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這筆收入扣除掉全家人包括下人們日常的各種開銷費用,再算上給幾個下人發放的每月工錢,最後真正能夠存留下來的錢財其實並沒有多少。
對於種田種地的農家人來說,今年是個豐收年,值得高興。
王家也有一個秀才,也免除了家中的糧稅。
否則的話糧食也不會有賣這麼多銀子。
也正因如此,王家一直以來都秉持著這樣一個觀念——隻要家中有孩子具備讀書識字的能力和條件,都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送到私塾裡去讀書識字。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總得拉出去溜溜才知道”。
家中這麼多孩子當中肯定會出現那麼一兩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之人。
倘若真有哪個孩子將來能夠順利考中秀才甚至舉人,那整個家族可不就如同鹹魚翻身一般徹底改變命運?不就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嗎?
沐老爹聽到老丈人家收成不錯也很高興,開口說道:
“那我們趕緊去幫忙,加把勁,爭取就在今天將家裡的糧食統統運走。”
沐宵聽到後迅速行動起來,他動作利落地穿上那件能遮風擋雨的雨衣,大步流星地朝著院子裡走去。
來到院子裡,他熟練地將騾車調整位置,接著又奔向自家幾輛馬車跟前,指揮著把四輛馬車一一驅趕進院子。
隨著馬車緩緩駛入停好,一同前來的四個小廝也紛紛跳下馬車。
沐宵從其中一輛馬車上取出了十幾件雨衣,交到王兆祥手中,囑咐道:“外祖父,你拿著這些雨衣快去分給正在地裡挖紅薯的那些人吧,穿著這這個方便乾活。”
沐宵先幫著王兆祥穿上一件,長長的雨衣從頭到腳都能防止雨水打濕裡麵的衣服,王兆祥比劃了一下說道:
“這個好,一點都淋不濕,還暖和,我趕緊給他們送去。”
這批雨衣都是這幾日趕製出來的,裡麵都加了一層薄棉花。
王清兒根據收集到的身量尺寸,綜合了一下,男人們的做了三個尺碼,女人們的做了兩個尺碼,孩子們也有。
家裡每人做了兩件,另外又額外做了幾十件備用。
就這樣,整個下午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
第一趟先裝的是貴重物品、糧食、禦寒的被褥、衣物、棉花、布料這些,當然還有老人、婦女、孩子。
四輛馬車和三輛騾車不停地穿梭於王家與沐家之間,一趟接一趟,不辭辛勞。
直到太陽漸漸西沉,它們總共往返了整整三趟之後,終於成功地將王家的所有糧食以及各種物品全都順利地拉到了沐家。
最後一趟還有兩輛牛車,上麵分彆安靜地躺著六頭豬。
其中兩頭體型較大的估摸每頭都有三百多斤重,另外四頭相對較小些,但也足足有一百來斤呢。
說來也怪,幾頭豬都出奇的乖,躺在牛車上一動不動的,仿佛像是知道自己的家要被淹沒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