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武帝便立了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為托孤大臣,輔佐幼帝劉弗陵,直至其年長親政,為防止劉弗陵經曆他登基後遇到過的後宮乾政,殺劉弗陵生母趙婕妤!”
“大漢一朝,後宮曾多次乾政,如呂後,如景帝之母竇太後,如武帝之母王太後,武帝剛登基時也曾被後宮乾政所擾,遂於死前先殺劉弗陵生母,以絕後患。”
這是從沛公那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心中無女人,治國自然神,除“亂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你說是吧,劉病已?
“劉弗陵雖為皇帝,但太過年幼,朝中大權實為四位托孤大臣所掌,然金日磾先病逝,在除掉上官桀、桑弘羊,霍光獨攬大權,朝中政事全由大將軍霍光決定。”
這霍光妥妥的權臣,該不會在之後想要謀朝篡位吧?但大漢在劉弗陵之後還有皇帝,霍光倘若謀逆,也應當未成。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弟,頗受武帝器重。由於武帝在位時多次征戰,且在晚年一番折騰,使得大漢國力衰弱,民生凋敝,霍光和劉弗陵采取文景二帝時的政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大漢的國力又開始恢複。”
“在這段時日,大漢與匈奴也和平下來,這是一段相對和平安寧的年月。”
武帝都已經死了,匈奴居然還在,像怎麼打也打不死一樣,蒙恬著實難將這個匈奴和現在與大秦建交的那個匈奴聯係在一起。
“然而未等劉弗陵掌權親政,其於二十一歲便因病離世,八歲登基,在位十三年,雖為皇帝,卻無太多功業,但其亦無大過。”
“因而被後世一些人列於大漢連續的七位明君之一,其死後得諡‘孝昭皇帝’,稱漢昭帝。”
嬴政、蒙恬、蒙毅算是徹底明白了,大漢這連續七位明君的挑選可真夠寬鬆的,其中確實有如漢高、漢文、漢武這等功業甚大的帝王,但也有如劉弗陵這種水分含量有點多的帝王。
要按這種標準,大秦也完全可以說連續出了數代賢王,在惠文王之後的諸王不賢?要是他們不賢,大秦能有今日?
“漢昭帝離世時才二十一歲,而其皇後更才十四五歲,沒有留下子嗣。然國不可一日無君,霍光便迎立了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為帝。”
這霍光居然沒自己上位,反而迎立了一個新帝?
這又不是呂後離世時,不少劉氏王還在,且實力不錯,周勃、陳平等人根本不可能篡位。
此時的劉氏諸王已被武帝大削過,實力不複當年,且霍光執掌朝政十多年,黨羽必定遍布朝野內外,其想篡位,應是不難,莫非霍光是想迎立一個幼帝,然後再設法上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