊,這裡已經是經濟重心了,你還要把他搞成政治重心,那北方你不要了?”李清嗬嗬一笑:“當然,都城應該是隨著實際需要不斷變化的,大唐一開始定都長安,一方麵是因為長安四麵環山易守難攻,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功勳舊貴的勢力範圍在關中,需要團結他們去抗衡中原的豪族。”
“自從唐朝滅亡以後……”
這話一說,李世民的臉色一下黑了起來。
“豪族在各代帝王、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等多維立體的打擊之下,逐漸消散殆儘,中原王朝的內部威脅也就沒有了,而矛盾也變成了農牧關係的矛盾……”
求月票)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