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空間內一箱箱整齊碼放的經文,曹嘉寧一個頭兩個大,實在想不明白,究竟什麼人或者什麼事能讓唐太宗如此重視。
初唐四大家聯手抄寫經文,甚至唐太宗親自動手,抄寫經書。
很多人受到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影響,認為唐代佛教盛行,唐太宗和唐三藏結拜,派他去西方求取真經。
然而,實際上大唐李家,認為自己是“李耳”的後人,尊其為聖祖,道教才是大唐國教。
因為隋唐時期,佛教造成的負麵影響,唐朝甚至抑製佛教發展。
唐高祖曾下詔:"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釋教後興,宜從客禮。今可老先次孔末後釋"。
這裡麵,是將當時的3大主流教派進行排名,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釋迦摩尼)。
而到了唐太宗時期,推行【三教並舉,為我服務】的方針,治國以儒為首,尊崇堯舜之道,周禮之教,佛教和道教並存。
按照相關記載,唐太宗並非特彆推崇佛教的帝王,為什麼突然抄寫大量經文,還要送往海外呢?
曹嘉寧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隻能轉移視線,查看另外半截沉船。
另外半截沉船內的情況,與前麵相同,再次發現10餘個裝滿佛經的金絲楠木封箱。
以及白綠釉瓷器、白瓷、黃金器、螺鈿漆器等珍貴之物。
這些物品,和曹嘉寧在另外半截船身上得到的物品相仿,雖然價值不菲,卻無法解答曹嘉寧內心的疑惑。
“咦,不對呀!”
整理物品時,曹嘉寧猛然想到一個關鍵點。
沉船大都是觸礁,或者遭遇海上風暴,不幸遇難,船內應該有人類屍骨才對。
而這艘大唐神龍號上,一共才4具白骨。
這可是一艘188米長的海船,起碼要幾十位船員,才能保證安全行駛。
另外,船上有這麼多貴重之物,應該有身份尊貴之人乘船才對。
可船艙內部,隻有幾具屍骨,這明顯不對勁。
這裡是暗礁密布的危險航線,突發意外,根本就來不及請求救援,船上的人哪去了?
帶著這個疑點,曹嘉寧再次展開更加詳細的全方麵掃描。
反複尋找後,終於在一具白骨身上,得到些許線索。
這艘船,正如曹嘉寧猜測那樣,和船頭的祭祀銅鏡一樣,是貞觀十八年開始修建。
建這艘船的原因,是因為出行多年的玄奘法師,西行回歸,帶領大量佛經返回大唐。
大唐貞觀元年,玄奘法師遠赴天竺,尋求真經。
一直到貞觀十八年,傳回消息,共取得真經657部,準備返回大唐。
玄奘法師非常聰明,他翻譯的天竺佛經,大量吸收道家術語,並結合華夏自有的佛教思想體係,形成一種全新的融合佛道兩家的全新佛教。
這種全新的佛教經書,非常符合大唐國情,唐太宗對此非常滿意,下令修建大雁塔,讓玄奘法師宣傳他的佛法。
為了更好的將這些融合東西方佛教,甚至部分道教思想的新佛教經書,唐太宗大肆推崇玄奘法師翻譯後的經書。
並安排人手,修建船隻,將這種全新的融合佛經,推向周邊國家。
這些內容,是一具白骨身上記錄的隻言片語。
他身著粗布衣,應該隻是一位身份較低的隨行人員,知道的事情有限。
通過這些簡短的內容,曹嘉寧大致明白,這艘船的用意。
換成白話文,就是大唐時期,是一個佛教、道教、儒教互相競爭的時代。
唐太宗作為統治階級,選用儒教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