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話落,一人起身問道:“那公子對那其他學問又有何看法?”
李念看向問話之人,回答道:“自是同樣重要!”
“李某以為一個國家要想真正興盛強大,便不可偏科,須得均衡發展,以格物、算學強壯其體魄,以百家治世向善之學文明其精神。”
“因而在李某看來,格物、算學和其他學問不僅不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精神與體魄皆不可少。“
“缺了強壯的體魄,便無法阻止邪疾入體,也無法抵禦外敵入侵,而沒有堅韌智慧的精神,縱使體魄再強,也隻是一空有蠻力的莽夫。”
隻談科學,不講人文,那麼科學將變得極為可怕,不但不會造福於人,反倒會殘害毀滅人類。
同樣,隻談人文,不講科學,那麼不僅會在文明中生出愚昧迷信,還會禁錮住文明的發展,阻止文明向前。
華夏的人文學說一直領先於西方,即使到了現代,西方玩的那些,在華夏曆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但華夏對科學方麵的輕視,又使得華夏在重複的王朝輪回中很難自發從內取得重大突破性的進步。
是會有一些人發展出一些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可太少了,不足以影響到整個國家民族。
因為大多數人才都跑去窮經皓首,死磕那科舉之道,研究儒家經典這些人文學說去了。
沒有製度去扶持,沒有環境能使其生根壯大,沒有人才為基礎,使得華夏領先了世界很多年,卻在短短幾百年裡被人超過。
科學發展確實是靠極少數天才在推動,大多人隻是在延伸應用天才所發現的東西。
可天才從何而來?
如果不去培養、不去選拔、給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的天賦,如何知道其是天才?
天才未展現自身天賦前,也是普通人。
李念並沒有讓所有人都成為理化生精英的想法,可若有更多人學,才好從中發現選拔出人才。
若按酈食其之意,重人文而輕算學、格物,那大多數人都會偏向於人文學說,棄格物、算學於一邊,哪來的理化人才讓大秦發展?
不過是讓大秦提前走上後世王朝的老路罷了。
但如今尚好,一切皆可被改變。
李念提出的“文明其精神,強壯其體魄”之語讓許多人在心裡反複品讀。
此雖為偉人之語所改,但其實孔子確定君子六藝中有“射”、“禦”便應有這種想法,孔子認為的儒生應當是既能文,也能武。
不能騎馬射箭,打不過彆人,算什麼儒生,還怎麼和人講道理?
可惜越往後的王朝,君子六藝也被儒生們丟的差不多了,還冒出了“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等詞語形容他們。
要是孔子複活知道後世的儒生成了這樣子,保準能提著門板給他們好好上一堂“掄語”。
那莊黃起身,明明年齡比李念大,卻像見到了一位師長一般,十分激動道:“公子‘文明精神,強壯體魄’之言正合我意,此言不僅可用於國,也可用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